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师说 | 董强:身负荣誉,砥砺前行,这位骑士的征程还在继续(内附精彩视频)
全文共2995字,阅读大约需要9分钟
董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语言文学系主任,1987年获北京大学西语系学士学位,1997年获巴黎第八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博士学位。1997-2001年任法国巴黎东方语言学院助理讲师,2001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法语系。曾获法语国家联盟金奖、法国国家军团荣誉勋章。2016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
“我代表法国总统,来表彰一位杰出的诗人,才华出众的书法家,优秀的中国文人,法国的朋友。”2015年1月29日晚,法国驻华大使馆掌声雷动,法国前总理法比尤斯,拉法兰与现任总理瓦尔斯同台,将法国政府最高荣誉“法国国家军团荣誉勋章”授予了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主任董强。次年,董强以全票通过的结果,当选法兰西学院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再一次印证了他的国际影响力。
2015年,法国总理瓦尔斯将法国总统亲笔签字的荣誉骑士授勋证书交给董强老师
距离董强第一次跨进北大外院的门槛
已三十有五年
而他与北大、与法语的缘分
还远远没有结束
缘起:
“我与法语就好比是先结婚后恋爱”
1984年的秋天,16岁的董强服从调剂,走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的大门,阴差阳错地与这门优美的语言结下了不解之缘。对这个专业虽然还有些懵懵懂懂,但他的语言天赋很快展露出来。1988年,他以全国统考第一的成绩获得公费留学机会,有机会前往富于浪漫气息与人文精神的国度——法国继续深造。
海明威曾说:“假如年轻时你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而对董强来说,这是指引他一生方向的美好经历。回想起这段时光,他依然难掩兴奋之情:“法国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就是使我坚定了自己的选择。我在法国看到了人文的力量,感悟到了它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
董强老师在巴黎
在法兰西文化的熏陶下,董强对这门语言与这个国家的认识也愈发深刻。为了更好融入这一文化环境,他观看法国戏剧电影,接受法国饮食,甚至将法国人中学时期所学的文科知识补习了一遍。在他看来,如果连这个国家的生活方式都无法接受,就注定无法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虽然这种融入有时并非一帆风顺,但对热爱法语与法国文化的董强来说,这一过程带来的享受远远大于不适。“就像人与人之间一样,有一见钟情,也有在不断的接触中作出努力的。美的获得是需要一番努力的,不过也正是因为有差别才有吸引,或许我们无法相互完全了解,但却可以产生很高的和谐。” 他这样感叹道。
董强与法国的奇妙缘分远不止于此。深造期间,他给米兰·昆德拉写了一封信,附上了自己的材料,就这样,他进入了法国高等社会科学学院,成为了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师唯一的亚洲学生。这位大师也成为了影响董强此后研究方向与研究风格的重要人物。米兰·昆德拉是一位极富人格魅力的老师,他博学而且幽默,常常与学生展开沙龙式的讨论,从文学说开去,音乐、美术、哲学,包罗万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董强对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兴趣日益浓厚。除了跟随老师学习,董强还深入阅读了大量关于文学、艺术等涉及人文社科理论的书籍,聆听了许多这方面的大师的讲座。“我希望自己可以融合人文社科综合领域的知识,其中包括中西方的历史、社会、艺术史、哲学等,甚至心理学、心理分析学等等。”董强这样回忆道。
董强老师的书法作品《酒魂》
学业之余,他还广交大师,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年是董强与法语、与法国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黄金时代。
02
缘归:
“我需要回到自己文化的源头”
旅居法国十二年之后,崭露头角的董强放下了自己风生水起的事业,选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祖国。
“我来自一个文化与法国完全不同的国度,我需要回到自己文化的源头,才可以成为这两种文化的传播者。”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本心。而在浸润异国文化十数年之后,他对祖国的文化与历史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心目中,中国永远是特殊的,是亲切的,是伟大的。这里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孕育着民族历史的根基。对中法文化深入的了解使他下定决心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在深爱的两个国家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他选择了翻译作为这座桥梁的起点。
