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科 | 法学院:法理精神,学以传扬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大学法学院 Author 北京大学法学院
全文共3953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编者按
一百二十一载春秋过继,京师大学堂燃起的高昂火把明亮如初。它文理并济、且刚且柔。北京大学的有氧呼吸,是年轻的力量踏梦而来,学以成人,将智慧与光华融汇到崭新的时代中。高等教育的学科,亦是社会运行的侧影。在高考圆梦季到来之前,我们专门推出“学科特写”系列报道,围绕学科概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学习体验、就业去向等,带您全面了解北大各院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在正邪善恶的交织中去寻找光——这是北大法律人的使命。1904年,京师大学堂首设法律学门,开中国近代法律教育之先河。百年法学,每位北大法律人心有安邦济世志,手握正义恒立剑,在中国与世界的交汇视野中,为社会治理做出重要的贡献。
在北大法学院,每个人都有一个英雄梦,那就是寻找真理、守护正义。而法律,就是用看得见的方式实现正义。有人说,法律铁面无私,但运用法律则需要带有温度的力量。这是每位北大法律人肩上担负的责任。法条是骨骼,案例是血肉;从理论中来,到现实中去——北大法学在逻辑与情感的平衡之间,执社会之正义。栉风沐雨,薪火相传。一代代北大法律人捍卫正义的初心不曾动摇,用专业、智慧、热血、良知,见证着中国法治事业的步步发展,写就国家法治建设的传奇。
群贤毕至、风云际会。北大法学院是中国法学的重镇。李大钊、张志让、张友渔、蔡枢衡、钱端升等,曾在此开启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之先河;陈守一、王铁崖、芮沐、龚祥瑞、赵理海、张国华、肖蔚云、沈宗灵、罗豪才等,在此完成了新中国法学学科的奠基;陈兴良、姜明安、朱苏力等一大批当代著名学者,正在这里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学理论;王家福、邹碧华、李宁、撒贝宁等各界精英曾在这里求学。
这里引领了中国法学教育和学科建设。经济法、国际法等本科专业最先在这里设立,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环境法学等二级学科也在这里首创,国际经济法、西方法理学、立法学等众多课程都从这里发端。在中国,北大法学院率先建成了完整的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率先建立起院聘教授制度、副教授博导制度、讲席教授制度。近年来,法学院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将所有法学课程按照功能划分为基础类、专题类、实务类、国际类四种类型;新开设了案例研习课、法律写作课、实务课和英文课等系列课程;推出“法学阶梯”系列教学讲座,包括入门、进阶、高阶三个系列。
在这里,你可以在法律的本质层面探求思索,以追求法之精神,你可以上穷理论、下悉现实,将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你可以用理性的逻辑推演规律,以感性的温度关怀现象。你可以坚守法律的底线,维护生而为人的尊严。你可以登上国际模拟法庭,展示雄辩口才,践行专业能力。你可以深度地参与社会实践,将知识与中国现实进行碰撞。你可以用专业热心公益,将初心转为行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法律援助。
独一无二的“全球教席计划”,让你时刻能与国际最顶尖的法学学者对话,在了解世界法律制度的全球视野下思考时代问题。各种特色的交换与游学项目,随时为你提供开启世界的机会。就在今年,北大与香港大学签署了法学本科联合培养项目,不仅意味着可以同时拿两名校的学位,更是在深度复合模式下打就“通才”。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法学院的教师参与了大量国家重大法律的起草和修订以及重大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各级各类决策机关提供的咨询不计其数,已成为国家依法治理的重要思想库。罗玉中、吴志攀、刘剑文、李鸣等教授曾先后为中央政治局和全国人大授课。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距离生活真相最近的地方,北大法律人坚守着对正义的热爱,用习得的法律武器维护人的尊严与社会家国的秩序。
北大法学院欢迎每一个想在这里发光的你们。你准备好了吗?来北大法学,成为守护正义的英雄。
北京大学—香港大学法学双学士项目情况简介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及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法学院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本科双学士学位合作项目将于2019年秋季学期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两校法学院在本科双学位课程上的首次合作,也是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需要,探索法学教育海外合作模式的全新尝试。北京大学法学院预计于8月针对内地学生开展项目招生工作。
项目优势
“北大-港大法学双学士项目”旨在通过共享两校优质资源、丰富教学经验及先进教育理念,实现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为学生搭建跨地域、跨法系的人才培养及职业发展平台。
从法系上看,内地属于成文法传统的大陆法系,香港属于判例法传统的英美法系。由于在法律渊源、司法制度、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两大法系的法学教育风格也各有所长。该双学位项目能够让学生在5年的学习中高效率、高质量地接受内地及香港最顶尖的法学教育,深入了解两地的法律制度并建立扎实的专业基础,在两大法系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和经验的互动中,培养全球化视野与比较法思维。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法学研究素养,也将极大增强学生在内地、香港乃至全球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北京大学与香港大学也会在选课、培养、实习、就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特殊关照,确保学生充分享受两校资源联合优势。
