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之前欧洲人和中国人如何交流?

视知TV 语言生活研究 2021-03-17


英语课上虚度光阴、单词只背到abandon、看见外国人开口跪,废柴如你有没有想过,在没字典没考试没补习班的时代,人们为了听懂另一种语言,到底有多努力?


· 温馨提示 ·

没有Wi-Fi的同学可看文字版。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02ryrvmn&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以下是文字版)


过去的中国人和欧洲人想听懂彼此说话有多难?

16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就遭到了汉语的暴击。语法、发音全不一样,怎么传教啊?所以1565年,天主教耶稣会在澳门建立了圣保禄公学,教授传教士中国的文字和礼仪。一开始,他们只能找中国人画图识字。1588年,语言天才利玛窦完成史上第一本《葡汉词典》,才给欧洲人指明了道路。1814年,英国人马礼逊编写出最早的英汉汉英字典:《华英字典》。

中国知识分子对外语不屑一顾,而中国商人和欧洲商人为了谈生意,发明出一种汉语和外语杂交的“假语言”,叫“洋泾浜”或者“皮钦语”。这种语言用汉语发音,大约有700个单词。语法?听从内心的召唤就好了。

洋泾浜分了三个阶段:广东葡语、广州英语、洋泾浜英语。

18世纪,广东葡语出现在澳门,除了葡萄牙语和粤语,它还混合了闽南语、英语、印度语和马来语。1820年出版的《澳门纪略》里,皇帝是“燕罢喇多卢”,总督是“个患那多虑”,对了,澳门是“马交”。

鸦片战争后,广州英语流行开来,特点是用粤语硬拼英文。最早的广东英语词典《红毛通用番话》里说,“one”读“温”、“twenty one”读“敦地温”,“wine cup”读“湾蛤”。

上海的洋泾浜英语更国际化。它以英语和上海话为基础,夹杂法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奥国德语、印度语和马来语,汉字发音,没有语法。

举个例子:(“My go Macao do gamblo pidgin”)这句话读作“买高墨狗做监煲路逼真”,意思是“我去澳门做赌博生意”(I went to Macao to do gamble business)。

英国贵妇为了和中国仆人交流,也得按这个风格说话。(bourgeois)“布尔乔亚”,(fairplay)“费厄泼赖”,(democracy)“德谟克拉西”,都算洋泾浜英语。

民国以后,留学欧美,懂地道英语的人越来越多,洋泾浜才逐渐失去了作用。不过,迷你、摩登、三明治、德先生和赛先生,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些野生外语的遗产。

THE END

皮钦语其实是社会语言学领域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但关于中国的洋泾浜英语,系统性的著作成果不是很多。本文的参考文献之一是四川大学周毅教授的作品《近代中西交往中的语言问题研究:作为文化现象的洋泾浜英语》(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相信这本书能够让诸位读者对洋泾浜英语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本文转载自“语言与未来” (转自“视知TV”)


特别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