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名新语 | 徐沛然:遇见北大,就是遇见梦想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1543字,阅读约需5分钟


编者按

七月的离歌尚在耳畔,九月的燕园便迎来了她的又一次相遇。天下英才齐聚未名湖畔,为常为新的北大注入无穷的活力。博雅塔下宜聆教,大师身旁好读书,初入燕园的学子将在这片园子里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属于他们的“未名新语”



作者简介

徐沛然

毕业于北京市第二中学

即将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第一次真正认识北大,大概是在高二的暑假。那以前,北京大学和其他名校响亮的名号都只是萦绕在我虚无缥缈的幻想中,发散出朦胧的光,指引我前行的路。直到那个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北大举办的中学生暑期课堂和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两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充分领略了北大之美,萌生了最初的向往。


在学科营,我们连续六天进行化学实验的培训,戴上护目镜,穿上实验服,面对着琳琅满目的器材与试剂,从起初的笨手笨脚,到后来的愈发熟练,我逐渐享受到了动手实践的乐趣。其间,老师们在实验前耐心细致的讲解,实验后严谨认真的分析,以及同学们压缩午休时间只为尽早开始实验的氛围,都令我受益匪浅。北大在这六天里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与技能,更在我心中埋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


之后的综合营更让我印象深刻,那几天我得以住在北大的学生宿舍,每日与燕园的和风与朝阳为伴。在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一场场风格迥异的讲座中,我尝试着探索出一个更具体的北大,她是立体的,丰富的,包容的,常为新的;她有历史的积淀,也有时代的色彩;她有潜心研究的学者,也有朝气蓬勃的青年;她有理想,也有担当。漫步在这所校园的每个角落,我都觉得有一幅以知识和文化绘就的画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她的一切都是那么深邃,那么迷人,让人不愿离去。也许就是那时,我下定决心,考入北大。


其实,当时两个营都去了北大只是不经意的选择。或许是因为学习化学竞赛时对一位位来自北大的教授心怀敬畏,又或许是因为同班的同学们大多都对以“思想自由”著称的北大更感兴趣。事后想来,我在学科营和综合营中两次考试的表现实可谓惨不忍睹,但我却不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当我再回想起那两段日子时,记忆中闪闪发光的只有化学实验室里我制出产物时的欢呼,五四体育场上各显其能的运动会,校园中班主任的讲解与玩笑,和邱德拔体育馆里那盛大而精彩的落幕。而那两次失利早已被掩埋在美好的回忆中了。


高三一年里,我与北大的接触更加频繁,也面临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选择。诸如“是全心全意准备校内考试还是腾出时间来学习自招知识”一类的问题也开始让我感到为难。这一年是紧张的,焦虑的,但幸运的是,我心中的目标愈发清晰。经过了一次次的学生见面会,我对北大,对我心仪的专业都有了充分的了解。明确的目标带给人奋斗的勇气与动力,我清楚地感受到,博雅塔、未名湖,以及那些曾经幻想中的场景正离我越来越近,这让我心潮澎湃,不敢不全身心地投入,唯恐与她失之交臂。在艰难的岁月中,学校的老师和北大的老师都给过我很大的帮助,他们的鼓励与指引让我一直能坚定地走下去。


一年很快,高考和博雅测试也没有想象中的轰轰烈烈。出分时,我身处北大校园之中。大概是上午十点,我麻木地点击着手机屏幕,一次又一次地刷新网页,直到分数赫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当我再抬起头,这所校园以一种亲切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的心中没有别的想法,没有别的选择,只是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所占据。


当一切尘埃落定,眼前的路又变成了未知的。诚然,崭新的大学生活让我心生紧张,但我相信,在这所承载着无数梦想的校园里,在众多优秀的同龄人的陪伴中,我们都将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



一份来自北大的萌新报到指南,请查收!


未名新语 | 秦扬茗:千里觅哲,燕园逐梦


未名新语 | 肖一:三年倏忽过,少年摔打成


未名新语 | 张浩研:最美,不过遇见


未名新语 | 岳师孟:人文情怀,多元包容

相关阅读


文字:徐沛然美编:佘宜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