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浅谈中国古诗词中反语现象

语小生 语言生活研究 2022-05-19

文:161 李雅诺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语言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由于城市生活节奏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言语反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但是反语并不是现在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流传千年的诗词歌赋中更是蕴含了丰富的反语语言。

反语,其实是一种修辞格,它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说话人内心真正的意图,这其中经常含有否定、讽刺及嘲弄的意味。反语也可以称为倒反,其实就是大家生活中所说的说反话。反语在一些语境中所产生的讽刺性、幽默感或其他作用,有时更甚于正说的价值和力量。运用反语的手法,能更好地包含深刻的思想和激昂的感情。

在诗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反语就已经存在了。《诗经·硕鼠》一文中:“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就饱含强烈的讽刺意味反语。这句中君子非真君子,而是指白吃饭却什么都不会干的贵族,全句是说,那些老爷贵人们是不会白吃闲饭的,作者是在讽刺这些不劳而获的人们。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在《寄左省杜拾遗》一诗中写道:“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这两句诗看似是盛赞朝廷无讽谏之事,实则暗含反语以讽刺朝廷粉饰太平,不满当朝官员生活和皇室态度,却无可奈何,只能浪费大好年华,过着一日复一日的无聊生活。倘若真的是盛世清明,我又怎会“悲花落”、“羡鸟飞”?这句诗即是讽刺,也是揭露。

中华诗词多不胜枚举,但是在我读完很多诗词及其解释之后,我对于反语有了更多自己的理解。我认为反语并不一定要说出来,很多诗人虽然用了正句去写作,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是反语一般。汉代文学在星河中熠熠生辉,而我非常喜爱的一首诗《留妻别》是由西汉大臣苏武写的。他言到:“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他是那么的爱重自己的结发妻子,想要执妻之手,恩爱白头,可惜,家国有难,此行必艰!故而“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他满心的遗憾,不能继续和妻子相守,谁又知道归期何处寻呢?但他依然不想放弃这深刻的爱恋,再言曰:“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他希望妻子不要忘记自己,要记得往昔欢娱以期来日。他还许下重诺:“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若是我能有幸归来,必然会回到你的身边,与你长相厮守,哪怕我死于遥远的匈奴,我依然会永远地想念你......这首诗写的荡气回肠,可能是在子嗣为重的古代丈夫对妻子最深情的表达了。然而我为什么说这也是反语的一种表达呢?因为在苏武长达十九年的匈奴放逐中,他的妻子早早地离他而去,另嫁新郎。这样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扼腕叹息。面对有如此诺言和期许的丈夫,却不得不与君生离,内心的痛苦不知几何。有了如此的结局再去读这首《留妻别》便会觉得苦涩满满,不乏反语之意,其中充斥了一些遗憾和讽刺。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当时的世道对女子总是苛刻,面对远征的丈夫和重逾生命的承诺,她也不应被过于责怪。但是我每每看到这首诗总是不自觉的觉得遗憾万分,终归是难寻美满良缘。

沧海桑田更迭,日月星辰流转,历史的车轮一直不停的向前辗转,文学的发展在东晋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而陶渊明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东晋陶渊明是一代文豪,但是他生性喜欢闲散生活,不喜做官,因此才有了冠绝古今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日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然而事与愿违,偏偏是“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啊!这一代大家,打击起自己来真是不遗余力。我认为这首诗中就蕴含了具有丰富幽默色彩的反语:我明明每日都辛勤的在田里耕种,晨起除去杂草,月生才扛锄而归,可我种的简简单单的豆苗却依然稀稀拉拉,不肯好好成长。若是一般人这般耕作却如此收获,怕是要破口大骂或者嚎啕大哭,怎么会像五柳先生这般淡然自若。《归园田居》整首诗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反语,但是在我看来这就是陶渊明在获得闲适生活之后的生活情趣,他不会种菜,那又能怎么样呢?就是为了享受这样悠然的生活啊,就让我一直这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吧,那菜园子是我欣赏的娱乐。我想,在现代快速高效的生活中,人们也需要一点点像五柳先生这样的闲趣来调节自己的生活。运用这样的反语以到达自嘲的效果,不但不生硬,读起来更是增添了一种意趣。

语言是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语言的影响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喜欢感知每一种语言的力量,那会让我拥有更多与众不同的思想。反语尤其是如此。生活中语言的亮点很多,如夜空繁星般闪烁,如百花绽放之芬芳,我会在未来遨游天际,戏耍花丛,一品其中滋味。


特别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