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彪著《刑事诉讼的中国问题与地方经验》的特色与创新 | 李昌盛、闫召华的推介语

王彪 司法兰亭会 2022-10-02



《刑事诉讼的中国问题与地方经验》王彪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由于法律传统、具体国情的影响,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若干独特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一系列中国刑事诉讼中特有的现象、机制和问题。


例如,在检察权运行方面,存在“逮捕中心主义”现象和“过度起诉”现象,在审辩关系方面,存在“审辩交易”现象和“辩审冲突”现象;又如,在审判权运行方面,存在以院庭长讨论案件机制为代表的法院内部控制刑事裁判权的方法,在疑罪案件的处理方面,在程序和实体上均有较为独特的机制;再如,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存在被排除的非法排除对法官心证的影响问题。


本书以地方性经验为基础,对上述中国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力图在准确描述问题的基础上,解释问题的成因,并为问题的解决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


特色与创新

☞ 针对具体问题,着力总结鲜活的地方经验,反思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提炼制度变迁的规律,探寻推进刑事程序法治的中国道路。

☞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基本上都涉及到理论与实践、“纸面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的背离问题。

☞ 扎根于中国司法现实,多维度展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实际运行中的真实面貌,并详细阐释了背后的理念、体制、机制等因素。


书本上的法与实践中的法存在差异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刑事诉讼领域更是经常发生。


本书作者在法院系统工作近七年,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刑事司法实践中的那些“门道”较为了解。


在工作过程中,本书作者发现,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特有的现象、问题和机制。进一步考察发现,这些看似与法理不符的现象、问题和机制,往往有其存在的“理由”。


在法律修改、司法改革的背景下,这些现象、问题和机制没有立即消失,有些变得更加隐蔽,有些则另外的面目出现。因此,对于我国刑事诉讼中这些现象、问题和机制有研究的必要。


本书共有十章,分为五编:


第一编是“刑事检察权的运行情况”,主要考察两种现象,即刑事诉讼中的“逮捕中心主义”现象和“过度起诉”现象;


第二编是“刑事审判权的运行机制”,主要讨论刑事裁判权的运行机制和控制机制,基层法院院庭长讨论案件机制是对基层法院刑事裁判权的实际运用情况进行考察,法院内部控制刑事裁判权的方法与反思是对刑事裁判权的控制机制进行考察;


第三编是“刑事诉讼中的审辩关系”,主要是对“审辩交易”和“辩审冲突”两种现象进行实证考察;


第四编是“非法证据排除制度的深层次问题”,主要讨论两个立法没有规定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的问题,即被排除的非法证据对法官心证的影响和非法口供排除规则的威慑效果问题;


第五编是“刑事案件处理模式的二元化”,既分析适用于认罪案件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存在的争议问题,又考察基层法院处理疑罪案件的方法和规律。


上述五编讨论的十个问题,看似关系不大,实则联系密切:


一方面,上述十个问题,基本上都涉及理论与实践、“纸面上的法”与“行动中的法”的背离问题,且这种背离存在的时间较长,在历经立法变革和司法改革后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反映了刑事诉讼中的深层次问题;


另一方面,上述十个问题的存在和解决,基本上均涉及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刑事审判权的中立和独立,这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全书的一条主线。


本书作者运用其在地方法院工作时所接触的经验性材料对上述具有中国特色的问题进行研究,故书名为“刑事诉讼的中国问题与地方经验。”


当然,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是否是“真正的中国问题”,本书对相关问题的考察所运用的地方经验是否准确、客观,这有赖于读者阅读本书后自行评断。


对任何一个关心“行动之法”而非“纸面之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作品





-  作者简介  -


王彪,男,1984年生,安徽六安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重庆坤源衡泰律师事务所兼职律师。


2008年8月至2015年4月,曾任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刑庭法官、研究室副主任,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法官、审判长,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借调)法官;2015年5月至今在西南政法大学工作。


在《现代法学》《中国刑事法杂志》等刊物公开发表文章60余篇,其中有1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出版专著《犯罪主观要件证明问题研究》。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课题数项。获得首届“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三等奖、第8届中国法学青年论坛一等奖以及2021年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三等奖等奖项十余项。


李昌盛教授的评介

刑事诉讼法是实践性很强的法律。王彪老师的作品《刑事诉讼的中国问题与地方经验》扎根于中国司法现实,多维度展现了我国刑事诉讼法在实际运行中的真实面貌,并详细阐释了背后的理念、体制、机制等因素。


这主要得益于他丰富的司法工作经历和深入的反思性研究方法。对于任何一个关心“行动之法”而非“纸面之法”的人来说,这都是一本值得认真研读的作品。


闫召华教授的评介

该书从客观存在的经验事实出发,通过概念化、模式化的方法,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存在的若干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细致的理论阐释。


在每一个章节,该书均未满足于对实践的技术性描述,而是针对具体问题,着力总结鲜活的地方经验,反思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提炼制度变迁的规律,探寻推进刑事程序法治的中国道路。


该书显示出作者在我国刑事诉讼的表达与实践、逻辑与经验、应然与实然之间自由往返的从容和成熟。




官方微店折扣速抢

还没入库就卖疯了!「所有权的终结」, 面市!


高见泽磨作序推荐:旧谱新曲,传统同样可作为司法资源为司法改革所用 | 新书推荐


出一季火一季的开挂国综,真的敢邀请法官们加入!



以下点击可读:

吴宏耀短视频推荐 | 孙长永主编:《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四十年:回顾、反思与展望》
强烈推荐 | 孙长永:“捕诉合一”的域外实践及其启示
闫召华著:《合作式司法中国模式》| 孙长永序:认罪认罚从宽,正装的“补丁”,还是流行的“便装”?
纪实 | 樊崇义刑辩论坛第七期| 姚志刚、王燕玲、巩志芳:毒品案件技侦及特情之辩
田永伟:合同诈骗、诈骗案有效辩护的实现及解析
何宝明、王星蕾:周某伦NFT被盗,如何保护我们的虚拟财产?

编辑 | 阳山磊,山西农业大学内审部办公室副主任,南开法律硕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