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25期:宁远琵琶岗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宁远县禾亭镇的琵琶岗村因村址地形似琵琶而得名。琵琶岗村是湘粤盐道上的一颗明珠。是明清湘粤盐运史、明清湘南古建筑史和明清湘南古文明史的活化石。古村始建于明末清初,依山而筑,高大整齐的石城墙和宽大平整光滑的石板路就是该村最大的特色。


其村落布局充分体现中国传统风水学崇尚自然、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座座庭院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还是它的砖雕、石雕、木雕,其工艺都十分精湛,让人叹为观止,系统构建出"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乡村聚落环境特色。


目前古村落保存完整的还有150多栋,是宁远境内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建筑群之一,清式青砖、小青瓦、马头山墙古建筑,巷道宽阔,道道相连,走进古村,就像走进一个宁静和谐的家园。在村里的古建筑上,各种精致的雕刻,不同于别的古村,每个雕刻图案都很有寓意,亭楼台榭,花草虫鱼,人物骑马游街,都激发村民积极向上,崇尚读书深造,读书可以光宗耀祖,可以实现人生梦想。


琵琶岗村由萧姓刘姓杂居,萧姓大约近八成,其余都为刘姓。两个祖宗牌位在祠堂里分左右供奉着。萧姓祖上河南郡,迁江西、明末清初至琵琶岗;刘姓,祖上彭城。萧氏宗祠与刘氏宗祠合二为一,几百年来和谐共处,在全国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这是祠堂外巨大的照墙,现在这样完整的墙已经很少见了。



祠堂进门就是大戏台。


戏台顶上的这种木制藻井是一种回声装置,在没有音响设备的古代这就是最好的扩音器。


这个村子里还有戏班长期在这里表演,这里的剧种是祁剧。


在这里偶遇了几个小朋友,他们很热心地为我当起了导游。


二进的大厅里供着萧氏和刘氏的祖先牌位。


这是祠堂西侧的一栋大宅,还保留有完整的朝门。


宅子建在一处缓坡上,三进的院子也是逐级抬升。


院子还有石院墙。


小朋友带我来看这里笔直的石壁。原来这栋宅的位置是把山脚的石头凿开后而建的,石壁非常平整,凿下来的石头被用来建村内的房子和道路。


石壁上还建有台阶。


石壁脚下还有一眼泉水。



院子里全是木结构。


这个院子里最惊艳的就是这里隔扇门上的木雕花。


像这个小狮子,几乎就是立体雕。


狮子的各个细节表现得非常细致生动。


像这朵花的花瓣也是卷起来的,体现了匠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高超的手艺。



这朵花的花蕊部分是个乾隆通宝。


连背面的满文也非常写实地雕刻出来。


小朋友还带我来到另一个院子。


在这里的堂屋中挂着一块同治年间的匾额。



上书四个字“相国家声”。这里所说的相国就是西汉开国功臣萧何。而琵琶岗的萧氏族人自称是萧何58代子孙(这个算法有点问题,萧何去世至今有2200多年了,58代人最多也就1300年左右,所以还要具体考证)。


萧何、韩信、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萧何不如韩信、张良的带兵打仗或者有大谋略,却善于使用和推荐人才。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了。


这里的木窗格同样值得欣赏。




像这个花窗上所刻的有花盆、茶杯、书卷、案几、花鸟甚至有小松鼠,既有文化气息,又生动活泼。


这块雕花板上的树枝上挂满了成串的铜钱,我想这应该是摇钱树了。


这幅表现的应该是书童陪着读书人赶考的样子。从上面这些图案中我能感受到萧氏族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又来到另一个大院子。



这里是辛亥革命元老萧志仁的故居。萧志仁,字子敬,笔名一鸣,晚号九嶷山樵,生于1884年。萧志仁自幼博闻强记,9岁能文,18岁考中前清秀才,是人才辈出的萧氏家族中的佼佼者。1906年春,萧志仁只身前往武汉,就读于两湖总师范学堂。 在这里萧志仁结识了民主革命家同时也是湖南老乡的黄兴和宋教仁,平日往来甚密。在黄、宋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影响下,萧志仁于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萧志仁积极参加推翻清王朝的武装起义。首义成功后,萧志仁任中国同盟会湖北省分会支部书记。其间,他为健全湖北同盟分会组织、发展同盟会员、宣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窃踞民国大总统之职,恢复帝制,萧志仁壮志难酬,愤然转向“教育救国”。1912年,受黄兴委托在武昌筹办“湖南旅鄂中学,并出任校长。萧志仁极力宣扬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用革命思想教育学生,为挽救中国革命培养人才。萧后志仁留学日本,研究过日本的“新村运动”。“新村运动”的主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箫志仁决心致力振兴家乡教育,走教育救国之路。回乡当年,他就应命出任宁远县教育局局长。一方面吁请宁远县政府充实教育经费,一方面发动殷实富户集资兴学,同时组织人员逐村逐户动员学龄儿童入学。到1934年,宁远县已办起了370多所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1938年他得知好友李抱冰驻守的江西马当失守的消息后,悲愤成疾,口吐鲜血,病中被抬回家乡,几天后便在宁远县育婴堂病故,享年54岁。萧志仁不仅是著名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媒体工作者、教育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一生勤于著述,爱好诗词,著有《九嶷山樵诗文集》手抄本,共6卷,计18万字,多为感时愤世、忧国忧民之作。


