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为什么穷?第1点就让你大吃一惊

壹心理主笔团 壹心理 2019-04-29

壹心理主笔团 | 触角

主播 | 烨磊



 文字版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中国的年轻人,光是今年,受到的“贫穷恐吓”就可能不下10000次。


《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网络上类似这种标题的爆文层出不穷,每一篇都在提醒年轻人:你很穷!


这些文字中充满了都市贫穷生活的细节描写,让贫富差距变得立体可感。


试想想,你刚好在下班时间,忍受着拥挤好不容易被挤上了地铁后,回到家一个人打开刚泡好的方便面时,拿起手机,看到这些文字,仿佛就看到一面镜子,字字都真实地映射出困窘的你。


这种焦虑感,比“贫穷”本身,更能伤害一个年轻人。


然而,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是“假性贫穷”。


对于贫穷,国家有着一个标准——中国贫困标准:家庭人均纯收入少于3000元/年,而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这个标准之上。


提前到来的焦虑感,往往容易打乱一个人成长的节奏。


陷入盲目焦虑中的你,如果身上出现了这几种现象,可能会“越来越穷”:


1 习得性无助


这大概可以理解为: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做到一件事,索性就不再尝试了。


比如,你发现无论怎么做,拿着那一点点工资,似乎永远也无法过上富裕的生活,所以你想,算了吧。


于是你扔掉了英语单词本,也不想如何升职加薪的事情,继续过着原地踏步的日子。


却忘了一个事实,那些考过专业八级英语、那些努力在职场上升职的人,很多都不是富人家的孩子。


2 归因偏差:阻碍深度思考和学习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归因偏差,指的是当某件事情发生后,我们可能会在分析原因时,歪曲或过分强调某种客观事实。


奶茶妹妹的成功,常常被归因为家庭和容貌,却忘了她健美操国家一级运动员,高一便获得全国健美操比赛亚军。


3 自我设限:苟且偷生


我们在失望的时候,总想着“算了,算了”,而这些“算了”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心理机制:因为贫穷,所以我没办法享受生活和投资自己。


想要获得更好的东西,确实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如果这个效果既然是你所追求的,那费点力气又如何?


最怕的是,因为穷,一边在贫穷中焦灼,一边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忽略了人生的可能性。


4 生命意义的窄化


我们在网上一搜索“加班猝死”“过劳死”,便能看到无数年轻人因为过度“努力”而丢失性命的新闻。


只有努力才能成功的口号,一直激励着很多想要靠自身的能力脱离困境的人,在这个时候,人生的意义被窄化成“致富”,让人一门心思往里钻,不惜一次一次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而在亲情、爱情和友情这些能给人带来幸福感的情感中,却一直缺席。


其实,面对这些焦虑和无助,我们也是有选择的,这取决于我们对自己内在价值的判断,以及我们所认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有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曾说:现在的年轻人受到的噪音干扰太多了。静下心来找到方向,把每件重要的事情做好,慢慢地,就好了。


或许在合适的时候,完成合适的目标,才是对自己负责的行为。


当我们发现自己在焦灼中,无助弃疗,或者玩命奔跑时,是时候停下来,审视一下自己的状态,反思一下自己的执念了。



 作者简介 

壹心理主笔团:触角,你内心再微暗的角落,我也能触及。


 小彩蛋 


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打卡

即可获得个人专属知识卡片

卡片浓缩本文精华,还帮你记录学习进度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