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孩子,你在学校会被欺负吗?教育部直击所有家长担心的问题!

2016-11-21 北京教育播报 北京教育播报


个情况,你敢说,没有发生过吗?


孩子在学校和同学起了争执,老师各打四十大板,孩子向你哭诉委屈。


也许,你想了想,觉得小孩子要懂得谦让、团结,并没有理会。

 

也许,你也觉得很气愤,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孩子在学校被人欺负了,

应该怎么办?”


日前针对这个所有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校园欺凌,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打出了一记重拳!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联合九部门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有三个要点:




1、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通过通报、约谈、挂牌督办、一票否决权制等方式进行综治领导责任督导和追究。

 

2、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3、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



1

令人担忧:

我们的孩子,会是校园里被欺负的那个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上流传起各种各样关于未成年孩子,在校园内外的欺凌事件。

 

2015年9月25号,江西南昌一名初中女生被其他女生殴打,短短99秒内,被连扇了30多记耳光。

 


2015年11月12号,在浙江温州,一个戴帽子的女生,双手轮番扇被打女生。一个男生还在旁边报数,十五秒左右时间,戴帽女生对女孩连扇40个耳光才住手,随后她又和同伴上去进行拳打脚踢。被打女生多次道歉,但是对方仍不收手,甚至要求女生跪下。



 

2015年11月,在湖北丹江口市的一个中学教室里,一名穿灰色上衣的男生,拿着拇指粗的钢管,猛打另一名穿白色上衣男生头部,旁边站着一个男生曾作出阻止手势,但是打人男生并未停止,一共打了24棍。

 


今年3月,在广西榆林,十多名少男少女围着一个身穿黑色上衣的女孩。一名穿灰色上衣的女孩毫无征兆的将黑衣女孩踢倒后,周围几名女孩又将其扶起,然而事情并未结束,接着,周围几名女孩,轮流对这名黑衣女孩进行殴打,其中一位身着黑白相间上衣的女孩,对其进行了疯狂的掌掴。



2

孩子们,为何会被欺负?


今年4月份,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根据2015年被媒体报道的校园暴力案件,对中国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综合分析。


按照报告给出的研究结果,近年来,校园欺凌现象在中国发生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并且城市、农村均在其内,频次十分密集,绝对数量巨大。


对于校园欺凌事件的起因,报告列出的原因包括欺凌者觉得对方长得丑,或者怀疑对方跟自己喜欢的异性接触太多,还有因为对方失误踩到自己等等,原因众多,而且千奇百怪。

 

校园欺凌事件之所以层出不穷,与许多学校偏重分数、轻视素养有很大关系,他们普遍重视文化课教学,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某学校政治老师王素云认为,校园欺凌,看似是小孩子之间的不和,实则危害极大,一方面是受害者不仅要承受皮肉之苦,还可能因为被欺负,而留下难以消除的心理阴影。

 

另一方面,施暴者往往会在欺辱他人的过程中,获得畸形的“满足感”,这对于未成年人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法律道德意识都极为不利。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芳也认同这个观点,以文化课成绩论成败的这种学校教育理念,使得一些学生,在通过成绩无法张扬个性时,心理失衡,为了获得存在感和成就感,会不自觉地拿起暴力武器。


3

解读《意见》原文

 

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单纯靠学校和家庭发力,并不能完全杜绝。这次出台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具体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措施?


1、要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


《意见》指出,由于在落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措施、实施教育惩戒、形成工作合力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地方学生之间欺凌和暴力问题仍时有发生,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必须加强教育预防、依法惩戒和综合治理,切实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发生。

 

《意见》强调,要积极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切实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全体中小学生从小知礼仪、明是非、守规矩,做到珍爱生命、尊重他人、团结友善、不恃强凌弱。


认真开展预防欺凌和暴力专题教育,提高学生对欺凌和暴力行为严重危害性的认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严格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建立早期预警、事中处理及事后干预等机制。

 

2、依法处置校园暴力成年人挑唆犯罪的从重惩处

 

《意见》强调,要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强化教育惩戒威慑作用。


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在案并将其表现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要时转入专门学校就读。


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置,区别不同情况,责令家长或者监护人严加管教,必要时可由政府收容教养,或者给予相应的行政、刑事处罚,特别是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

 

《意见》同时强调,对校外成年人教唆、胁迫、诱骗、利用在校中小学生违法犯罪行为,必须依法从重惩处,有效遏制学生欺凌和暴力等案事件发生。

 

3、各地应成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

 

《意见》还强调,要加强部门统筹协调,各地应成立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合力。

 

《意见》也强调,要依法落实家长监护责任,避免家长对孩子放任不管、缺教少护、教而不当。


要加强平安文明校园建设,提高学校治理水平,推进依法依规治校。全社会要共同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避免学生欺凌和暴力通过网络新媒体扩散演变为网络欺凌。


4

对于《意见》,专家们如何看?


