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钱,还是发券,是授人以鱼还是授人以渔的问题
昨完发的这个帖子,在朋友圈引发了一点点骚动,大家伙的观点分歧比较大,尤其在发券、还是发钱方面,讨论的比较热烈,借此机会,说说我的看法,请大家伙拍砖。
这两天,新加坡的郑教授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除了发券和发钱的观点,其他的我都认同,但这文章很快就被下架了,应该是有人看了很不舒服,给投诉了,估计不舒服的原因是,郑教授说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做社会主义国家的事情,而中国......,这是郑教授关于发券、还是发钱问题背后的思考。
当然了,郑教授也提到了中国有些地方已经开始发放消费券,为什么不直接发钱呢,郑教授认为中国人喜欢存钱,如果上头发了钱,有可能被老百姓存起来不用于或者不是很快用于消费。
其实呢,我也支持政府发消费券,而不直接发钱。
1. 发钱是授人以鱼,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据说德国和美国已经计划直接给符合条件的人发钱,例如一个人发一千美元,一个家庭也不过是两千美元,也就是一个月的生活成本,甚至还不够呢,疫情还要持续至少半年以上,接下来怎么办呢?是继续发还是不发了。美国估计还可以再发一点,因为他们有美元制造工厂,其他国家呢,还有钱可以发吗?当然,如果不在乎政府债务继续赤字,办法肯定还是有的。
昨天看到清华大学朱民教授介绍的德国针对困难的小微企业给予工资70%-80%的兜底,性质也是一样的,这样的政策能持续多久呢?你补助了两个月,弄不好很多小企业最后扛不住还是挂了。
2. 中国为什么不发钱?的确正如新加坡郑教授所言,大家伙喜欢存钱,最新银行数据表明,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比去年同期高了不少,这表明,百姓们不是没钱,而是紧缩了消费,把钱存进了银行。除此之外,我想可能还存在其他原因,例如,一是上头没有数据可以搞清楚哪些人该发,哪些人不该发;二是如何发和如何监督的问题,就像从前的扶贫款,弄不好没有用到该用的地方;三是中国GDP人均并不高、财政盈余人均更低,比不上人口少的西方国家,人口基数太大、贫困人口占比较高,发少了不管用,发多了还真没钱,假设14亿人口基数中,有一半需要发钱,一人一千,就是7000亿,发一次没问题,再发就要咬牙根子了。四是这些年唯GDP论导致的思想惯性。
3. 就像很多企业搞数据质量治理一样,只有在搞清楚数据质量产生的原因和背景基础上的数据治理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解决问题的关键不仅在于治标,关键在于治本;治本的关键在于授人如何渔,而不是授人多少鱼。中国扶贫这么多年就走过了从简单的经济救助到发展经济的过程。
说到这次疫情的救助,我理解,还要得益于这几年上头一直在推行的深层次的经济改革(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这两年不断加大力度的财政政策实施和放管服,也包括最近不断加大力度支持小微企业的一系列货币政策。
上头汲取了2008年次贷危机4万亿刺激的一些教训,这次疫情的对策更显得小火慢炖,而不是西方国家慌不择路的大水漫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慌不择路,其结果一定是大幅度积累了债务风险,就像我之前写文章说的,这种玩法,救了命,但治不了病,再次遇到病入膏肓,命肯定也就没了。
我想,在之前供给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如何扩大内需,来补充国际供应链和国际需求减弱,是政府和各类企业所应该花大力气关注和解决的,这是稳就业、保持经济活力、保障民生的根本所在。
在刺激内需上,尽快发一些消费券,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百姓们拿到了消费券,就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消费,消费就会给企业带来订单,企业就会开工,就业就会稳定,消费券这种带有杠杆的东西还能更好的保住GDP,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民生问题;还规避了上头没有足够准确的数据支持哪些人该发钱,哪些人不该发钱的问题。
发消费券,也不能是一次性的,也要小火慢炖、滴水漫灌,来上两三次,每隔两个月一次。
该干活了
店里有块机雕的俄料牌子
准备重新打磨一下
通过打磨
可以感受牌子上的纹饰
和沟沟坎坎
为下一步做战汉仿古牌子
找点感觉出来
3. 百年大计,雄安的路数已定
5. 有件事,大概其在电网侧叫能源互联网,在用户侧叫综合能源服务
8. 国网牵手宁德时代,储能迈向三元时代,不在乎成本监审,先网内再网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