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课程知多少 | 那些年医学生们上过的专业课
全文共1322字,16张图片,阅读约需6分钟
在距校本部直线距离3.7公里以外的学院路38号院,有这样一群北大人,他们背着“医学小书包”穿梭于阶梯教室、教学楼、实验室与临床医院之间,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浮,与专业课、白大褂为伴。他们便是北大医学人。经过十年寒窗,当他们终于从背着蓝白课本的医学生成长为穿着白大褂的医学工作者之时,仍会笑谈起那些年一起上过的专业课。
系统解剖学是医学生接触到的第一门形态学课程,也是一门令人又爱又恨的基础课。从进入实习室胆战心惊地揭开无纺布观察标本,到熟练自如地手持标本给同学讲解结构,是每个医学生成长的必经之路。而医学基础化学则是理解人体代谢和使实验操作规范化的重要工具之一。
医学院中盛传这样一种说法,“生理生化,必有一挂”,事实虽说没这么夸张,但这两门课的困难程度从中可见一斑。琐碎繁多的知识点,难背冗长的反应方程式,相信每个医学生都忘不掉考前被三羧酸循环支配的恐惧。
用宏观微观结合的手法剖析人体也是目前医学课程的重要培养方向。从微小的细胞到由细胞组成的组织、器官,再到一个可以自由活动的机体,细胞生物学和组织胚胎学展示了人体的精妙与神奇。
遗传学是当前医学科研中很热门的方向之一,专业课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医用物理学无论是在临床技能还是科研仪器使用上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除了需要学习正常人体的机能特点,医学与生物科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要研究病理状态。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学分别与生理学和组织胚胎学对应,阐释了疾病的发生机制、器官组织的变化,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
医学课程必然少不了实验教学。低年级时最简单的机能实验学可以很好地提高医学生的动手技能,从给实验动物做手术、打针、给药开始,培养娴熟的手术技巧。而局部解剖学课堂上,伟大的无言良师——大体老师行走在生命结束之后,为医学生提供了学习人体结构的真实标本,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敢无私,局解课堂教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人文关怀精神与敬畏生病的意识。
医学是无时无刻的不在发展的,医学教育也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大数据时代的医学与传统医学相比更强调全球观和统计意识,卫生学、生物统计学便是拓宽医学生视野的整合科学,分别将医学与社会学和统计学结合起来,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医学工作者。
医学由于其特殊性——需要在工作中与人打交道,人文情怀与沟通技巧也必不可少。医学伦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培养的便是这种人文关怀,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给他人的第一印象。
如此终于完成了两年半的基础阶段培养,离开基础医学院进入各个临床医院实习,医学生本以为可以摆脱“一天一本书、一周一学期”的复习节奏,松一口气,全心全意观摩学习临床技能,殊不知接踵而来迎接他们的是更复杂困难的临床课程——内外妇儿眼耳鼻喉诊断影像这些难啃的大部头。
卫生法学看似与医学无关,是一门法律课程,但是从当前国内医疗行业现状来看,了解法律知识即使不是为了防身,也是为了更好地行医。
从医学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民医生需要什么?我想除了这些不可或缺的专业课和规培实习以外,更重要的是情怀和担当。漫漫医学路,任重而道远。上下求索,担负责任、心怀厚道是每个北大医学人应该践行的准则,也是北大医学教育希望传递给学生最重要的知识。
相关阅读
文字:吴芷婧
制图:刘凯茜
美编: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