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060期:铎山谢冰莹故居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谢冰莹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兵作家、抗日女将军、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国民革命先驱,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与陈天华和成仿吾一起并称“新化三才子”。她拥有着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一生著作400余部,2000多万字,她的《从军日记》《女兵自传》《抗战日记》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上广泛传播,连法国诗人罗曼罗兰看过她的作品后都亲自写信给她。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她的事迹一直不为我们大陆人民所知,也就是今年才知道了她的一些故事。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与娄底电视台的《走遍娄底》栏目组的朋友们一起到了冷水江市对谢冰莹故居的情况进行了采访。我们的第一站是冷水江市政府的外事侨务办公室。


翟梅华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展示了很多她收集的谢冰莹作品。


也是政治方面的原因,她的很多作品没能在大陆出版,我们只能通过外购的形式得到台湾出版的她的著作。


翟主任特别向我们介绍了这本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


这篇《小桥流水人家》的课文就是谢冰莹的作品!课文里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她的老家的自然风光,透露出她对老家无尽的思念!


目前冷水江市政府已经将谢冰莹故居申报成了省级文保单位,并计划对其进行修缮。


谢冰莹故居位于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这里距铎山镇不过几百米。



谢冰莹故居其实分两块,一块是她的出生地—— 花灼堂,座东北向西南;另一块是守园,座东南向西北,两栋宅子是紧挨着的。


进入龙潭村,最先印入眼帘的就是这栋高大的古建,这就是守园了。这是谢冰莹的父亲谢玉芝于1927年修建,这里就是谢冰莹四次逃婚的前的住所!占地1200多平方米,有两层,共48间房,呈长方形小四合院结构,前后两栋中间有天井,砖木结构,整体基本完好。


古朴的院落、高大的廊柱、精美的雕窗和彩绘的飞檐充分展示了湘中大户人家的景观,具有深厚的湘中民居特色。


马头墙下的这种装饰手法还是头次看见,隐约中有西洋元素。



进入前厅。


看得出这里的墙砌得严丝合缝,建筑质量没话说。


进间的右手边这间房子就是当年谢冰莹四次逃婚前居住的地方!谢冰莹五岁时,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将她许给了本地一位比她大五岁、名叫萧明的男孩,“未婚夫”萧明家倒也富裕,是新化的一户土财主,萧明的三伯父做过省议会的议员。


女孩子懂事早,再加上姐妹们不断提醒,谢冰莹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心里便渐渐地生出了反感和抵触情绪。每逢萧明来时,她就躲在闺房里,一门心思读书写字,纵然母亲千呼万唤,她也充耳不闻,家人只好解释她这是害羞,不好意思见人呢。身受这般冷遇,“未婚夫”萧明显然感到很尴尬,他的性格倒也随和,完成了礼节性的拜访,便起身告辞,并不磨蹭。



谢冰莹决不肯嫁给一个连信都写不通的男人,她可不愿意把处女的贞操轻于一掷。后来,她在《女兵自传》中写道:“处女的贞操,不能为一个与他毫无爱情的男人而牺牲,我宁可和他拼命,决不能屈服!”洞房花烛夜,在保卫自由与爱情的战斗中,谢冰莹与新郎讲道理(“爱情不能施舍,更不能欺骗”),直折腾得新郎眼皮打架,没奈何点了头。


如今谢大小姐的闺房成了一户人家的住房,里面凌乱不堪。


这是中间的天井,又细又长。



天井两边是谢老先生的藏书楼,作为一个乡村知识分子,家里才会有这样的配置。


天井中间的青石浮雕龙。这也证明了房子是民国之后所建,因为在封建社会龙是皇权的象征,是不准用在民居里的。


这里的木雕和泥塑窗格也比较精致。



最后一进里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在大门的左边还有一个门。


这里有个纵向的天井。


只可惜边上的土砖房已经坍塌。



从这里出来可以绕到房子后面。


据说这后面就是谢老先生的后花园,谢冰莹在她的文章里多有提到,但现在这片园子已经杂草丛生。


再来看花灼堂,这是谢家先祖谢上杏于1829年建造,谢冰莹于1906年出生于此。


现在这里因为风雨剥蚀、年久失修,房内原先的木结构已经完全倒塌,只剩最后一进的堂屋和四壁!


