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92期:长沙的观音港和霞凝港
现在望城的北边现在在打造“湘江古镇群”,其实就在长沙城边上还有两个鲜为人知的港口和老街。
下面向大家介绍坪塘镇里一个叫“观音港”的地方。所谓“港”就是原指江河的支流。氵,指江河;‘巷,指小的道路。后引申为可以停泊的河湾。观音港这个地方原来也是一个小河汇入湘江的口子,江上行船的人经常会在这里歇息。后来因为修建了湘江大堤,堵塞了原来的小河道,这里成了一块低洼湿地。在卫星图上可以看见这里中间有个小山包,当地村民告诉我那里曾经有一个包公庙,过去香火非常繁盛,可惜文革年间庙宇被毁,但作为交通设施的节莲桥和普渡桥却得以保留。
观音港不远处就是芭溪洲,那里正在开发旅游区。
从航拍的图片上来看观音港老街的形态比较完整,北边是原来的老河道,南边是近些年新开的河道,老街上有上百户居民。
老街入口处就是几个带封火墙的老房子,以前是商铺。
这种用扁平的老青砖建的房子也就是在长沙周边比较常见。
这里还可以看见当年的一些建筑构件。
再向前走就看见了一个小庙。
当地人告诉我这叫“灵官庙”,灵官庙里正面供俸王灵官,本名王善,是萨真人守坚弟子,后成为道教重要护法神将,驱妖压魔,助人升官,保佑仕途通达。从明代起,王灵官地位开始显赫,许多地方建有灵官庙。
老人们都讲这里的灵官菩萨是很灵验的,只是文革期间里面的神像全部被拆毁。
现在这里面是公用的文娱设施保管室。
顶梁上原有题记,可惜已经完全看不清了。
在灵官庙边上遇上的这两位老人家向我讲叙了一些以前观音港的情况。
灵官庙的始建年代已经不清楚了,原来庙前面还有一个戏台,这个戏台横跨在老街上,上面演戏时老百姓就在两边的街上看戏。当年来观音港的大多是坐船来拜附近的包公庙的人,下面的港边原来都是用麻石砌的河道和护栏,这些年也都被人拆走。自从文革年间包公庙被拆毁后这里人气也大不如前,尤其是湘江大堤建成后,完全堵塞了原有的河道,这里也就失去了水运港口的功能,老街也就完全衰败了。
这条麻石台阶也就是当年通向码头的。
老河道边长满了杂草和灌木,河道废弃后这里的水只能通过泵站里的电机排出到湘江。
这里的水泵房和配电房建筑质量还不错,应该是文革年代的作品。
连这里的公共厕所我都觉得是水泵房同时代的产物,造型美观,质量也不错!
老街上的老房子已经不多了。
目前观音港社区已经被开发商征收,大片的房子已经被拆除,灵官庙还未被列入拆迁的范围,但不知它将来的命运如何?
在观音港老街的西边有一个小山包,那里就是包公庙遗址。
从航拍图上可以清楚地看见小山包北侧的河道中有一个小石板桥,那就是节莲桥。
来到小山包上原来包公庙的遗址已经看不出什么东西了,只有在这里看见了几根石柱子插在地上。
石柱做工粗糙,上面有两个圆孔不像是旗杆石,可能是以前码头上用来拴船的。
在包公庙的小山包北边节莲桥是一个石板桥,全部用麻石,桥面由6块长麻石拼成,两跨,中间有一个麻石砌成的桥墩支撑。
在桥边发现了一个湮没在草丛里的石狮子,这个就是包公庙里的原物!当地人告诉我还有一个石马在边上的水塘里,只能在枯水时才能看见。
普渡桥是座麻石拱桥,离节莲桥直线距离不到500米。其麻石拱圈保护得相当好,但桥台两侧的麻石脱落不少,漏出里面其他材质的石块。
观音港我来过三次,在夏天的时候周边的湿地长满了荷花,还有白鹭,自然生态非常好,其实作为大王山旅游区的一部分,这里也可以成为一个天然的湿地公园。只可惜这里不久后将成为一片建筑工地,新的楼盘将在这里拔地而起……
这是航拍的观音港全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03903mu0ok&width=500&height=375&auto=0
霞凝港旧称下泥港。下泥,在长沙方言中是稀泥、烂泥之意,自然不是什么美称。明、清两代此地行政区划属临湘都八、九两甲,民国三年废都、甲,设乡、镇,于是有了取乡名之事。当时,当地李氏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李鹤泉等人提出,"下泥"二字不雅,建议以谐音"霞凝"二字代替,被政府采用,自此"霞凝"作为乡名沿用80余年至今,其港口也随用此名。它虽只是一条小街,也为往来舟楫(包括小火轮)停泊之所。
霞凝老街位于新港的北边,老街全长300多米,曾是长沙有名的轮渡码头和商业街,曾有隋吉堂药铺、同丰染坊、牵和厚划驳大队等60余家富有特色的商铺。老街现存5处不可移动文物,分别为霞凝港食品站旧址及其后院古井、霞凝港127号后院古井、史记商铺旧址、王公馆、冯记商铺旧址及其后院古井。
湘江河边这棵高大的老樟树是原来老码头的所在位置。
这是老街的入口。
老街已经凋敝,来到这里仿佛时光凝固。
手印砖,天井,木楼,还在向我们述说当年的繁华。
观音港是走的小船,霞凝是停的轮船,体量和见识不一样,老街的风貌也完全不同。
这是史记商铺,里面已经坍塌,外面的门面上被破坏的木雕依然能看出以前的精美。
这里是以前的税务所。
院子里有一口古井。
这就是当年的食品站,当地老人告诉我这里后面还是“猪楼屋”。
这栋房子最漂亮的就是正门上的砖砌“叠涩”,这种做法主要作用是装饰,在建国以后逐渐不用了。还有窗户上的“平拱”,也是很考验泥匠手艺的。
楼里还住着一户信基督的娭毑,她在这里已经住了很多年了。
她指着墙上的一道黄黑分隔的线说,那是98年发大洪水时留下的。
老街上还能看见老人们做的各种酱菜,散发着开胃的香味。
根据开福区有关霞凝港老街的初步规划,依托霞凝港老街独特的历史商贸文化古街环境和货运运输码头的独特条件,拟将霞凝港老街打造成以旅游观光、商业服务、居住为主要职能,集中体现湘江生态文化、传统街市文化,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商贸文化古街。
最后请大家观看航拍的霞凝老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870ved58&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