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博热搜榜今日发布最新一期(第28期)“十大热搜展览推介”,本期推介展览为2022年国庆前后受到全国网友高频搜索和较高关注的十大美术馆及当代艺术展览。
(2022年10月1日至2023年1月29日)
UCCA呈现群展“下城往事:1980年代的纽约艺术现场”,以60位(组)艺术家,涵盖涂鸦、绘画、素描、摄影、电影、雕塑和装置等多元媒介的近200件作品,聚焦20世纪80年代纽约下城极具创造性的艺术表达与探索。展览汇集了诸如凯斯·哈林、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和辛迪·舍曼等纽约下城众多著名艺术家的作品,以及相对鲜为人知的其他艺术开创者的创作,其中许多作品均是首次于中国展出。
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因深陷经济低谷而破败不堪,却迎来了属于艺术表达与实验精神的巅峰时代。本次展览是对1980年代纽约下城地区文化的一次回溯与致敬,聚焦当时背景各异、艺术实践横跨多种媒介,于纽约崭露头角的艺术创作者。如今,他们已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一批艺术家。彼时的他们在纽约的画廊与美术馆、街头、俱乐部,以及新的替代空间中,积极进行艺术实验与公开对话,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充满动荡的时期,艺术家和艺术家群体需要面对加速的城市士绅化和消费主义扩张的冲击,并做出了回应。
刘海粟美术馆
(2022年9月25日至10月23日)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具有约170年的历史文脉。其中以土山湾美术工场为发端,形成“中西文化交流根据地”、“中国西洋画之摇篮”的文脉传承现象,体现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发祥地的历史影响,其中以1912年创立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为代表,形成“新兴艺术策源地”教学集群及文化生态,海纳百川,承前启后,滋养并影响着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演变与发展,成为近现代艺术史上重要篇章。
本次展览由上海美术学院、刘海粟美术馆作为承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大学、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本次展览由“百家争流——中国现代美术教育文献展”、“百川溯源——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10周年纪念展”、“百年风云——上海大学美术科100周年纪念展”三个专题展览组成。展出的展品包括刘海粟、林风眠、潘天寿、李铁夫、朱屺瞻、吴大羽、汪亚尘等50位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展示了中西方艺术的碰撞融合,呈现了独特而恢宏的学术视野“中国故事”。
“集光片羽”由UCCA Lab策展人韩馨逸、唐誉祯及特邀策展人龙星如共同策划,建筑设计师沈若凡担任空间设计,UCCA Lab项目团队组织呈现。
如同一片网状岛群,我们的世界密布着由网站、社交媒体平台、模拟环境、智能设备等当代技术所组成的微系统。这些相互依赖、此起彼伏的技术岛屿共筑起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重塑着社会的发展模式与人的生存境况。在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看来,信息时代的生产与发展重心以信息技术为导向,追求知识的累积与信息处理的更高复杂度。在这一范式下,信号成为商品,知识可被运算,而我们的自我也被纳入到了这种模式里:生活中那些动态的、异质的个体经验被匿名算法和自动程序转为数据,代替我们成为自身存在的指征和相互交流的载体。技术似乎能比我们更精微地辨识、理解乃至预测我们自己,我们却愈发难以捕捉技术的复杂流动。
个体如何回应、解读、重新想象技术和生活的深深纠缠?“集光片羽”将“虚构”作为策展方法,以科幻三部曲的结构,根据27位(组)参展艺术家创作呈现的意象,在UCCA Edge的空间中构筑出“自在之流”“迷雾之城”和“丰饶之海”三处虚构情境,由此串联并引领观众步入由数字与技术编织的世界,开启虚拟与现实交错的探索之旅。
本次展览由谢子龙影像艺术馆主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提供学术支持。聚焦“影像时刻”,挖掘其自身强烈的学术属性。自从摄影术于19世纪传入中国,这一新的视觉与传播媒介就构成了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摄影不仅仅是一张已完成的照片,而是这张照片得以生成的完整过程。本次展览中的研究考察作为动态的影像历程,辨析其发生背后的全部历史条件,穿破表层的图像,发现近代中国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语境、美学传统、视觉惯例与新旧视觉媒介网络。
展览与海内外10余家博物馆、图书馆等研究机构合作,展品多达130余件。在一种综合性的媒介环境中展示摄影,以新闻画报、漫画图像、文学描述、绘画、幻灯、电影等多媒介构成整体摄影文化。最终引示观众发现摄影所影响的近代中国视觉文化,以及这一视觉化的文化形态对国人形成自我意识与世界理解所具有的意义。
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师陈抱阳倾力打造,延续以沉浸式体验、动态交互为主呈现的艺术跨界展,为数字艺术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此次展览以“地球太空船”为主题,围绕地球生态探索展开数字艺术的想象,吸引了来自中国、希腊、澳大利亚、意大利、俄罗斯、韩国、德国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及艺术团队的近千件作品参与展前遴选。
