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风口:新基建为中国经济增添新动能
4月初的一天下午,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公路管理处的四楼会议室里,一项有关高速公路建设的协议正在签署中。
这条全长只有53公里、从杭州至绍兴的“杭绍甬高速公路”,是中国第一条支持自动驾驶技术运用的“智慧高速”,这意味着,一向敢于创新的杭州,其新基建征程已然起航。
同一时间,包括北上广深在内的全国31个省份除天津、内蒙古、新疆、海南、辽宁、青海等地尚未公布整体投资计划外,全国其他省份已先后推出超过40万亿新基建投资计划。
在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胜利、全球都在关注中国一举一动的特殊时期,新基建巨大的风口效应,不仅震惊世界,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这是党中央的决策,是各地政府提振经济的抓手,是企业界的机会,是中国经济决意攀登的又一座高峰。
新基建“一业带百业”
◎ 文 《法人》全媒体记者 张会甫 整理/报道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时提出“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新基建首次出现在中央层面的会议中。
2020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在党中央密集部署之下,新基建迎来巨大风口。截至记者发稿,除天津、内蒙古、新疆、海南、辽宁、青海等地尚未公布整体投资计划外,全国其他省份已先后推出超过40万亿新基建投资计划。
新基建“新”在哪里
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主要是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机场、港口、电网、供水等设施。而新基建的概念,一般被认为包括 5G、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由狭义到广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
最为核心、首先被人想到的是: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如5G基站、IDC数据中心等。
其次是电子化、智能化改造城市传统的基础设施,比如智慧城市、智慧交通。
同时,新能源、新材料的配套基础设施,比如充电桩等也被划入新基建范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与新基建关系相对密切的科技园区建设、核心都市圈的城际高铁等。
▲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中国散裂中子源
说到新基建的“新”,归纳起来也有如下特点:
一是新的地区。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60.6%,而发达国家平均约80%,中国还有很大空间,但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我们预测,到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达71%时,新增2亿城镇人口的80%将集中在19个城市群,60%将在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7个城市群,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严重短缺。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要求,不搞终身追责制,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二是新的主体。要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
三是新的方式。基建投资方式上要规范并推动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避免明股实债(形式上是以股权的方式投资于被投资企业,但本质上却具有刚性兑付的保本约定)等,引进私人资本提高效率,拓宽融资来源。
四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
根据相关机构测算,2020年我国5G投资规模将近3000亿元 ,特高压投资规模超600亿元,轨道交通投资规模在 5000亿元左右,充电桩投资规模100亿元 ,数据中心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 ,人工智能投资规模约350亿元 。
新基建如何建?
近一时期,由新基建撬动的新规划、新探索,正在中华大地风起云涌,构成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最为亮眼的经济生态蓝图。
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此次集中开工的项目共2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占比达八成,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总投资815亿元。同一天,总投资637亿元的贵州省583个重大工程项目吹响开工哨,其中5G等新基建项目49个,总投资104亿元。
4月8日,湖南省长沙市106个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涵盖5G建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特高压、新能源充电桩等领域,总投资近30亿元。江苏制定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和支持发展5G网络的政策意见;福建公布了2020年度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其中数字新基建项目52个,总投资729亿元;上海发布新基建行动方案,首批重大项目3年投资2700亿元;总投资8864亿元的537个浙江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高新技术与产业工程项目占比六成。
政府的主导、巨大的资金规模、广泛的行业覆盖——新基建如奔涌的大潮,势不可挡。但新基建到底怎么建?建好之后怎么用?如何用好新基建之策,让它为产业发展、城市转型等提供助力?