选拔标准
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与香港大学法学院双学士学位项目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北京大学项目学生需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本人为北京大学法学院2019级本科新生。北京大学元培计划学生不得参加本项目;(2)本人为中国内地学生。北京大学留学生及中国港澳台学生不得参加本项目;(3)具有优秀的英语能力。符合以上条件的学生可在高考录取完成后自愿报名参加项目。北京大学法学院将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共同组建评议委员会,以联合面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优录取不超过8名项目学生。
项目学制
本项目学制为五年,采取“2.5+2.5模式”。内地生前五个学期在北大法学院学习,后五个学期在港大法学院学习;港生前五个学期在港大法学院学习,后五个学期在北大法学院学习。
本项目为双学士项目,即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的,准予毕业,两校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两校学士学位。
学生在参与项目期间如决定退出项目,需要在第三年年底前提出申请,即:可选择在本校学习最后一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或在对方学校学习第一个学期结束前提出申请。如有特殊情况,两校可就学生退出的个案展开补充协商。退出项目后,学生可申请在原学校继续就读。
在北大期间
学习
在北大学习期间,培养课程方案、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及毕业要求均按照北京大学相应规章制度执行。
在北大学习的2.5个学年中,参与项目的学生与其他本科生一同完成核心必修课程的学习,必修课程不进行压缩。另,学生对于选修课程的自主选择权扩大,可在完成必修课程之余自由选修感兴趣的课程。
考虑到学习期限,学校将给予选课优待,确保学生一定选上培养方案里的课程,达到毕业要求。
由于两校课程设置的差异,北大与港大两校决定实行“学分互认”。内地生在港大学习期间的成绩在毕业前办理转学分手续,港生在北大入学后两个月内办理转学分手续。
本项目修课压力与未参与项目的学生相当,视学生自我规划而定。
学生在北大学习期间,奖助学金、评优活动、保研等方面的相关事宜,按照北京大学相关规章制度执行,确保学生不会因为参加项目而损失任何机会。
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项目将在暑期安排学生前往第三地(如英国、澳大利亚著名高校)进行交流学习活动。部分两校共有课程将在第三地联合教授。本项目还计划安排内地生在寒假期间赴港,访问港大法学院并举行交流活动。
02
生活
在北大学习期间,学生生活事务按照北大普通学生标准管理。为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北大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上课和住宿均采取混编制,按照统一标准进行管理,不另外组班和分立宿舍。
在港期间
学习
(1)学分要求
项目要求北大赴港学生在港大修毕174学分,学分安排参考如下:通识核心课(Common Core)12学分;语言课(英文,Language)12学分;专业选修课(Disciplinary Electives)36学分;必修课(Compulsory Courses)114学分。
(2)课程要求
在港大学习期间,北大赴港学生与其他本科生一同修读核心课程,课程将包括普通法系所有核心课。授课形式包括理论教学与实操性教学(如模拟法庭、国际赛事课等)。课程难度与北大教学培养程度相当,学生可自主安排课程修读计划,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修课压力。授课语言为全英文。
北大赴港学生与本地学生拥有同等的机会申请奖助学金及参加评优活动。
(3)毕业要求
在港大学习期间,学生需按照港大法学院制定的教学计划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北大赴港学生以修读港大论文课作为北大毕业论文的,论文必须达到北大设定的篇幅要求和成绩要求。学生在港大期间修毕学分,即可授予学位证书。如港大明确决定不授予其学位,则按退出项目处理,其北大学位不受影响。
北大赴港学生可于项目第5年秋季回北大参加保研考试。
02
生活
北大学生赴港之后,港大将保障学生头一年半的住宿,期间住宿费互免。一年半后,校方将全力协助北大赴港学生解决在港住宿问题。在港大生活期间,港大法学院有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内地生与港生一视同仁,一切事务均按照港大学生事务管理标准执行。不要求学生学习粤语。
Q&A
Q:参加这个项目有机会获得香港永久居民吗?
A:根据香港特区《基本法》规定,在香港读书、工作连续满七年就可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项目期间,学生需在港完成两年半的学业。若学生想获取香港执业资质,还需在港修读一年全日制的PCLL项目。此外,学生只需在港再学习或工作三年半就可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Q:这个项目的学业压力如何?
A:总体而言,项目学生学业压力与普通学生相差不大。以北大为例,虽需在两年半内修完正常三年的专业必修课程,但由于学生在专业选修课和通识课方面自主权较大,每学期必修学分约为20(北大普通学生学期学分上限为25),与同年级同专业学生基本相同,学业压力远小于双学位或辅修学生。此外,由于两校部分课程学分互认,亦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学业压力。
Q&A | 北大-港大法学本科双学位项目,你想知道的我来告诉你!
相关阅读
美编:杨圆
审校:王俊棋 张欣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