回到北大法语系任教之后,董强很快发现了国内翻译事业的不足之处。在他的提议下,法国驻华使馆发起了傅雷翻译奖,每年都会评选上一年度译自法语的优秀中文译作,以资鼓励,为培养新的翻译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这一奖项已经成为中国翻译界最具有价值的奖项之一。“假如没有翻译,人类文明可能都无法继续——如今有这么多的问题、冲突,就是因为不同的文明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董强对翻译的热情实际上早在求学的最初阶段就萌发了。他曾经在80年代人文社科界的翻译热潮中如饥似渴地阅读译介的西方思想,也曾在法国协助创办“中国蓝”出版社,将沈从文、王蒙、王安忆、苏童等中国作家介绍到法国。作为资深翻译家,他始终追求翻译过程中对人文精神的尊重与对原作核心美的感受,更强调人文社科翻译者的融会贯通,开阔眼界。“人文社科要有大格局,眼光越大,兴趣越广,就越容易突破。”
受到老师的影响,董强的成就也不只局限于翻译领域。“有人将译者比作桥梁,我觉得我不仅是桥梁,还是行走在桥梁两边的文化传播者。”董强说,“翻译是其中最重要的叙述两国文化的方式,可以告诉其他人,文明价值之所在。”术业专攻之外,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回国以来,他也多次在法国的政要访华时陪同接待,为他们讲解故宫、长城,讲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在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期间,法方也特意邀请了精通两国文化的董强参加总统府国宴,并且将他安排在重要的嘉宾席位上。2016年,董强以全票通过的结果,当选法兰西学院道德与政治科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成为当之无愧的中法“摆渡人”。
董强老师在法兰西学院获颁“法语国家联盟金奖”
在中法之间徜徉了数十载后,董强也坦言,其实两国拥有很深的共鸣——比如对生活的诗意的向往,对艺术美的追求——这种共通性甚至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冲突,达到了极其美好的境界。
03
缘未落:“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北大的十余载春秋转瞬即逝,董强也愈发觉得回到母校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愈发感受到北大人文传承的强大力量与深厚传统。虽然有诸多荣耀的光环加身,但对他而言最让他自豪和满意的身份始终是北大教授。
扎根燕园,上下求索,他始终站在教学的第一线,从最基础的课程教起,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文化的殿堂。而今,董强更进一步地希望,可以将北大的传统与自己个人的治学传统相互融合。在他看来,学科互通是北大最大的优势之一。2016年10月,董强就曾邀请法国导演扬恩·亚瑟-贝特朗,同戴锦华教授共谈法国纪录片《人类》,三位各有所专的大家基于“人类”的普遍思考开展对话,给北大师生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和碰撞式启发思考,“这才是北大真正可以挖掘的强项”。
对于董强而言,北大是他与法语,与法国文化缘分开始的地方,亦是这段缘分获得无限展开机会的地方。在建校一百二十年之际,他也提出了对北大学子的殷切期望。
“我们肩负的责任,是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责任,因为有的事情,只有我们能够完成。”在董强看来,北大作为一所高等学府,自建立以来所承载的民族、国家、历史的重任,是在世界范围内都罕见的。这样的重任赋予了北大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是一笔丰厚的遗产,是北大自信自强的力量源泉。传承文化,胸怀天下,是北大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社会对我们的期许。面对民族与国家,面对过去与未来,面对人类与文明,只有保持强大的内心,放下束缚轻装前行,才能走出更长远、更开阔的道路。
执语言之剑,行走文化江湖,董强教授在中法文化交流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缘起燕园,缘归燕园
身负荣誉,砥砺前行
这位骑士的征程还远未结束
北大师说 | 吕植:知识分子自当“做而论道”(内附精彩视频)
北大师说 | 车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内附精彩视频)
北大师说|在北大,听戴锦华老师讲电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内附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文字:冯莉雯
编辑:刘 威
美编:李博宇
审校:张欣睿、姚畅、王冠之、蔡翔宇、黄炜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