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 陈妍汀:棋盘格上的热爱与坚守
人物简介
陈妍汀,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经济专业2016级本科生,数学与应用数学双学位在读,高中毕业于安徽蚌埠第二中学,2018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现任北京大学团委创新创业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学生国际象棋协会会长、北京大学国际象棋队队长。具有棋协大师、国家二级运动员、教练员称号。曾荣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工商银行奖学金优秀奖、新生二等奖学金、五四奖学金。
全文共3432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我将轻轻叹息,叙述这一切
许多许多年以后:
林子里有两条路,我——
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
它改变了我的一生
——罗伯特·弗罗斯特
我们向往选择,我们逃避选择。
与无路可选相比,拥有大量的选择总是一件好事。但是当我们坐下来思考,到底要走哪一条路时,往往会陷入迷茫: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做出选择?
“在北大,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陈妍汀用她的经历给出了一份简洁的答案:cool head & warm heart。用冷静的头脑和热忱的心灵支撑自己作出选择,并坚定地沿着所选之路走下去。
国际象棋:热爱与坚守
“2003年10月8号。”这是妍汀第一次接触国际象棋的日子,那一天国际象棋课程的缴费收据依然被用心地保留在家中。
成长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心境的变化,然而,妍汀对于国际象棋深沉而持久的热爱,却从未改变。
15年来,国际象棋已经成为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学业的压力曾使她闪现过放弃的念头,教练对比赛取得优秀成绩的期望又一度使她感到压力重重,但她最终仍选择了在黑白相间的棋盘格上坚守。
初高中学业最紧张的一段时间,她减少了训练的强度;但也正是这段空窗期,给了她充足的时间思考:下棋究竟是为了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说,对于所作选择的清醒认知,比起频繁的训练,更能从心灵深处给人以前进的力量。
短暂的休息是为了迈上更长远的征途,对棋艺精益求精的打磨,使她将棋协大师的荣誉与全国大学生赛的银牌收入囊中。
“进了北大,我觉得应该把这么多年的爱好坚持下去,所以百团大战的时候,就直奔着国际象棋协会去了。”在画风各异的社团中,选择国际象棋仿佛是本能的行动。在北大,你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对于妍汀来说,毫无顾忌地拥抱自我的机会来了。
赛场上紧张思考的陈妍汀
在协会中,妍汀表现积极、棋艺精湛,对国际象棋赤忱的热爱和强烈的责任感让她在第二年毫无争议地成为了会长。
组织活动、培养新人、社团架构建设都需要她身体力行。然而面对职责的压力与繁多的事务,妍汀乐在其中。
“我想协会的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放松吧,毕竟也不可能一天到晚就是学习嘛,只不过是把看电影和电视剧的时间转移到了国际象棋上。也是有一腔热血在,想要激励更多同学喜爱上国际象棋,所以也没有感到太大的压力。” 对国际象棋的热爱给了她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我比较喜欢自己承担大大小小的事情,而不是去麻烦学长学姐们。这两年随着社团管理逐步的规范化,一些之前没有建立起来的组织架构和社团章程都是在我担任会长期间确定下来的。”
建设社团,磨练棋艺已是妍汀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周末空闲时与协会的同学切磋,更是一件乐事。她认为,下棋的快乐不仅在于对弈本身,也在于以棋会友。结识来自不同院系的棋友,交流中获得看问题的新视角,乐亦无穷。带着深厚的积淀与恒久的热忱,她尽情地享受着国际象棋带来的快乐。
全国第二名,9局7.5分一场不败。这是妍汀在全国大学生国际象棋赛中取得的成绩,也是北大6年来的最好成绩。“机缘巧合”是她对自己优异表现的评价。如果说这份成绩中确有无法把握的“巧合”成分,那么剩下的,则是在多年前,她经过深思熟虑,终将国际象棋带上成长的路途时,便注定的吧。
学业:把握学科之间的平衡
从小学习珠心算的妍汀对数学有着极高的兴趣,甚至一度考虑将数学作为自己的专业。进入大学以后,这份对于数学的兴趣使得她在大一上学期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到了两门数学课的学习中。她不仅牢牢掌握课本要求的知识,更通过自主阅读专业教科书拓展学习了更为深奥的数学知识,使得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在数学学习顺风顺水的同时,妍汀开始感受到了来自科目平衡的压力。
大一上学期期末的文科计算机考试,对她而言是一次不小的挫折。短暂的低落之后,她开始反思:数学课程的学分占比固然极大,但是通过“压榨”其他课程的方式将全部时间投入其中或许并不是那么理智。正如她所说的:“在后面的学习和实践中你会慢慢意识到,在经济学中,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它绝对不是经济学的全部。”
因此,在后来的学习中,她开始逐渐把握学科之间的平衡。