展览共分为四个单元:宇宙太空、地球生态、社会科学和智能装置。参展的艺术作品共计40余件,分别来自10余个国家及地区的80余位艺术家。他们将生态艺术与数字融合,用数字科技引发观众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刻思考的同时,也带给观众脑洞大开的科技与艺术的幻想。展出的数字艺术作品以AR、VR、生态艺术、人工智能、科技装置、CG技术等数字艺术手段作为媒介,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及观众进行一场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
此次展览基于和美共生的世界观,以东方美学为镜,由国内知名新媒体艺术团队Geeksart开发策展,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呈现。张渔、孔佑阳、TonyMark、久里、鬼笙五位新锐艺术家领衔,网易自研游戏IP《阴阳师》授权,携手众多东方文化爱好者,打破传统艺术边界,打造“穿越万象 绮丽共生”沉浸式数字艺术展。
本展通过强化观众角色沉浸代入感、互动叙事路径、文化共鸣、群体仪式感,描绘东方文化中生命的华美和无限遐想,献上一场近2000㎡的沉浸式数字艺术盛宴,带你游历种种心象、幻象、物象,从更广维度再识森罗万象。
2022年是龙美术馆成立十周年,也是荣宝斋创设三百五十周年。2022年9月2日至10月16日,龙美术馆联合荣宝斋,各自遴选张大千、齐白石的精品力作约50件(组)举办“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展览在上海首展,揭开龙美术馆十周年庆典展览的序幕,之后将巡展至北京,共同推动京沪两城的文化艺术交流。
上世纪三十年代,张大千客居北平时,与齐白石多有往来,两人多次发起和牵头参与在北平举办的画展,常常成为新闻标题里被强调的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在国际艺坛享有盛名,齐白石成为人民艺术家,推崇备至。
张大千早年注重临摹,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各种题材,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一大千”,后来长期旅居海外,视野开阔,最终将古今画法熔为一炉,借鉴并发扬中国画传统中的泼墨法,独创泼彩大写意山水画,闻名世界,与当时西方流行的抽象表现主义相较衡。
(2022年9月28日起)
本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过去70年以来意大利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其种类纷繁多样,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桌椅、灯具、餐具等日常用品。本次展览沿着一系列主题模块的路线开展,并通过每个模块中的展品对其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诠释与细化。在时空的漫步中,展现了意大利标志性设计的诞生及演变。每个模块都没有穷尽其自身主题,而是暗示其边界与组成。
本次展览包含了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 Sottsass)、亚历山德罗·门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和巴纳巴·翁纳塞蒂(Barnaba Fornasetti)等数十位意大利设计大师的作品,同时也汇聚了众多著名意大利设计品牌和制造商所推出的经典家具设计。另外,本次展览由意大利著名设计运动团体“孟菲斯小组”创始人之一、同济大学上海国际设计创新学院教授安东·西比克(Aldo Cibic)担任展陈设计。
展览以开放、多元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尽显意大利设计的充沛活力,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现当代意大利设计的本质与灵魂。
(2022年9月15日至2023年1月8日)
本次展览展出了1865年至1972年欧洲众多著名现代艺术大师的57件真迹佳作。除了印象派莫奈、后印象派梵高、巴黎画派莫迪利阿尼等名家巨匠的杰作外,还有现代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德·基里柯、巴拉、封塔纳、薄邱尼等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艺术家的杰作,都是极为重要的作品。如果你对现代艺术充满了困惑,或许这个展可以帮助你找到答案。
(2022年9月6日至11月15日)
本次展览“理——王绍强的维度与艺术”是艺术家王绍强在2021年继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展出后的第二站,此次展览展出艺术家的手稿、文献与作品约60件。艺术家王绍强作为以研究、考察、实验为创作思维的艺术家,从考古学和地质学的研究延伸转移到艺术表达,多以水墨艺术的独特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的纸本绘画、影像、光媒体及装置等跨媒体艺术创作。将文化、地理学研究与历史考古相结合,找回心中自然与内在力量的平衡,与自然对话、与古人对话,从而试图在多变的世界中寻找内心安定的一隅。
本次展览呈现了王绍强的创作研究思路,以独特的论述逻辑,首次在时空纬度中展开思考与实验,从地理考察中直接采集实物样本。在人文地理研究的基础上,将经验与方法艺术语言和观念的转换,也将矿物、岩石在造型和样式上的当代表达,用土、水等元素入画,以水为本,用土画土,以此追溯事物的抽象本源和个体本性!
上一期榜单回顾:
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Vol.26
相关阅读:
20项指数全面采集!中博热搜榜评价体系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