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明威的最后访谈:“你会抗拒一切不真实的东西”

小王随笔 小王随笔 2020-09-07
上周末去莲花山游玩,在深圳书城买了几本小册子:《最后的访谈·第一辑》。

这是中信出版社去年组织翻译的6本访谈录,每本一位作家,分别是:海明威、博尔赫斯、马尔克斯、波拉尼奥、冯内古特、大卫·福斯特·华莱士。这些访谈都是作家生前接受的最后四次采访。

第一册是海明威,很薄,不足百页,名为四次访谈,实际篇幅看,仅前两次较长,采访者与海明威探讨的问题较多,后两次都很简短,甚至算不得访谈。

今天谈这本册子。 


像这类对文豪的访谈,不读也知道,涉及的问题无非是这几类:创作经历、人生感慨、本人作品研讨、其他作家及作品的评论、时事社会的议论。

小王印象最深的是海明威谈“保持观察对作家写作的重要性”。

任何一位作家都需要不断地观察以积累写作素材,这些观察可能是实地亲临,在中国叫做“采风”,也可以是阅读学习。文学家或者亲身经历极丰,能感类触发,或者学识阅览极博,能据典引文。不然,凭借什么来创作呢?凭“我有一个朋友说”吗?

访谈者问海明威,不写作的时候是否保持观察,积累素材。

海明威以《老人与海》为例,说了很长一段作答。

首先,“如果作家停止观察,他就完了。

观察本身并不是目的,或者说不需要刻意为之,所有的见闻汇集到脑海中,充实了将来创作所需的素材储备。

海明威称自己总是依“冰川法则”写作:大量信息蕴藏在其描写风物、刻画人情之外,尽管没有显式地写出来,但那些信息就在那。并且,海明威总是试着排除、删减那些,就读者阅读体验而言,不必要的内容。他自己举例,《老人与海》完全可以写上一千页——渔村里每个村民如何生老病死,马林鱼如何交配,抹香鲸如何群集,等等等等,都可以写得出来——因为作者真的完全了解那些,观察过。但是,海明威决定不写。他认为,这些内容的一部分在读者读后,会成为他们人生体验(或者阅历)的一部分。他并不愿意那么做,因为那些体验是不必要的。

小王认为,以“冰山法则”写作保证了文章的可检视性与可回溯性:截取文章的任意一个剖面进行赏析,都可以解压描写中隐含着的真实的、丰富的信息。这如同观看一部精心制作的电影,按暂停键截下任意一帧图像,放大观察,都能获得许多在一晃而过的光影中不及看到的细节。更关键地,这些细节是真实的。
“即便作家闭口不提他不了解的东西时,它们依旧会像漏洞一样出现在笔下。”
“你会抗拒一切不是,或者说不能完全成为真实的东西。”

—— 海明威
《最后的访谈01:海明威》


【图】《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制作精良,其摄影团队制作了大量道具,其中许多在片中仅仅出现在一闪而过的镜头的一个背光角落。譬如《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中,哈利等人参观韦斯莱兄弟开的玩笑魔法店,其中有80秒的镜头展现魔法店内部环境。摄制团队为其中 80 秒钟付出了什么呢?15 名设计师耗时 1 年时间,设计了 40000 份海报、玩具和包装盒。他们还原了书中提及的便秘仁、速效逃课糖、鼻血牛轧糖、戏法魔杖、自动羽毛笔、登台阶木头小人、白日梦爱情水、可食用黑魔标记、防咒帽、诱饵炸弹、笑话坩埚、迷情剂、十秒消除脓包特效灵、侏儒蒲等众多神奇道具。图二与图三的商标只是图一背景中的诸多物品的包装,这些道具甚至截图放大也看不清,然而它们依然被一丝不苟、充满热情地设计出来(并且申请了专利,of course)。注意到右边那个白衣小胖后面的包装纸正是图二右侧的设计图案。这些细节极大地增强了电影的可检视性与可回溯性影迷们可以一再地在电影中发现欣喜的、先前未见的细节。当然从商业的角度,这些设计显然可以被用于周边产品,所以也并不浪费。(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书的其它内容也不错,小王大体全忘了。诸位不妨拨冗一读。

多谈一点。

小王写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敦促自己看完书后写点东西,做一些记录,因为稍久,看过的书,就大体全忘了,书名也记不住。

作为理科生,小王对作记录有一些执念。不知道有没有人提过,小王叫这个为 mental hoarding——看过的书、电影等都要记下来,证明自己看过了。豆瓣满足了这一心理。然而记个名字条目又有所谓吗?

说到底,一本(闲)书看完,能记得多少呢?
无非是几句印象深刻的话,名言警句之类,又或者是几个心有所感的故事,再不然是若干若有所悟的想法。

闲书嘛,能躺在床上翻的是闲书;须正襟危坐钻的,抓头揪发想的,写写画画算的,不是。

在手机、电脑上看新闻、自媒体文是碎片化阅读,读闲书就不是吗?
不系统的阅读都是碎片化的。甚至小王跳着看《物理化学》教材也是碎片式阅读。

读闲书要系统吗?当然也行,随个人咯。
今天读一本海明威,未来一年就把海明威全集读个七七八八。挺好。
也累。明天要是又看了一句辛弃疾呢?

当然,通过公众号,将自己看到过的好的内容分享出去,固所愿也: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小王读书】往期文章


2020.4.5:极限条件下的群体心理:《三体》中的“球殇派”
2020.4.14:《华罗庚传》影响了最多人类的数学家

2020.4.18:《基地》:阿西莫夫的思想实验


公众号说明
“小王随笔” @xiaowang_essay 是小王叨叨唠唠的个人号,谈历史评时事,讲科学论技术。
诗书史书有之,论据数据有之,干货私货有之,凭君自取。
也疾言也善噵,也辛嘲也正告,也薅毛也挖角,我任为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