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大修双 | 双学位,了解一下
导语:近年来,在学校加速推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背景和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大学本科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时期。2013年《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建设方案》中提出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新“十六字方针”。2016年,《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导意见》出台,明确了建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体系的路径。
北大自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了双学位项目的尝试,近年来在本科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双学位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使更多同学在跨学科学习中获得新的体会。我们采访了四位修习双学位的同学,通过讲述他们的个人经历,一窥北大学子与双学位的情缘。
“将英语和国关结合起来的选择”
陈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7级本科生,
双学位为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方向。
谈到修双学位的原因,陈悦表示主要是兴趣驱动。从初中开始,她就对时事政治颇为关注,常常阅读相关书籍,有了一定的积累,对国际关系、新闻等相关专业也一直很感兴趣。入学后,她了解到一些国际关系学院开设的课程,比如军事学、国际经济学,觉得很符合自己的兴趣。
在正式选报双学位之前,陈悦对国际关系学院的具体课程设置和就业方向做了一定的了解。她在学校和相关院系的网站上搜索了许多信息,并阅读了不少与此相关的微信推送。在向前辈请教经验时,本系的学长学姐提醒她既要考虑自身的兴趣,也要衡量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大二之后,英语系的学业任务量和课程难度会明显加大。如果没有兴趣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修完双学位的。陈悦的家人起初对她选报国际关系学院的双学位不太支持,她也考虑过其他院系的双学位,但决定申请的时候还是很纠结。再三衡量自己的兴趣点、时间安排、精力分配等实际因素后,她最终选择了国关双学位。而她的家人也在与她的沟通交流中,慢慢理解了她的选择。
现在,陈悦已经修习了半个学期的国关双学位,实际的学习情况和她先前的想象还是有一定差别的。“我先前认为的国关课程应该是充满着案例分析,和时事政治紧密相关,但是现在的课程主要还是一些基础理论和概念”,刚接触到系统性理论学习的陈悦在真实的课程学习中逐步开始适应,也意识到只有先打好基础,才可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现阶段的任务还是多读书,学会做好读书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这门课的老师上课不用PPT讲,特别博学,讲课也有趣,可以随时随机跳跃,而且对一些历史人物和时间记忆特别精准。课上老师常会插播一些小故事,比如说毛主席与斯大林会谈的时候是什么情景,两人的心情如何,很有意思。”半个学期以来,陈悦见到了很多有趣的老师,听过了不少有趣的课程, “有一位讲外交学的老师,他不会完全按照书本来讲,而是有一些他自己拓展出来的想法。两课时的课程第一节由授课老师上,第二节由老师邀请专家,或是一些有相关经历的助教来做一个小讲座,比如讲维和的时候就请到了一个前苏丹维和警察的负责人,来给我们讲他在苏丹的真实经历。”这样的课程学习让陈悦觉得非常有收获,也很开拓眼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牛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谈到双学位学习带来的影响,陈悦坦言刚开始的时候,面对学习任务量突然加大、本系学习难度也明显增加的情况,自己也免不了会产生急躁情绪。但是她表示,只要合理协调时间,很快就能安排得很好。
修过国关双学位之后,陈悦开始更加关注国际新闻,“以前对于国际热点问题缺乏系统性的知识,难免会随意地甚至非理性地做出反应。现在再看到国际时事的时候,就能够根据学到的理论知识有一些自己的理性分析,好多地方还能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通过国关双学位的小组讨论和组队活动,陈悦结实了一些新的小伙伴,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新伙伴的丰富经历激发了陈悦学习的动力,也使她对外国文化有了新的认知,同时还慢慢形成了一些对未来发展的新想法。“英语和国关有一些联合方向,主要是国际职位,有一些在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工作的前辈给我们开过讲座,这确实是一个将英语和国关很好结合起来的选择”,虽然当初的选择全然出于兴趣,没有关于就业的考量,陈悦觉得借此拓宽自己的视野,多学习一门知识是大有裨益的。
“修文物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王炳寒,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16级本科生,
双学位为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在外人看来,从化学这样一个理科转而去修习一个文科院系的双学位,而且还是考古这么一个所谓“冷门”学院的文保这样一个“冷门”专业,似乎有点不可理解。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