荒草之中依稀可辨几进门框。


“我爱我的老家,那是我出生的地方。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我出生的那间卧室,光线很暗,地面潮湿,但我非常爱它。父亲的书房就在前面,我可以天天去玩。那是一座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清晨,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夏天,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太舒服了!更美的是,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这是谢冰莹在《小桥流水人家》里描绘的花灼堂和守园的样子,如今斯人已去,看着这些残垣断壁我们也只能深深地叹息了。


“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我喜欢过桥,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我的家离小桥很近,走路五六分钟就到了。沿着溪岸向东行,还有一座长石桥,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经随着采茶女上山摘过茶叶,我喜欢欣赏茶树下面紫色的野花和黄色的野菌。至今一看到茶树,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当时的情景来。 ”这是谢冰莹描写故居前的小桥流水的那一段。这里就是故居前的那条小溪,如今小溪的两岸砌了石头护岸,两岸多了很多民居。


这是谢冰莹笔下的通往茶山的“长石桥”,后面的“茶山”如今已经没有了茶树,倒是茶山下发现了一个煤矿。


过桥再向前走一点就到了谢氏宗祠。


祠堂正门上的这幅“烧车御史”的图说的是来自湘乡的谢芗泉在北京任御史时烧了一辆飞扬跋扈的和珅家丁所驾的车的故事。嘉庆元年(1796)某日夜间,谢御史巡视北京东城,正碰见那家奴豪车骏骑彪彪然驰来,巷里路人避让不及即鞭笞交下。谢御史目睹此一幕,义愤填膺,即令手下将其拦住擒拿讯问,谢御史怒斥家奴横行霸道坐车越份,令手下杖责。那家奴恶声恶气叫道:“我是相府家人,你敢笞我?我乘我主车,你敢笞我?”谢御史双目逼视那恶奴,声若洪钟道:“你是何人?!敢充相府家人?!如此横行不法,按律该斩!”随即喝令手下将恶奴揪出,一顿痛笞,直打得那家伙威风扫地。谢御史又手指车轿道:“此等僭越之物,已给小人玷污,岂堪相爷再坐?”当下一把火点燃车轿当街烧毁。京城众百姓本就憎恨这班宠奴,此时眼见恶奴被笞车被烧,人人拍手称快,称誉谢御史为“铁面御史”“今之董宣”,于是“烧车御史”名震京城。后来虽被革职,但和珅被赐死后,又得到嘉庆皇帝的重用。


现在谢家祠堂已经成为一座学校,继续为当地谢家百姓造福。



来到铎山,我们不得不说这里的“全牛席”!铎山是一个重要的活牛交易市场,以前铎山老街两边全是贩牛杀牛的摊子,所以这里以牛为菜的宴席非常出名。现在铎山镇街边仍然有很多以全牛席为主打的餐馆。


长沙城里的牛肉很贵,所以牛肉的菜也贵,但看这里的菜价还算适中。


这里的食材也是很新鲜的。


像这里的牛肉随便一炒,又香又嫩,是我们城里人难得吃到的。


这种“牛肚梁”应该就是北京爆肚冯里的那道“爆肚仁”。



炒的时候火候不能太过,这样吃起来才有柔韧的质感。


牛血也是最真的。



这样烧出来的三合汤才够味!


还有好多美味的菜肴留给大家亲自品尝吧!


这是娄底电视台的《走遍娄底》节目第79期关于谢冰莹故居的内容。我认为对故居的保护不光是保护建筑本身,而是应该充分发掘当地跟故居有关的人文旅游资源,让当地百姓从旅游经济中得到实惠,从而更加促进文物的保护和当地经济的发展。像谢冰莹故居本身就完全可以成为小学生们“带着课本去旅行”的一个非常好的目的地,让孩子们从这里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增加语文课的趣味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1661k0vrd&width=500&height=375&auto=0


后来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对谢冰莹故居的保护和维修情况进行了三次采访报导,但非常遗憾的是当地村民仅仅因为一点眼前的蝇头小利而阻止文物维修单位的施工,甚至砍伤了施工工人!我对这种短视行为非常愤慨,我也想让当地民众了解文物维修是一个专业工作,要恢复文物的原貌就要用最传统的技术进行施工。把文物修好也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从长远来看是完全可以造福一方百姓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163dider3&width=500&height=375&auto=0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165coqm9u&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后面蓝色链接,查看上期《湘村发现》—— 朱亭古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