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云讲坛 | 清淡,虚无?魏晋的价值虚无与归宿
全文共1728字,阅读约需4分钟
关键词:博雅云讲坛 魏晋哲学
编者按
清淡,虚无?魏晋的价值虚无与归宿
北京大学杨立华教授
哲学系(宗教学系)简介
北京大学哲学系始建于1912年,初名“哲学门”,1914年起正式招生,是中国最早的哲学系,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学科的开端。百余年来,学术大师蔡元培、胡适、梁漱溟、金岳霖、冯友兰、朱光潜、任继愈等先后在这里执教,培养了数代中国最优秀的哲学家,被誉为中国的“思想家摇篮”。今天,北大哲学系拥有健全的学科体系与世界一流的教学水平,学科排名在国内外均位居前列,坚守着史论兼修、厚积薄发的学术品格,持续对中外哲学思考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
主讲人资料卡片
1988年考入浙江大学能源系热能工程专业,1992年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硕士,1995年考取汤一介先生的博士,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及北京大学留校资格。
2010年获得第十五届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2017年获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讲座一览
扫描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观看讲座视频
哲学是什么?哲学家是怎样的一群人?我们为何需要哲学,即使常常一知半解,却总是难以彻底放下对它的好奇与探索?从庄周梦蝶的绮丽神秘到弗洛伊德的繁多理论,哲学究竟是朦胧雾气中的海市蜃楼还是深入浅出的生活真谛?对于中国哲学,你又了解多少呢?在博雅云讲坛,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分享了他的观点,也让我们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与认识。
魏晋时代,政权更迭频仍,社会斗争复杂,人的生死浮沉难以预期,使人不得不发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慨。死亡意味着一切差别的消失,这使集权力、财富、名望、知识等优势于一身的士族精英们汲汲以求如何让短暂的生命活得与众不同,服食、饮酒、玄谈等生活方式也因此风行一时。
士人们醉心不已的 “言意之辨” “名教与自然”以及本末有无之争等哲学思辨吸引了魏晋时期最优秀的读书人:荀俣、荀粲、欧阳建、裴頠、嵇康、王弼、郭象…… 从而使魏晋时代成为中国哲学历史上最为璀璨的时期之一。而这些与家国天下无关的清谈论辩,到底是士大夫精英面对时代剧变时茫然失措的探寻,还是智者以深层思考对治虚无价值的终极解药?今天的我们应当如何理解“以无为本”的解决思路?又该如何评价这些看似乖张难料的时代先锋?魏晋时期玄学家们的清谈,对于身处价值虚无时代的人们,有着怎样的意义?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探索这些问题的答案。在讲座中,杨立华教授不仅对当代社会的心灵困境与文化焦虑进行了深入的观察与针砭,更通过剖析中国哲学具有主动性与此世性的特征为当代生活提供扎实的根基与意义,力图把哲学史上的伟大思想予以“当下化”,采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让读者感受生活中“用得上的哲学”。“我喜欢有深度的思考,我喜欢有性格的人生。”常常被认为难以把握的魏晋玄学恰巧指向我们面临的最尖锐的时代危机,这是杨立华教授的哲学一谈。
在许多人眼中,选择哲学意味着选择在浩如烟海的卷轴中寻找缥缈无迹的答案,而杨立华教授则告诉我们,只要从心选择,一心向学,我们就能从哲学中找到恒久的真理与坚定的初心。走进这场线上课堂,与名师同行,北大哲学等待你来探索更多未知的惊喜与智慧。
来源 | 北大博雅讲坛
编辑 | 冯莉雯
美编 | 杨圆
学子经验
齐心抗疫
北大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