司法专家


强调应增强学生对欺凌与暴力的免疫力

 

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姚建龙指出,《意见》从“积极有效预防学生欺凌和暴力”、“依法依规处置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切实形成防治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工作合力”三个方面对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提出了更加专业、细致、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要求,强调学生不是防治的对象而是主体,应当增强学生对欺凌与暴力的免疫力。

 

姚建龙还表示,《意见》采用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提法,这一方面突出了对暴力性学生欺凌的特别关注,另一方面也将中小学生实施的其他欺凌行为也纳入了防治的视野之中。

 

教育专家解读


建议修法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范国睿表示,《意见》明确了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学校、家庭以及各类社会机构等多元主体在内的全社会都应为中小学生创设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同时《意见》还明确了在对待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的应对策略上,应当综合运用积极教育、早期预警、现场干预、依法惩处、心理疏导等方式。

 

范国睿同时建议,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刑法相关条款,增加“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等内容,适度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起点,使中小学生明确并承担欺凌与暴力相对应的法律责任。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程斯辉认为,《意见》突出了学校安全管理在预防学生欺凌中的作用。


他呼吁要树立学校大安全管理观,保证学校安全视为“头等大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安全管理,切实改变学校安全管理中“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热一阵冷一阵”等现象。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石中英则认为,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预示着校园人际关系特别是学生间关系的危机。要预防和解决学生欺凌行为,一项根本性的举措在于直面校园中师生关系、学生关系的现实问题,重建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包括学生间的关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耿申则建议,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尽快建立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心,设置举报和咨询热线,为举报和咨询者提供迅捷有效的服务。


各地公安局、派出所、社区和学校亦可尝试组建联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巡防小组,做到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防止事件恶化。同时也应鼓励各相关社会团体积极介入对欺凌和暴力事件的预防教育、专业干预和事后辅导工作。


北大硕士妈妈支招:

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做家长的应该怎么办?

 

1.首先,告诉孩子,如果有人打你,一定要大声的喊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不要打我!打人是不对的!”

 

2.其次,如果对方继续打或者抓住自己,按住对方的手,把对方的手从自己的身上剥离,并迅速离开,确保不会有进一步的伤害。

 

3.如果对方继续追打或者场面不可控,立即寻找身边成年人的保护,可以是老师、家长,或者管理员。不一定在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就需要求助于外力,但需要让孩子明白,当自己的能力无法应对时,老师和家长,都是可以保护他们的力量。

 

4.当然也有另一种情况,我们并没有引导,孩子被打以后,自己打回去了。要不要制止?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面对暴力时最真实的反应。


我们当家长的,不需要对孩子的行为做出指责、呵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伤心,“我受了欺负,妈妈却帮别人说话”,而把爸爸妈妈划入到了对立面。


而是应该正确的引导孩子,“回击别人欺负时要注意分寸,如果欺负停止了,你的回击也要停止,不要造成主动的攻击和伤害”。

 

5.告诉孩子,在任何场合,一定要有一些好朋友。真正容易被欺负的人,往往都是孤立的。只有融入了集体之中,才拥有了震慑危险的力量。

 

6.最重要的一点,不管在外面遭遇了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告诉家长。很多孩子长大以后被别人欺负时一声不吭,不敢告诉家长,就是因为在他们曾经的经历中,告诉了家长之后换来的不是安慰,而是责备。


应该让孩子知道,家在任何时候都是可以信任的港湾,不管事情的结果如何,做父母的都应该尝试着去理解、安慰和包容。让孩子敢于把担忧和恐惧表达出来,而不是压在心里。

 

毕竟,孩子们心理的健康和阳光,才是我们最大的希冀!对吗?

实习编辑:赵鹏飞

| 来源:校长派


关注是友谊,转发是力量!更多精彩消息,请猛戳下面!

一张家庭教育表,价值连城

互联网+时代的冷思考: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系开展“互联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VR、AI、机器人都来了!未来五年哪六大技术将融入课堂?

权威发布:北京市教工委常务副书记张雪对中小学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四点要求

觉得不错请点赞并分享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