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管理世界》| 尹志超&郭沛瑶: 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家庭消费视角下的实证研究

尹志超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郭沛瑶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方法,检验了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的影响,深入探讨了精准扶贫分类施策的政策效果。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人均消费提高4.37%,生存型消费提高5.76%,发展型消费提高13.12%。从消费结构来看,政策显著增加了食品、衣着、居住、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娱等支出,同时,居住类、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显著提高,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显著降低。进一步地,对于老年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对于因病致贫家庭,政策通过低保等直接转移支付方式,降低医疗支出,提高生活水平;对于因学致贫家庭,政策通过教育帮扶方式,缓解教育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政策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贫困家庭,过上美好生活。本文实证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作用。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老年人口、不健康人群、未成年子女数量多、教育水平低的深度贫困家庭作用更明显。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在贫困县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效果更突出。这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专啃“硬骨头”,精准发力,推动贫困家庭生活质量大幅提升。本文的研究为厘清精准扶贫政策帮扶渠道,评估减贫动态效果提供了实证依据,可为相关部门切实把握政策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总结中国扶贫经验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双重差分模型;消费;消费结构






本文基于2013年到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DID)的方法,检验了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消费与消费结构的影响,详细讨论了精准扶贫政策对不同类型贫困家庭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使贫困户人均消费提高4.34%,生存型消费提高5.76%,发展型消费提高13.12%。从消费结构来看,政策使贫困户食品支出增加9.72%、衣着支出增加9.64%、居住支出增加13.90%、交通通信支出增加14.11%、文化娱乐支出增加42.14%、医疗保健支出下降12.99%。同时,居住类、交通通信支出占总消费的比重显著提高,医疗保健支出占比显著降低。进一步,本文对不同扶贫方式进行了汇总,探讨了政策对不同类型贫困户的作用机制。对于老年贫困家庭,精准扶贫政策通过直接转移支付方式提高消费水平,优化消费结构;对于因病致贫家庭,政策通过低保等直接转移支付方式,降低医疗支出,提高生活水平;对于因学致贫家庭,政策通过教育帮扶方式,缓解教育负担,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政策通过“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方式激励贫困家庭,过上美好生活。实证结果表明,精准扶贫政策发挥出“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作用。另外,本文报告了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PSM-DID以及替换处理组的结果,证明本文基本结论是稳健的。最后,本文考察了不同类型家庭以及不同地区政策的异质性,家庭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对老年人口、不健康人群、未成年子女数量多、教育水平低的深度贫困家庭作用更明显。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政策在贫困县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效果更突出。这表明精准扶贫政策聚焦深度贫困,专啃“硬骨头”,精准发力,推动贫困家庭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针对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减轻缴费负担,提高保障标准。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社会救助制度的统筹衔接,提高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一方面,减轻缴费负担。对建档立卡边缘易致贫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可由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养老保险费,并在提高最低缴费档次时,对其保留现行最低缴费档次。另一方面,提高保障标准。地方政府部门可根据国家部署和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水平增长情况,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困难家庭生活水平。

第二,完善医疗保障,加强疾病预防。继续巩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制度、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在加大大病保险向困难家庭的政策倾斜力度的同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降低农村家庭因病返贫的风险。目前来看,政策为贫困家庭提供多重医疗保障,促使因病致贫家庭从沉重的医疗负担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在其他物品及服务的开支。因此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后,政府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继续完善困难家庭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推进农村贫困人口医疗保险“一站式”即时结算等措施,为重特大疾病家庭提供医疗保障。其次,持续关注困难家庭健康状况,引导地方医疗机构以及社会组织对困难家庭实施健康状况动态监测,定期开展“两癌”筛查,持续加强疾病防控。最后,促进基础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达到断病源,降增量,为农村贫困人口与全国人民一道如期迈入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第三,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人力资本。持续给予脱贫户教育补助,定期加强开展各项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家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效果。我们可以发现教育扶贫拉动因学致贫家庭与低教育水平家庭消费。因此,整体提升脱贫家庭人力资本,带动家庭消费,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可以起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作用。

第四,扶志扶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第四,扶志扶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对于人力资本欠缺的家庭,应当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成员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落实“六保”的首保任务,促使其劳动力市场参与。通过“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提升职业技能,激发低教育水平农村家庭内生动力,唤起贫困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管理世界》(Management World)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中文版月刊,主要发表宏观经济形式分析、产业区域发展研究、金融财政与农业经济研究等。



●《AEPP》| 新冠肺炎与美国和中国新鲜农产品市场

●《Food Policy》| Zhang et al: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与农场绩效: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

《AE》| Shimokawa et al:中国食品安全需求中的城乡差距:食品标签知识的作用

●《AJARE》| Xie et al:诅咒或祝福:自然资源依赖如何影响中国城市经济发展?

 《AJAE》| Shiqi Guo:秸秆焚烧如何影响中国的城市空气质量

● 《经济研究》| 孙琳琳等:土地确权对中国农户资本投资的影响———基于异质性农户模型的微观分析

ERAE | Chang & Lin:农田分区是否影响农业收入:来自台湾农户的经验证据

● 《中国农村经济》| 潘 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

《农业技术经济》| 姜维军等:互联网使用能否促进农户主动采纳秸秆还田技术———基于内生转换 Probit 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农村观察》| 张连刚和陈卓: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了农户社会资本吗?——基于云南省506 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J Rural Stud》| 乡村振兴中土地综合整治发展政策——以淮河镇通过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为例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