4月28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新基建要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
“政府更多是引导和支持,为投资建设提供更多便利。”工信部副部长陈肇雄说,譬如说要建设强大支撑能力网络,力争早日建成广覆盖的5G网络,在产业集聚区、经济发达地区优先建成应用;加快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设备链接和产业赋能能力;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大型数据中心有序建设和使用、小微型数据中心升级改造。
在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看来,政府是要解决建不了、建不好、建不快、建不强这4方面问题,会不断地“刷新”政策推动社会资本投入,让社会资本放心、大胆地投入到新基建领域当中。
中国发力新基建,也在为全球产业储备更多后劲。瑞银集团报告认为,中国是全球布局、全球制造中最重要的一环,提出新基建概念恰逢其时,未来科技产业等高附加价值领域,更多会是“中国+1”,“中国之外再设立一部分工厂”。
一业带百业
有专家认为,新基建有着一业带百业、加速传统企业快速升级的加持效果。在上海,借助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改造生产流程,一家名为庙航的包装材料生产企业实现生产方式跃升。“以前客户下达订单,我们需要生成生产计划、材料准备单等,容易出现失误和纰漏。”庙航包装总经理曹晓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经过工业互联网改造,这家传统企业增添了转型升级的信心,计划3年实现年产值翻番。
阿里云日前宣布,未来3年将投入2000亿元,用于云操作系统、服务器、芯片、网络等重大核心技术研发攻坚和面向未来的数据中心建设。“新基建的重点在‘新’。我们要避免‘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避免重复建设。”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向记者表示,云计算作为一个开放、公共的基础设施,即取即用,可以避免社会计算资源的浪费,是效率最高的“电网”模式。
在5G方面,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在今年3月均已披露5G网络建设计划。3月6日,中国移动启动今年5G二期无线网主设备采购。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中国移动5G基站数已经超过8万个,5G套餐用户数已达1000万;今年“建设30万个5G基站,5G网络覆盖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的目标不变。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表示,力争在2020年上半年完成47个地市、10万个5G基站的共同建设任务。其中,中国联通计划2020年实现全国所有地市5G覆盖。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预测,到2025年,我国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与此同时,与5G技术相关的国内企业也顺势而动,抢占市场。例如华为近日发布了“5G室内分布式Massive MIMO大规模多阵列天线技术”,将极大提升5G网络容量,为5G技术在室内领域带来突破;阿里将支付宝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并表示要打造服务业数字化的新基建;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全力投身“新基建”,深化向“云+数+AI”,要新型互联网企业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
特高压产业也成为新基建的亮点。电力是新基建的共同上游,不管是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还是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这些技术的建设和运行都离不开电力网络。所以,中国要想在新科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发展特高压是大势所趋,它是基建中的基建,是未来科技产业的底层保障。国家电网发布的《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年内核准南阳—荆门—长沙、南昌—长沙等特高压交流,以及白鹤滩—江苏、白鹤滩—浙江特高压直流等工程。目前,国家电网雅中—江西、青海—河南、张北—雄安等多项特高压工程全面有序开工复工。另据国家电网公司公开的消息,2020年特高压建设项目投资规模1811亿元,可带动社会投资3600亿元,整体规模5411亿元,同比提供两位数的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充电桩迎来加速期和红利期。基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最近几年迅速发展。随着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的使用逐渐显露出一些短板,尤其其配套设施——充电桩短缺,也制约了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扩大。国办出台《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国将新建各类充电站1.2万座;2025年,建成超过3.6万座充换电站。但从今年1月份看,中国充电桩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预期。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121.9万个,其中公共桩51.6万个,私人桩70.3万个。充电场站建设数量达到3.6万座。预计2020年新增公共充电场站1.2万座,公共充电场站保有量达4.8万座。
除了国家规定的新基建“七大板块”,有专家认为用好新基建比想尽方法进入新基建更重要。用好新基建不是简单地将技术及设施引入到企业,而是将新型基础设施能力融入企业,打造企业自身的新型基础设施并形成数字化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客户,这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最终目标。可见,未来的物流、金融、智慧城市、法律服务等多个行业和产业都将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防止“新瓶装旧酒”
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大国、互联网大国,新型基础设施具有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加快新基建无疑是实现助推国力向强转变的加速器。
但历史经验也表明,推动新基建肯定会在认识、实践等方面遇到一系列新的课题甚至挑战。
有专家就提出要兼顾新基建的普惠性和差异性。新基建需普惠到包括弱势群体在内的社会各个阶层,避免出现数字鸿沟,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地区、群体上的不平衡。由于各地发展基础不同,新基建未来的发展规模、质量、效率等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在初步建设阶段,要明确各地优劣势、做好统筹规划。
城市是产业、技术、资本的首要聚集地,也是新基建的主要承载体。具体到各地方政府执行中,要立足市场需求和发展实际进行合理、周密的规划,在同步提升软硬件环境布局的同时,需根据财力和债务承受情况有序推进,避免“一窝蜂”“一阵风”,防止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和风险隐患,进而拖累城市本身发展。
新基建关系未来,因此规划需适度超前,这需要高度的洞察力。有专家认为,新基建是面向产业、面向国家竞争力的建设,因此必须在规划上适度超前,一方面激活现有产业链的内部需求,另一方面也为未来5年、10年的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和场景供给。
总之,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新基建绝非一蹴而就,也非政府一己之力可以完成,需要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持续推进。通过科学规划,不断探索监管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活市场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进而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升级发展,就一定能从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增强综合国力,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积蓄新能量。
在如此密集的政策支持和数额巨大的财政支持下,新基建更要慎防“新瓶装旧酒”。启动新基建,关键在于“新”。要吸取过去的教训,用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简单走老路,一窝蜂涌上来,缺少科学有序的规划,导致产能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