勤奋、聪颖,妍汀的综合测评排名年级第一,双学位课程曾获得满分的成绩。2017年、2018年,她曾连续两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均获得非数学专业组一等奖。
综合测评不仅是成绩的排名,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课余时间,妍汀不仅参加了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和国际象棋比赛,还积极投身到学生工作、社团建设和社会实践中。
值得一提的是,妍汀还设计了一款环保型垃圾桶,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据妍汀介绍,这一垃圾桶的主要特色有两点:一是盖板内侧设有一个下部部分开口,顶部和周边封口的空腔,空腔口部螺纹连接有隔板,隔板上聚集开有若干通孔,空腔内设有干燥剂包;二是在内壁涂有纳米二氧化钛抗菌物质。
从求职到科研:cool head & warm heart
大一两次短暂的实习经历,让妍汀意识到,自己对求职并不是那么热衷,从而开始考虑做学术研究的可能性。起初的选择并不是出于对学术的狂热,而是希望能够获得一个可以自由表达并实现自己想法的平台。在她看来,这是职场无法带给她的。
在金融经济方向的学习愈深入,经济学研究对她的吸引力也愈大。通过助研、本科生科研等机会,她开始广泛地接触经济学的前沿学术研究。
第一份助研经历,已经是两年以前了,妍汀不禁陷入了短暂的回忆。“一开始觉得助研的工作还是挺有趣的,但是做到第二期的时候慢慢地又觉得这些机械的操作比较枯燥。”其时,妍汀所在项目组的研究主题是地方财政发展,需要采集大量的地方财政数据,因此她要负责在图书馆中翻阅各个地区的县志来获得可靠的数据。
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学术研究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启发深入的思考,看似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事,但其中不可避免的繁琐操作与枯燥过程,却是为多数局外人所不知的。如何在短暂的“无意义”中发现意义,从而将最初的学术热情延续到底,这是她面临的问题。
“我当时也有想过放弃,但是想到这个任务对于自己、对于项目的意义,便咬咬牙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第一次助研的经历,妍汀感到,原本看似枯燥的数据收集其实也有不小的收获——地方财政是如何发展的,不同省份之间的差别,这些都是能激发新思考的问题。
这次助研结束后,妍汀不断地在不同项目组中深入接触学术研究的前沿。一个有关商务统计的研究项目更是一波三折,让妍汀印象深刻。
无数次的数据筛选、无数次的数据回归都无济于事,数据样本量似乎成为了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然而,科研路上的这些坎坷并未使她停滞不前。她所在的小组利用暑假的时间潜心钻研更加合适的研究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该项目后来取得了新的进展,“起死回生”。
在妍汀看来,科研经历虽然有时真的枯燥,但能够获得对于一个大问题的基本认识,同时也能够学习到研究思路。而科研最大的乐趣既在于通过灵感的碰撞获得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在于提升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得到有一定意义的结果。
妍汀自主研究的课题——《基于三期迭代模型的人口抚养比对储蓄率影响机制探究》和《打造千亿产业链基地,实现新能源汽车“赣州造”——赣州市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调研报告》均获得“挑战杯”五四青年科学奖三等奖。
从求职转向学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从容应对意料之外的变化,并将热情坚持到底,这或者是本科阶段除发现新知外,妍汀的意外收获吧。
后 记
信息时代,变化是永恒的主旋律。变化意味着不拘定式,意味着天马行空,意味着无限选择的可能。变化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带来了选择的焦虑,带来了前路的迷茫。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纷繁的选择与可能中寻求栖息,也许是给心灵以安宁的出路。
笔者作为大一学生,面对北大这个大舞台上的精彩纷呈,有过自我怀疑,也有过茫然失措。这种茫然,为相当多北大学生所共有,亦将为往后踏入北大校园的许多同学所有。
陈妍汀学姐的经历,无论是对国际象棋兴趣的坚守,抑或是对发展方向的探索与坚持,均可给迷茫中的我们以振奋。不轻易随波逐流,用冷静的思考认清自己的追求,再用热忱的心灵拥抱所选的生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是北大人的骄傲所在,亦是你我对自我负有的责任所在。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本事;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
愿我们,在北大,在光华,遇见无限可能。
相关阅读: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 赵朝熠:燕园四年的蒙太奇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郭季豪:大江大河,大有可为
来源:“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公众号
美编:赖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