被问到选择文保双学位的原因时,王炳寒坦言:“许多人曾问过我,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否是源于兴趣。其实我无法肯定地回答,因为我确实不是因为兴趣。我觉得兴趣至少得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你都完全不了解,怎么能妄言感不感兴趣?所以我的回答大概是,学学看吧,万一感兴趣呢,不感兴趣也没什么损失啊。我始终认为试错是一个我们需要做且必须做的事情。我还始终认为一生中都没有多少时间可以像本科阶段这样成本如此之低地试错。坦白讲,我直到现在也说不清楚为什么,我就是觉得这个选择本身就很酷。回头去看,我觉得这是我在北大做过的最正确的选择,没有之一。”
王炳寒摄于江西南昌海昏侯墓旁水库
“但我也不是完全心血来潮就报名了”,王炳寒补充道。“去年是文保双学位第一年招生,并且和其他双学位不太一样,只面向化学学院招生。事实上,化学学院和考古学院就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进行联合培养是学校去年推行的一个重要学科交叉项目。因为只面向一个学院,文保双学位的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都更加有针对性,两边的教务老师都很认真负责,会尽量避免课程冲突,修双的体验非常好。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心中难免还是有很多不安,去年报名的时候,我也曾经多次和父母沟通,父母起初表示不理解,但是在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片之后,他们觉得这样的学科工作很有意义,所以最终也赞成了我的决定。另外,我还联系到了一个文保专业的学长,详细咨询了课程压力等状况,最终觉得自己有能力修习额外的40个学分。”
王炳寒正在修复一把出土的古代铁剑
“修文物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王炳寒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眼睛充满了笑意。“修双对我最大的影响应该就是让我变得更自信了,本来我在化院成绩平平,并不算非常突出,但是后来就变成了化院中甚至整个北大中为数不多的会修文物的人(当然只涉猎到一些皮毛),就会有由衷的自豪感。在一年多的学习中,我接触了很多文保项目,比如北京通州出土彩绘陶器修复、江西省南昌海昏侯墓出土铁剑修复等,通过这些文物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体验是很美妙的。文保专业和化学联系很密切,比如文物劣化的原因、修复材料的使用等等,所以双学位也促进了我化学本专业的学习。另外就是,我找到了大学期间第一个真正的兴趣点,我以亲身经历告诉大家,一定要勇于做出一些不一样的选择,或许选择的背后就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张浩天, 历史学系16级本科生,
主修为外国语言外国历史西班牙语方向,
双学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开设的经济学专业。
一个雾霾的周五下午,我们见到了张浩天同学,刚从健身房赶来的他一身运动装扮 ,充满朝气活力。
提起修习双学位的原因,张浩天认为对哲学、历史、语言、文学感兴趣的自己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身上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所以他想研究一些更加贴近现实的学问,培养理性思维。再加上历史学人总会被“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中国传统读书人理想所感染,有一种经世济民的宏大抱负,史书的堆砌也使他萌生了入世的想法。而贴近现实的经济学是一个能够帮他实现理想的渠道。
在报双学位之前,他向历史学系同样报经济学双学位的学长咨询了经双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最后下定了决心。张浩天将决定修经双时的自己形容为“一腔热血”,那时的他认为自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向来独立、自称“说走就走、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的他,并未和父母商量便申请了双学位。虽然当时自信满满,但现在说起来他也感到有点“虚”。面对主课、语言课、双学位课程,再加上学工、社团的各种事情,生活变得很忙碌,但他同时也很享受这份挑战和充实。
在修习经双的过程中,张浩天获得了以往不曾有过的宝贵经历。在双学位的学习中,他选修了很多著名学者的课,其中就有他特别敬佩的林毅夫老师的课。张浩天十分敬重老师的勇气和信念,同时从林老师的课上他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课下他阅读了不少经济学的文章,对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是“雾里看花”,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而学习了经济学的知识以后,他可以更专业的角度来观察,学术视野更加开阔了。他笑谈,在学习经双的过程中,数学让他有一种“痛不欲生”的感觉,但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的逻辑思维也确实得到了提升。
张浩天还参加了不少学术项目,例如国发院的Charls项目——中国养老与健康社会调查。参加这个项目时,他在广东粤西的几个乡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社会调查。他笑说广东离自己家有两千多公里,别有一番“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的滋味,但在这一个多月间却感触颇深。他感觉从前的自己对农村其实不太了解,因而产生了一种去实际了解的欲望。在和当地的农民的交流中,他对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治安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比如中国底层的政治发展、中国农村的经济转型,而这些是仅仅在学校里读书无法体会到的。他认为自己收获到了“想要的”东西,也就是实现入世的目标所需要的经济学知识以及对中国实际情况的了解。
张浩天摄于粤西调研途中
