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小议:碳排放的两种测量统计方式

雕刻师老常 石头那些事儿 2021-10-15
领导这两天让我了解碳交易的有关问题,我很不喜欢这个话题,但是没办法,本来呢,只想按照领导的意思胡乱的比画几下,随便应付一下,交差完事儿,没想到一折腾还真有点上瘾了,昨天写了3800字的从福建林业“碳票”交易案例,看碳交易成本的诸多不确定性...,今天,再把碳排放测量的事儿,捎带手儿说上几句,我就这么一说,你就这么一听,如果你听进去了,那么,说明你和我一样,上瘾了,否则,你就是匆匆过客而已。
读了网上的几篇文章,我的目光很快就聚焦到虽然有点老、但还在被广泛使用的这个文件上。这个文件的一些基本逻辑还是很不错的,例如按照行政区地域来划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仅仅是其中之一)的检测,而那些跨地域到处飞的航空器、到处跑的火车、轮船等,则属于另一个体系。
从文件目录结构上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份文件的大体结构,除了前面提到的按照行政区划外,在每一个行政区内,再按照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文件的结构很好的反映了这个体系的方法论,因为温室气体测量和治理这样的事情,行政区无疑是最有效的管制手段,以行政区为块块,以行业为条条,体现了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抗役也是这个玩法,这个国家治理的方略并非在其他国家都有效,例如美国和印度,那叫一个乱,甚至那叫一个烂。
上面这个图片是文件《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水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统计方法,初步阅读学习,我们看到:
1. 这个统计公式,是省级行政区的,AD是省级行政区内水泥熟料的总产量,EF是一个排放因子,就是每单位水泥熟料在化反过程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2. 按照本文件碳排放的责任(谁生产谁负责,而不是谁使用谁负责)划定,等的碳排放由它们各自的生产厂家负责。所以,在水泥企业的碳排放测量统计中,我们看不到这些消耗物的碳排放统计,也就是说:本文件的碳排放统计只是针对水泥生产过程中原料(石灰石等)本身化学反应的碳排放,并没有包含水泥厂采购-生产-库存-物流-办公-生活等环节消耗等所产生的碳排放。
因此,这个统计方法,仅仅适用于省级行政区之间的水泥生产排放总量的对比,而不能做排放强度的对比(or排名),更做不到水泥厂以及不同水泥标号、不同生产工艺之间所有消耗物的碳排放考核,这显然是不符合当前最新要求的,也不利于企业对更优秀生产工艺的追求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双碳和双降3060双碳目标是基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的双降低,我这样理解,在2030年之前,“总量”降低似乎比“强度”降低更重要,但是在2030年-2060年区间内,很有可能“强度”降低就反过来比“总量”降低来的更重要,因为到那时候,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主要靠“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从今天起,所有的惩罚、激励政策,都要立足于更有利于实现“双降”。所以,我们在赞同上述“块块”和“条条”管理架构的基础上,建议加强双降”的双重考核,更进一步,在产业链上游进一步加强“谁生产谁负责”,在产业链的中下游,在“谁生产谁负责”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谁使用谁负责”的约束和管制力度。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6月份,我接受委托做了商业、医院、学校、火电厂四个场景的碳排放统计模型,上图是商业企业的碳排放统计模型,由于表格很长,抠了四个截图,类似这样的统计方法,我们参照了有关省市相关部门最新的统一要求,并力求满足“双降目标”的考核。除火电厂之外的三个场景,还要考虑两件事:一是各种人员的等效计算,二是电力的消耗,要扣除本地区清洁能源发电量之后,再核算其中火电的碳排放,这一块有三个要素需要分摊,一是以省为单位的清洁能源上网电量占比;二是以省为单位火电发电的平均煤耗;三是以省为单位煤炭燃烧的平均碳排放。

更多阅读....
1. 从福建林业“碳票”交易案例,看碳交易成本的诸多不确定性...
2. 案例,电网公司数字化转型之不易
3. 中国考古百年|相信夏朝有文字的同学,请举手!
4. 好吧,是时候该说说未来电价会不会上涨了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