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I,人工智能需要学习人的经验,人的经验从哪里来?

雕刻师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有一种无奈,叫搬家

昨天看了蝈蝈老师的好文章,一激动就写了一篇学习体会《孪生,一定要很炫、很酷的三维展示吗?》,这篇文章留下一个话题,就是,人工智能离不开学习,向人学习,向有经验的基层工作人员学习。那么,电网、电厂基层巡检专责的经验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很简单,就是从实践中来的,要想从实践中来,也很简单,就是要到实践中磨练自己。
我们会看到,有些大名鼎鼎的专家,甚至包括院士在内,脱离实践太久了,说话都是口吐莲花、不着边际,严重辜负了党和人民的重托与期望。
但是,把“要到实践中磨练自己”这句话孪生到人生的起点,恐怕就没几个人愿意这么做了,很多孩子一毕业,过去的梦想不是出国就是进外企,现在是乌泱乌泱的要进BATH。前几天在福州我给互部的领导讲过这么一件事儿,说,去年我看了电促会征集的电力大数据论文,一共有85篇,我对其中的10篇一等奖,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果:大部分的第一作者是90后、他们中大部分来自边缘地区的运检专业、而研究的课题却不是运检的题目。这验证了我们过去在某电网公司做资产全寿命劳动时所看到的问题。

这个故事主要想表达两个问题,都说明了实践的重要性:一是如果我没有去过电网公司,我不会把大数据论文分析统计得到的结果与我们感受到的“两升一降”现象结合在一起;二是电网的运检专业,的确是一个苦差事,在很多人眼里,没啥成就可期待,刚刚毕业的同学们,被分配到运检基层,一眼就能看到自己是如何变老的。但很多人忘记了,至少目前看,这里的确是一个真正的价值洼地,没有人愿意去干了,你去,折腾几年、摸爬滚打几载,你就是专家。更何况电网安全的很多责任和重担都结结实实的落在了运检部门的肩上;更何况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很多技术,也只有在运检专业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光芒;更何况电网公司正在掀起声势浩大的数字化班组建设的运动高潮。如此重任在肩、又有如此的新技术驱动,只要愿意吃点苦,怎么可能不出成绩,怎么可能没有前途呢。

未来,尤其是未来,当有些人不愿意再吃苦、不愿意再埋头苦干时,趴在基层努力工作的人、认真总结经验的人,未来和前途一定是你们的。瞧瞧过去和现在的电力系统中高层领导,有几位不是曾经在基层摸爬滚打出来的。

1983年的春天,即将毕业的我,收到父亲大人一封来信,老爸在信中希望我毕业后能到基层去,到工作一线去,还为此给我联系了郑州的一个电子工厂,老爸讲的道理我是认同的,无奈的是,在那个时刻听从党召唤的光荣年代,我无法也不敢做出自己的选择,包分配,学校一竿子就把我们打回到河南,分配到省地矿局地球物理探勘队专业从事地震勘探的野外分队。

在地震分队,我去操作上学时都没怎么学过的、国产的模拟地震仪器,还要帮助测量班、爆炸班干活儿,今天想起来最可怕的是背着几袋子硝酸铵炸药在工地上走动,这些硝酸铵炸药都是安装了电雷管的,师傅们严肃的告诫我们,一定要把雷管的两根线去皮并缠绕在一起,否则弄不好,随时有可能一命呜呼。

有了基层这段刻骨铭心的锻炼,有了足够的实践经验,两年后,我们才有可能用C和Fortran混合编程,开发了地震资料处理系统,并在地质矿产部获得大奖,之后,什么工程师、什么地球物理专业的高工、参加国际地学会议、什么户口进北京,都是一路绿灯。

很多年之后,HP的HR部门请我去不太远的传媒大学,给毕业生们说点什么,那次交流回来,我觉得我很傻、我很low,孩子们希望的与我当年所经历的,完全是南辕北辙了,不在一股道上,最后孩子们的掌声,那不是感谢,简直是想把俺拍死在讲台上。


1. 孪生,一定要很炫、很酷的三维展示吗?
2. AI,如何应对电网设备的物理缺陷和功能缺陷
3. 气候,站在什么样的历史高度,才能看明白气候问题呢?
4. 再谈:边缘计算,真是一把双刃剑
5. PK,时髦的工业互联网vs传统的ERP和EAM
6. 明料,切手镯,重要的不是切,而是如何买
7. 风投,一不小心就变成了疯投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