在双学位的学习中,他也会产生一些其他感悟。例如他很喜欢北大的小班课,即使是四五十人的课他也会很积极,相对来说历史系的大课就会更多一些。他认为大课会给乐于和学生交流的老师造成很多限制,而小班课可以让老师和同学们交流探讨,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同时,他希望更多人去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也会偶尔“扪心自问”,然后坚定自己学习的决心。
张浩天摄于广东省茂名市Charls实践过程中
提到未来的规划,他说:“可能以后就去经济学院读研,也有可能出国。我觉得还是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求诸西方的科学来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
在张浩天身上,人文和社科产生了奇妙的碰撞和化学反应,浪漫的理想主义和经世济民的务实“入世”矛盾而和谐地统一在了一个人的精神气质中,这也是双学位和北大多元的氛围给予每一个PKUer的无限可能。
“换个角度思考人的行为”
刘威,经济学院15级本科生,主修专业为金融学,
双学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开设的心理学专业。
提到修双学位,刘威说这是她在北大做过的最有成就感与价值感的事情。
过去由于对心理学的不了解,她认知中的“心理学”就是“读心”、“略带有科学色彩的神秘玄学”,这引起了对研究“人”具有极大兴趣的她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进入大学以后的第一学期,她旁听了张智勇老师开设的通选课心理学概论,第一次在课堂上、听心理学教授讲授心理学,她逐步对心理学这一科学学科的轮廓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认识到这是一门用科学方法对认知过程、感知觉过程、脑科学、行为等涉及心理的方方面面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而不是“读心”、“算命”。用科学方法去研究“人“使得她增强了对心理这一学科的“信念感”,再加上看到心双课表中的“CNS解剖”、“生理心理学”,理科生出身、对生物感兴趣的她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双。
在修双的过程中,最先让刘威感受到心理学的奇妙之处的是一次心理学实验主试的经历。那是“实验儿童心理学”这门课的实验实践,她作为主试前往一幼儿园主持一些经典的发展心理学实验。在实验中,她看到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现象真正出现在眼前,许多自己觉得小孩子理所应当应该产生的反应却在某个年龄之前就是没有出现,她深深地被震撼了。从此以后她对很多自己过去认为“理所应当”对心理现象、行为现象产生了“怀疑”,渴求在心双的课堂上能够找到这些现象、行为的本质解释。
经济学与心理学这两个学科看待事物的方式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传统经济学为“理性人”思维,在涉及人的行为决策时,往往使用“理性人”假设,评判的标准为效用,而这效用往往只是财富的函数,与人的心理过程没有关系,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决策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决策全都有内部心理因素的作用。因此当遇到一些传统经济学解释不了的经济现象时,转而使用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反而可以得到结果。这就使得刘威把目光投向了行为金融学,这一结合了经济学与心理学的学科分支。社科思维、理科思维,就这样结合在一起,使得对两个学科的学习思考都更加深入。
《行为经济学》,董志勇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修双学位除了对刘威主学位学习有促进作用,对她的生活、看待他人与问题的方式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过去我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我不能理解、不能接受的事,我会在心里想这人怎么这样啊,在心里进行吐槽。但修了心双后,我觉得自己更能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一切,更能去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比如过去她不能理解家里的老人对网上的很多谣言深信不疑,非常苦于无法扭转老人的看法,但对老年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课的内容进行学习后,她慢慢理解,老人的认知资源、认知能力已经和自己不一样了,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再加上初接触新鲜事物,一时加工不过来也是正常现象,也就不再纠结于让老人从内心里扭转看法,而是更努力、更实际地让他们避免因相信了这些谣言而做出对自己造成伤害的行为。以及在生活中看到一些过去不能理解的现象时,也不会再吐槽埋怨,而更多去理解,去分析那个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去分析背后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因素。这种“理解”与“对差异的包容”使得她更好地把控自己的情绪,用一颗更平静的心对待生活。
选择修双的动机可以有千千万万种,幼年理想,弥补遗憾,未来的发展,纯粹的喜欢……凭借修双,大家一览人文的浪漫与理性,一窥社会的逻辑与规律,也能一探自然世界运转的奥秘。修双,打开本专业之外的广阔世界,这一选择平台的提供,确乎极大丰富了大学的生活,亦可能在不经意之间拓宽了未来人生的可能性。在北大,修双从来都不是轻松的事,但燕园里,心有所向的人总跃跃欲试,走过一遭的人都满载而归。
附:北大辅双专业一览表
延伸阅读:
记者:何雨婵、小悦、白佳玉、王璐、安天源
编辑:安天源、刘纯
审校:安天源
制图:张欣睿
美编:赖雯燕
部分图片来自受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