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法人》杂志全媒体记者 李韵石
12月16日,北京迎来了一次大风降温。17时30分,正值晚高峰,尽快回家享受温暖是多数人的选择。然而,《法人》记者看到,几名小学生冲进了学校附近一家仅几平方米的文具店。“叔叔,我要那个粉色的。”“叔叔,我要5个海贼王的盲盒。”学生们对着文具店老板喊着。记者观察到,孩子们要买的是瞄准学生群体的一类盲盒——文具盲盒。近日,上海市消保委通过互联网调研、抽样调查、家长访谈等方式对文具盲盒展开调查研究。据调查,未成年人购买盲盒与社交需求有关,且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易购买成瘾。▲12月16日,北京大兴某文具店内一名家长带着孩子在挑选文具盲盒 李韵石/摄
海贼王、奥特曼、哆啦A梦、柯南等原本应该出现在玩具店的玩具,现在却以“文具盲盒”的形式被摆放在文具店吸引着大量未成年人。带有神秘属性的盲盒,在成功满足青年消费群体后,悄然走进了未成年人的世界。所谓的文具盲盒是指包装盒上没有标注,笔、本子、橡皮等各类文具随机组合,配上中小学生喜爱的动漫人物形象,以盲盒的形式进行出售。记者走访了北京丰台、朝阳和大兴几所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发现,包装绚丽多彩的文具盲盒、盲袋大多被摆在较醒目的位置。丰台某晨光文具店,记者询问文具盲盒、盲袋的销售情况时,老板张先生拿出好几个品种后告诉记者,在众多文具盲盒、盲袋里,套装特别受小朋友的欢迎。店内的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李达(化名)介绍,带有海贼王和奥特曼形象的文具盲盒最受男孩子喜欢,而囡茜系列和哆啦A梦比较受女孩子喜欢。张先生告诉记者,文具盲盒的价格从2元到100元不等,有的里面仅有一根铅笔或一块像皮,有的里面却包含了便签本、精美书签、荧光笔等,还会随机出现文身贴、手表、桌游卡牌等。记者随机在店里拿起一款名为晨光熊猫书院的文具盲袋套装,外包装显示:里面有四种实用文具,售价30元。“我准备把这些货架上的文具撤下来,全部换成文具盲盒经营一段时间。”在另一家文具店,老板胡先生告诉记者,随着网络购物平台的快速发展,传统文具店一度掀起了关门潮,经营最惨淡时,甚至一天都等不来一个孩子光顾。但文具盲盒的出现带来了转机,“现在每天放学后,我这里都会排队,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挑选文具盲盒、盲袋。”陪着自家孩子前来购买文具盲袋的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的孩子手里零花钱都很多,只有遇到比较昂贵的文具盲盒才会叫家长帮忙购买。“今天上学,我儿子看到他的好朋友买了一根签字笔,他也很喜欢,这不放学就来了嘛。”“其实我真不想再给他买了,家里相同的文具有很多。”高女士无奈地告诉记者,为了让孩子能够在朋友间有共同话题或是为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所谓的“面子”,家长不得不妥协。“之前他让我买给他买一套,被我拒绝了很多次,我觉得这里面有‘赌’的成分。但后来,孩子却让奶奶陪着他来买了两套。”“我就是从这个盲袋里抽到的‘路飞’,你摸摸是不是。”两个10岁左右的男孩抱着一个印有海贼王图案的文具盲袋不停地说着,其中一个是高女士的儿子。他向记者抱怨,“隐藏款(盲袋)很难得到,这次还是没得到。”他告诉记者,他想要的“隐藏款”文具盲袋中有一根笔,笔帽外形就是“路飞”。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学生,得知虽然“隐藏款”盲盒或盲袋很少,但反而让他们对其更为期待,很多孩子为了得到“隐藏款”盲盒或盲袋会反复购买。记者搜索购物APP发现,网络购物平台上也不乏文具盲盒,且价格较线下店更低。但家长们表示,网上卖的文具盲盒、盲袋无法挑选,心里不踏实,在线下店更能让人放心。▲12月16日,北京丰台某文具店,购买文具盲盒的学生排起了长队 李韵石/摄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未成年人盲盒消费调查报告,通过互联网调研、抽样调查、家长访谈等方式对文具盲盒展开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人购买盲盒与社交需求有关,且相较于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易购买成瘾,不少孩子频频向家长要钱购买盲盒,导致精神恍惚,影响学习。