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71期:祁东拾零
离上次到祁东已经过去一年了,但对祁东的印象一直深深地留在记忆里,今天把这些照片整理了一下,再出一期“祁东拾零”。首先向大家介绍的是位于石亭子镇洪塘村的一座牌坊还有这里的一段古驿道和茶亭。
这座牌坊是清代的太学生邹顺时为了颂扬其母亲曾氏守节课子,报请朝庭批准而建,建于乾隆19年(1754年),距今262年了。牌坊为四柱三门五楼的结构,高近8米,由石座、石柱、石匾等构件用隼卯连接而成。
牌坊正额刻有“钦赐”二字,主匾是由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清标彤管”四字。这四个字来自《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彤管指红色管状的初生植物。清应该是指清徽也就是洁身自好之类的,标么标杆的意思了嘛,合起来就是这个女子像彤管一般的清高,是妇女界的标杆。
据当地的《邹氏族谱》记载:曾老孺人,以坚公之配。坚公三十有五,弃却红尘。曾祖妣年方二八,只影孀居课子苦读,其子顺时一举成名,获太学生荣称,奉钦谕,清乾隆十九年甲戌仲冬,择故居而建节坊。
这是“鲤鱼跳龙门”。
柱脚有抱鼓石支撑,上面的小狮子已经很残破了。
牌坊的背面是“荣恩”二字。
主匾的上下各有“双凤朝阳”和“双龙戏珠”。这些雕刻都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历经260多年的风雨,依然精美。
只是现在牌坊的左右被村民建的房子砌进了墙内,部分构件也有被损毁,但整体上仍然透出一股简洁大气、古朴凝重之气。
当地老人向我介绍,牌坊下的青石板路就是古代的驿道,是当年从祁阳通向衡阳和长沙的必经之路。驿道边这连成一线的土砖房是当年的茶亭,那时候只要是从驿道经过的人,不管是挑担赶车的,还是坐轿骑马的,只要到了这里都会在亭子里歇脚乘凉,这条老街也因此而繁华热闹,路两边开满了商铺。
仔细来看这些房子,外面的石柱其实就是以前茶亭的柱子。
这里还有几块石碑,上面密密麻麻都是字。
这是《新修茶亭》,开头一句就是“大清嘉庆九甲子岁孟冬月”说明了修亭的时间,后面那句“大凡人生所乐为者莫如功果,而功果之人且远者莫如建亭…”则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对支持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士们的敬意。
看得出,在当时的农村,农民家中的现金是不多的,所以用谷米来捐助也是一种常事。
这里还有《修路碑》。
每一根石柱上也不忘对捐资者的感恩。
如今随着省道和国道的开通,驿道已荒废,茶亭被改建成民居,商铺都已衰败,只有牌坊依然耸立,见证着洪塘村的兴盛和衰落,彰显着邹氏家族曾经的荣耀。
位于祁东县和平村的老守屋是根据祁东一位网友提供的信息找到的。
实际上从外表看这里的老宅已经毁坏殆尽。
这个充满西洋风格的门楼倒是很特别。
乐业堂,虽然被不恰当地修缮过,但还算完整,整个门楼高大华美。
院内则完全被改建过了。
这时候一个老人家上前询问我的来意,当得知我是专门来拍老守屋的,他热情地把我带向了旁边一个不起眼的土砖朝门。
这里面才是别有洞天,就算没有高大的山字垛,长长的天井、窗户上精美的雕花和墙上的彩绘也能也能感受到江南庭院的风格。
最后,老人带我到了最后面的这栋房子,当我看到它的全景时惊呆了!远看更像是一座纯西洋风格的二层洋楼。
山墙几乎看不出中式感觉。
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些泥塑的画是中式的。
问这位老人家关于房子的历史,他也说不太清楚,只知道这家是姓刘的,房子始建于清,解放后房子被分给了很多老百姓。
细品这栋房子还是很有意思的,这些雨水管上有一个小兽倒趴在上面。
老人讲当年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水被屋顶收集起来从这些小兽的嘴里喷出,很壮观。
这些西式窗户上都有一幅中式的泥塑彩绘的山水画。
从房间里面看,这栋房子是土砖建的,用木材隔成两层楼,这跟传统农村民居并没有什么不同。
从上次祁东彭家大院开始,对于祁东的发现正在一步步深入…
点击后面蓝色链接,查看上期《湘村发现》—— 浏阳三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