整个村子里院子与院子之间都是用宽敞的青石巷子连接隔离。石板非常整齐,上下水设施完备,巷子里也很干净。


总的来讲,这个村子的古宅从外部看不显山不露水,而内部装修却非常讲究,这可能跟传统儒学提倡的内敛有关。


这是以前的牲口棚,虽然已经没有养牲口,但还能看出这里的村民爱整洁。


这是村子里的一条商业街,还有老商铺的痕迹。


这是村里的“小洋楼”,应该是建于民国年间,因为上面的一点西洋风格,在村子里显得格外突出。


这是村子里的一口水井。


名字很有年代感,叫“四清井”,上面的水泥围栏建于1965年,应该就是文革前夕四清运动时所建。如果再晚一点可能就是“文革井”了……


这口井实际上是一眼泉水,在地下近十米的地方,现在很多村民还把水泵安装在这里直接抽水到家里用。


来到井里一股透彻的清凉直逼我们而来,在井外目前已经是36度,而井底最多不过20来度。


这里的水质非常好,清凉透骨,小朋友们说他们平时都是直接喝这口井里的水的。


向上走的时候发现这里的石台阶居然有几块是用的旗杆石。


像这块居然是咸丰八年(1858年)的!


继续向村后走就来到了一棵大枫树下,这就是村后的龙头树。


这里还完整地保留着一段石台阶,叫“三百级天梯”。这里正是以前湘粤古盐道的一段!“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然而在过去,食盐可来之不易。过去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各朝代都是食盐国家专卖,对不同地区产盐的销向还有明确的规定。湖南不产盐,历代朝廷规定湖南“例食淮盐”。只是对靠近广东省界的南部十余县,恩准从广东进盐。自南宋至民国,湘南各县百姓纷纷南下广东连州、仁化等地挑盐,盐道遂成为常道。于是便有了拓整路面、修沟排水、置亭休憩的善举。


在这块指路牌上可以看到“左走石城,右往广东”和“长命富贵”的字样。湘粤盐道途经五岭,山高林密,人烟稀少。盐客成群结队,少则数人、数十人,多则成百上千,队伍浩浩荡荡。“贫民负者以为生者,近数万人,衡湘奔走”,既将湖南农特产品运往广东,又将岭南食盐转运至湖南腹地。1936年,粤汉铁路开通,不久湘桂公路修成通车,盐道嘎然沉寂下来,热闹了几百年的湘粤间的盐道结束了历史使命,自然废除。萧氏族人在清初来此定居后就开辟了这条古道,为这个村子带来了两百多年的繁荣。这可能也跟继承了先祖萧何善经营的头脑有关。


这是村口的另一处水井。村民们将这里划分出几块区域,分别是饮用水和洗衣洗菜的用途。


这时小朋友们有点渴了,抱起水来直接喝了。


这是村中的惜字塔,青石所建,四周都是新建的民居,还很难发现。



“文章光日月,笔墨化云烟。”敬字惜纸自然是古代文人的“刚需”。


惜字塔边还有一处“转运石”。


这块巨石中间有一个小洞,小洞里因为经常有人爬过而被磨得溜光。小朋友告诉我村里的小孩如果生了病,父母就会带他来爬过这个洞,病就好了!


最后我来到了村部。


村部的大门上的石雕又让我长见识了。据说这里的石雕都是从村里以前的书房上拆下来的,然后全部用在了这里。


在石门框上有一幅无字对联,仔细一看是八仙的法器。


但具体是代表什么意思问了几个村里人都说不知道。


抬头一看这里还有一些文字“谁似金华杨学士,十联诗在御屏间。”落款是“风月主人题”。这是宋代诗人梁周翰的一句诗。


“夜半梅花深雪里,小窗风雨读书声”。


“过客不须凭问讯,读书声里是吾家。”


“礼闱新榜动长安,九陌人人走马看。”


下面两幅字,我不太认识字,请各位网友指教。


这里面还建了村子文化展馆,大家有兴趣可以进去看看。


尽管岁月夺去了琵琶岗村昔日的荣耀,但历史的烟尘仍然难以掩盖它璞玉般的光辉。愿村子里的人能好好保护和利用祖先们留下来的珍贵遗产,配合做好宁远全域旅游的大文章。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琵琶岗村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49m9soj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湘村发现已经开通新浪微博,请大家搜索并关注  @湘村发现之旅  ,更多即时湖南乡村古建信息在那里发布!


相关阅读: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一)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二)

永州何仙观周家大院(三)

发现零陵古城墙

纸铺里的木雕

新田河山岩村     

宁远岭头村    

祁阳侧树坪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