盲盒营销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人格养成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据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家长反馈,真正使未成年人热衷于购买盲盒、收集盲盒的主导因素是同学、朋友之间必要的社交需求。据调查,一些未成年人会因同学之间的讨论话题为文具盲盒而开始购买相关产品,并会因抽到隐藏款、热门款而成为同学们羡慕的对象,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因此引发了部分未成年人频繁或大量购买盲盒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具购买方面的开支。上海市消保委建议出台专门措施对针对未成年人的盲盒销售行为进行限制和规范。实际上,早在今年年初,中消协就曾发布相关消费提示:盲盒经营者营销手段众多,其中打造“系列”概念并设置最难获得的“隐藏款”进行饥饿营销,引发消费者冲动购买,助长了非理性消费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好奇心强、喜欢攀比、消费观念尚不健全,容易对盲盒“上瘾”。今年6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也曾发布《儿童用盲盒消费提示》:由于盲盒包装的特殊性,容易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信息不对称”,加之盲盒分为普通版和隐藏版,可能引起孩子的攀比心理,导致孩子购买和使用该类产品容易“上瘾”。在购买盲盒时家长应引导孩子结合经济能力、消费需求等量力而行,不要过分沉迷、避免成瘾。丰台某小学教师梁老师告诉记者,由于文具盲盒里的文具都很炫酷,甚至有些笔帽是玩偶形态,它们极大吸引了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每节课都有一些学生不专心听讲,我不得不暂停讲课提醒他们。课后他们告诉我,他们玩的其实是文具,是经过多次抽盲盒才得来的,很珍贵。”梁老师说,孩子要想融入到一个群体中,需要有共同话题和爱好。文具盲盒、盲袋的多样性和随机性给一部分学生提供了“共同话题”,而且抽出来的文具还具有流通性与社交性。如果大家都买盲盒,你没有买,你可能就是同学眼中的“另类”。如果大家彼此之间交换“文具”,你的文具很普通,你可能会被嘲笑。“这种氛围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梁老师说。▲12月16日,记者在北京丰台某文具内看到的一款文具盲袋 李韵石/摄
“当商家将盲盒经济引向未成年人时,家长应该产生警惕,成年人尚且抵挡不住盲盒的诱惑,未成年人更难逃脱这种吸引,如果长期得不到满足,未成年人可能会不择手段,严重的甚至会构成犯罪。”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袁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沉迷盲盒,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多为盗窃和校园欺凌。袁纪介绍,今年年初,宁夏银川的李女士发现家中丢失2000元现金。经一番核实,李女士最终得知是儿子偷偷拿去买了文具盲盒——满抽屉的铅笔、像皮、尺子以及涂改带令李女士难以相信。“在我遇到过的案例中,由于缺钱而产生的校园欺凌事件占大多数。”袁纪告诉记者,有些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收集盲盒,造成大量不合理开销,无法保障正常消费,又不敢和家长说,便将目光转向其他同学。在这种情况下,恶意地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害。袁纪认为,盲盒是近些年的新鲜事物,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对文具以盲盒的形式销售给未成年人尚未作出禁止性规定,但相关企业应该增加对相关社会主体的保护职责。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国家的希望,保护未成年人应该是全社会的职责。“今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其中虽然加大了对有关社会主体的保护职责,但这远远不够。”袁纪认为,国家应该进一步明确相关法律法规对向未成年人售卖盲盒的行为加以规定和限制。欢迎提供新闻线索,邮箱news@farennews.com约访、合作、转载事宜联系邮箱magazine@faren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