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8名学者入选卓青计划,他们的故事值得了解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全文共2442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不知不觉,一年已接近尾声,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也在不断创造着辉煌的成绩,在年末带给了我们别样的惊喜!12月18日,北京市教委发布的关于公示拟立项建设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的通知中,公布了包括北大8名学者参与的39项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其中,北大入选人数高居首位!


项目介绍

“卓青计划”为北京市高精尖项目,与高精尖创新中心均是北京高校高精尖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施“卓青计划”,不断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实体,搭建有利于青年科研领军人才成长发展、脱颖而出的平台,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学家。

 

“卓青计划”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创新应用类进行分类管理。“卓青计划”每个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卓青计划”所需经费纳入各年度部门预算,项目总额度按照人文社会科学类1500万元、自然科学类5000万元、创新应用类1亿元的标准给予资金支持,实行“总额控制、定额管理”,项目根据实际需求在总额度内提出年度经费申请,避免当年产生结余资金。鼓励和支持“卓青计划”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经费额度的50%可以用于聘任国内外高端人才。


北大表现

在卓青计划入选名单中,北京大学拟入选人数共8人,人数在高校中遥遥领先,入选的学者为雷晓光、颜学庆、王新强、黄罡、李晴、杨莉、王栋、余淼杰。


此外,清华大学入选6人,北京工业大学入选4人,北京协和医院入选3人,北京理工大学入选2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入选1人。


学者介绍

雷晓光

男,北京人,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雷晓光教授在有机合成化学领域特别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以及应用活性小分子探针的化学生物学研究、和创新药物研究中新的药物靶点发现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近年来,他主持/承担科技部973重大研究计划、科技部863重大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Nature,Cell,Nat.Chem. Biol.,Angew. Chem. Int. Ed.,J.Am. Chem. Soc.,Chem. Sci.和Cell Res.等国际顶级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申请美国和国际专利5项,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奖励。

 

颜学庆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强场物理、激光加速器、激光加速与辐射在生物、医学和材料中的应用研究。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优秀青年加速器工作者奖,2007年获得中国核物理学会胡济民教育科学奖,2008年获得“北京大学钟盛标物理教育基金”教师奖,中国粒子加速器学会希望杯青年优秀论文奖二等奖,2009年获得第十届北京市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一等奖,201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1年获得霍英东青年基金,2014年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领军人才,2015年入选中组部万人计划,2015年入选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王新强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2015年受聘为教育部第十四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尤其是InN基半导体材料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及其器件制作研究。利用分子束外延法实现了高室温电子迁移率InN薄膜材料,系统研究了InN的p型掺杂并实现了InN基超薄层量子结构。王新强先后发表SCI论文100余篇,SCI引用超过1500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近30次,担任Elsevier出版社“Superlattices and Microstructures”编辑;2012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 


黄  罡 

2003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软件研究所副所长、系统软件研究室主任,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创软件人才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长期从事系统软件和软件自适应的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核高基、欧盟第七框架、中美自然科学基金联合研究、IBM大学合作等十余项国内外科研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个人排名第三)、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个人排名第六)、国际会议CBSE 2009最佳论文奖、CyberC 2009最佳论文奖、ICSS 2010最佳论文奖、SOCA 2010最佳论文奖提名、Middleware 2010最佳研讨会论文和ICFI 2005领域创新奖。现任IEEE商业信息化与系统技术委员会执行委员、ACM/IFIP/USENIX Middleware大会指导委员会委员、COMPSAC 2015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曾任SOSE 2013程序委员会联合主席、Middleware 2013大会联合主席、JEE国际标准和Java管理服务国际标准专家组成员。


李  晴

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 2001年及2006年分别获北京大学学士及博士学位,2006年-2011年在美国梅奥医学院癌症中心做博士后研究。2012年入选中央组织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人才项目。2017年1月,李晴研究组在DNA复制偶联的核小体组装的机制方面做出的重要突破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上,该工作发现单链DNA结合蛋白RPA通过结合组蛋白H3-H4,形成一个高效的平台递呈组蛋白到新合成子链起始核小体组装。


杨  莉

杨莉教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医学博士学位,于2007年至201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哈佛医学院深造,2010年至2012年任美国哈佛医学院客座教授。现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北京大学肾脏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际肾脏病学会研发奖励基金、中国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等基金及奖项。杨莉教授长期致力于急性肾损伤、药物肾损害的发病机制与临床诊疗策略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肾小管上皮细胞在急性肾损伤时发生“细胞增殖周期G2/M阻滞”,启动促纤维化表型,进而引发肾脏纤维化。主持多项国家、省、部委级基金,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柳叶刀(Lancet) 、临床研究(J Clinical Investigation) 等著名医学期刊。


王  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副主任,曾在外交史研究顶级期刊Diplomatic Hist ory(《外交史》)发表(Advance Access)题为“Grand Strategy, Power Politics, and China’s Policy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1960s”的论文,这是中国国内学者首次作为唯一作者单独在Diplomatic History上发表论文。


余淼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杰青基金获得者、国际中国研究联盟秘书长、黄廷芳/信和青年杰出学者、美国戴维斯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师从Robert Feenstra教授)、全球经济管理类前1%高引论文经济学家。被联合国、亚洲发展银行、财政部、商务部、国务院参事室和多个地方政府聘为专家顾问,被专门邀请到联合国总部做中国经济发展报告。


北大人将不断向学术的巅峰攀登

创造更卓越的成绩!


拓展阅读:

北京大学严纯华、彭练矛、黄晓军获2018年何梁何利基金奖

北大教授  | 不会摄影的化学博士不是好的生物学家!

昨天,我们相约燕园;今天,你们如约而至 | 北京大学2018年招生回顾
北京大学8人获2018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1位北大人入选!党中央拟表彰100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名单公示

传承:我们的北大学缘——六位资深“北大人”讲述求学治学故事


文字:汪雪倩

美编:赖雯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