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师说 | 李猛:人生没有旁观(内附精彩视频)
全文共2250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李猛 | |
李猛老师其人 1993年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学位 1996年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学位 200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2009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现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 研究领域: 政治哲学、伦理学、社会理论、早期现代哲学、古希腊哲学。 主要代表论著: 《自然社会:自然法与现代道德世界的形成》(三联书店,2015年3月) 《亚里士多德的运动定义:一个存在的解释》(《世界哲学》2011年第2期《希腊哲学专号》) 《理性化及其传统:对韦伯的中国观察》(《社会学研究》2010年第5期) 《除魔的世界与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思想与社会》第1辑《韦伯:法律与价值》) 《论抽象社会》(《社会学研究》99年第1期) | |
从古希腊到中世纪,再延及现代早期,许多与李猛老师交流过的学生都深深地为他知识的广博与贯通所折服。作为中国大陆唯一一位从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获得博士学位的学者,李猛老师在平时的生活中时时以其治学方法和理念使同学们得到激励。 视频:《北大师说》李猛篇 手不释卷 熟悉李猛老师的同学都知道,他是一位手不释卷的老师——只要有空就会看书。曾有一位李猛老师的学生回忆说:“李猛老师看书这么勤奋,我们做学生的都感觉羞愧,因而受到激励,努力读书。” 对于读书方法李猛老师有着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记读书笔记和札记。记笔记本身就是一个逼自己不断做概括和提纲的过程,一方面可以帮助读者在以后迅速回忆起书中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对文本结构的把握。札记记录的是阅读过程中涌现的想法和感受。读书的“感觉”非常重要,因为人第一下抓住的东西往往就是自己的生存直觉,是文本最打动他的地方。但很可能最初读书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需要进行十年二十年的学习,然后才能够返回到最初的“感觉”或“困惑”。如何保留读书时原初的“感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第二是写作的训练。对于读书中发现的感兴趣的问题,例如《理想国》中的欲望问题,可以花半天时间写一个写作提纲:怎么开篇,怎么推进研究,有几个步骤。或许最后不会变成文章,但提纲写作对阅读反过来会有很大帮助。从某个特定角度把整本书重新读一遍,会带来新的收获。并且,带着创作的心态读书,也才会更容易看出文本里哪些地方是有困难的,是作者有意模糊过去的。 第三是与朋友交流。和朋友一同读书,一起把一本书一点点读懂,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和朋友的讨论也可以激发出独自思考时不会出现的想法,也能够逼迫自己在争论中不断打磨思考。同时,与不同背景的人讨论,需要有把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讲出来的能力,有助于我们把问题返回到最基本的地方。围绕文本的讨论也并不是完全非个人性的,相反,对文本的理解能够反映一个人切身的生活体验,但同时又能够约束讨论,使交流不至于松散。
通识教育的先锋 2018年下半年,李猛老师出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院长,进一步投入深化通识教育的改革当中。改革的想法来源于他数年前的留学经验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于通识教育,他认为不应该停留在表面,而应该深入学科之中,阅读相应学科的经典是一个根本的方法。 李猛老师说:“在专业化的背景下,经典阅读是为了解决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所需要的、超出其专业训练之外的教育。当代大学体制与传统的、培养具有人文修养的君子的古老体制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大学越来越强调整合到整个社会围绕科学技术建立的生产结构中,整个大学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关心的问题的左右。许多人文学者都会对大学的这个变化不太满意,但当代人文学者应该思考的是,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下找到一个空间,做一些努力,提供对所有专业的学生都有意义的东西?尽管不一定会让学生在其专业上有提高,但可以使他生活得更好。这是经典阅读的通识教育希望达到的目标。”
学术“作为天职” 2018年8月,李猛老师牵头编写的《科学作为天职》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而就在两个月前的北京大学2018届毕业生的毕业典礼上,李猛老师进行发言。 在发言中李猛老师谈到:“成为一个学者,意味着要将根深入土壤的深处,穿透泥土的缝隙,有时甚至不得不劈开坚硬的石头,将根须向四处伸展,最终到达隐藏在地层深处,表面看不见的水源,从那里汲取源源不竭的生命力,才能抽芽发干,生枝生叶。” “任何一位哪怕只是够格的学者,惟有借助艰苦的学术训练,严格的学术纪律,才能摆脱自己身上那些以原创性之名诱惑我们的平庸而肤浅的自我。打算以学术为天职的人,必须学会克服想要成就自己的虚荣,学会站在自己的外面,在历史最终淘洗掉一切虚假和自欺之前,自己洗去自己精神上的泡沫。”
走出象牙塔 学者的研究不只是在象牙塔内,进入“田野”中进行实际观察实验也是至关重要的。李猛老师说:“我个人以研究理论为主,但也曾经去做过田野,田野对我是一个非常震撼的经历。”他在与同学们讨论时说:“一个人类学家需要能够把自己倒空,倾听别人,而不是过于关注自己的问题,或者调查对自身的触动。好的田野工作者会在田野经验中看到与理论不一样的东西,看到自己的田野经验是如何超出了自己的理论,并且能够像小说家或者新闻记者那样,把田野经验本身的肌理描绘出来。” 而对于如何面对人生,李猛老师认为:“人生和田野的巨大差别,就在于人生不是一个实验,人生没有你旁观的地方,我们希望把我们从田野中学到的,把我们从书本中学到的,投入到我们唯一的人生当中。这是我从北大社会学学到的东西。” |
在学术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从勤奋的学习,到广博的通识教育,再到艰深的专业研究,乃至返归实际的考察与应用,学术的道路需要勇气和毅力,当然也需要一代又一代像李猛老师这样的领路人。
北大师说 | 乔杰:工作在迎接生命与启迪生命第一线 (内附精彩视频)
北大师说 | 车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内附精彩视频)
北大师说 | 董强:身负荣誉,砥砺前行,这位骑士的征程还在继续(内附精彩视频)
师说 | 吕植:了解最顶尖的思想,了解最自然的生活(内附精彩视频)
相关阅读
编辑:安天源
美编:赖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