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 北大毕业后的55年里,她一直在做这一件事
编者按
2018年12月18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11位北大人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翌日,多位刚刚获得改革先锋称号的北大教师、校友就回到母校,与北大师生座谈,回顾他们在过去40年中的个人轨迹与那段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
樊锦诗校友也在其中,年逾八旬、身形瘦小的她讲述着那些为保护敦煌所付出的努力。这份坚守和执着,与那片她所倾尽一生的大漠一样辽阔。
一生致力于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樊锦诗提出了用信息技术永久保存敦煌艺术,她是改革开放中的北大声音,更是伟大征程里的北大贡献。
打开浏览器
登入“数字敦煌”
历时千年的众生相翩跹而至
这凝聚一个人数十年的光阴与心血
她是樊锦诗
大家都唤她“敦煌的女儿”
25岁,她青春正盛,却只身前往敦煌;
30岁,她和风沙争分夺秒保护文物;
40岁,敦煌终于通电,不用依靠手电照明;
60岁,她任敦煌研究院院长;
76岁,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
“我给自己算了次命,我的命就在敦煌。”
1964年,樊锦诗在莫高窟
诗人说
敦煌定若远 一信动经年
边地艰苦
老鼠从芦苇搭的天花板上坠落
而她不曾后悔
躺下就想敦煌
醒来想的还是敦煌
1967年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在敦煌
彭金章(1937-2017),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于武汉大学任教,1986年进入敦煌研究院工作,曾主持多项敦煌莫高窟考古发掘。
旧照片里的敦煌让她神往
而眼前的石窟却日渐损坏
这让她忧心如焚
“数字敦煌”数据库首页
樊锦诗说
19世纪的敦煌
比任何时候都衰老得快
1998年接任院长
她的所有奔忙和劳苦
都是为了留住“永远的敦煌”
1998年5月,樊锦诗(左四)与美国盖蒂基金会、澳大利亚世界遗产保护委员会工作人员考察莫高窟,探讨壁画修复方案
如同神农尝百草
她为敦煌文物的保存鞠躬尽瘁
与时间赛跑
她带队绘制洞窟图册
为减少冗客
她推动敦煌在全国首创“旅游预约制”
敦煌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不忘学术,她笔耕不辍
《莫高窟第266至275窟考古报告》
立下丰碑
《解读敦煌》
凝灿烂敦煌为不朽
敦煌研究院在她的带领下
成长为世界敦煌学的研究中心
结出累累硕果
《解读敦煌》丛书
让她奔走不息的
还有让敦煌数字化的愿望
风沙终将抹平洞窟
而她心心念念
只愿那窟中佛像
与众生永恒
数字敦煌页面
数十年苦功最终兑现了她的梦想
2014年
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成立
2016年
“数字敦煌”网站上线
数字的洪流悬置时光
十亿级像素镜头里的飞天衣裙飘曳
再不垂落
游客大厅、球幕影院
甚至一台普通的电脑里
莫高窟
向每一双热爱艺术的眼睛敞开
佛像微笑
仙子款款而来
数字敦煌页面
如果我死时让我留一句话
我就留这句
我为敦煌尽力了
如此许诺
如此践行
敦煌莫高窟
人物介绍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1938年7月出生,浙江杭州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
1958年9月至1963年7月,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获考古学学士学位,毕业后即奔赴祖国西部,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
她视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
改革开放以来,她坚持改革创新,带领团队致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开展文物国际交流合作,引进先进保护理念和保护技术,构建“数字敦煌”,开创了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有效地缓解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放的矛盾。
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被誉为“敦煌的女儿”。
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08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十大杰出校友”之一。2018年12月,获改革先锋称号。
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 余逸伦:我与古生物,穿越时空的追随
北大师说 | 吕植:知识分子自当“做而论道”(内附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来源:北大人公众号
部分图片来源:央视新闻、敦煌莫高窟网、视觉中国、数字敦煌
美编: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