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88期:安化风雨桥(二)
安化县东坪镇是建国后安化县政府所在地,东坪也是安化三大镇之一(其余两个是梅城和蓝田)。东坪镇上的镇东桥正位于柳溪河汇入资江的入口处。
镇东桥南北向横跨柳溪,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四礅,棱形分水,全长约75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2空。据说1935年肖克率领的红二六军团路过初始化,对百姓秋毫无犯,部队当晚就睡在桥上。这里也是安化连通东西的黄金通道,热闹红火的小商品集市。
1987年政府对桥身进行了改建,用水泥做梁,重修桥头亭。更为可惜的是在桥边还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小商品市场,也做成了风雨桥形式,让这座桥完全被新建筑所遮挡。
富兴桥,座落于安化梅城镇祝丰村,是一个未列入文物保护名单的风雨桥。桥长14米,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悬山重檐顶,中间过道,两侧歇亭,共有6空。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貌似这里没有列入文保范围,但当地村民对老桥爱护有加,所以保存完好。
顶梁上除了建造年代,还有“皇图巩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流传万古”等题记。
红岩塘桥位于安化县东坪镇杨林管区新局村一组株溪上,南北横跨株溪,建于民国二十年(1931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一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27米,通高7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3空。
此地得名于附近一处红砂岩小山,这也是安化非常罕见的丹霞地貌。
连桥台和桥墩也是就地取材的红砂岩,但红砂岩的易风化特性也给大桥的安全带来隐患。
顶梁上除了年代还有匠人和出资建桥人的信息。
十义桥位于梅城镇十里村伊溪河上,南北向横跨伊溪,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65米,通高10.2米,宽3.9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4空,每空长2.5米;北桥头有过道,南桥头西侧有石台阶级。
17年初第一次来到这里时,当地正在对桥梁进行落架大修。
过了一年我再次来到这里时终于目睹了大桥全貌。
这座桥值得大家注意的除了桥礅上的蜈蚣和动物外,还有用来连接石块的“铁锭榫”,其实它有诸多称呼:腰铁,束腰铁锭,元宝铁,银锭锁,等等。
铁锭榫就是一块两头大小间细的铁锭,是先在石板石条等构件的边缘凿出燕尾榫槽,在施工现场拼合定位后,再把铁水灌入一对对燕尾槽,铸铁凝固后就能将构件锁联固定。后来也有先做出铁锭再在需要连接的石块上雕出石槽后安装铁锭的。
从现有的资料看,腰铁在石料建筑中普遍使用应该是宋代及以后,以明清为最盛。宋代的工程案例有福建的木兰陂拦河石坝,泉州万安桥(洛阳桥);还有1990年在北京右安门外发现的金中都城水关遗址,其使用方法和上海的元代水闸相同。
这是梅城镇的栗林思贤桥,位于梅城镇栗林村五组,南北向横跨小溪,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一墩,棱形分水,两层鹊木;全长14米,通高8米,宽5.1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2空,每空5米;桥头加建有楼阁式顶。
虽然贵为“省保”,但它目前是安化最岌岌可危的风雨桥。桥身倾斜,桥梁断裂,桥板坍塌,已经不能行人。
苦竹溪桥位于龙塘乡顽沙村苦竹溪上,南北向横跨苦竹溪,建于1795年。大桥为歇山重檐小青瓦顶,木结构渠架,两台三墩,棱形分水,四层鹊木;全长约70米,通高9米,宽3.8米;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25空,每空3米。
由于北端桥头至墩之间倒塌,当地有关部门牵头募集资金于2017年对大桥进行了修复。
但很遗憾的是大桥的修复完全是重新建了一座桥,虽然主材还是木石,但没有完全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
风雨桥的保护不但要靠政府,当地居民的爱护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桥亭的修建大多是由当地人自筹资金解决的,而且对桥梁的使用和维护都有明文规定,可见当年先辈们的用心良苦。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镇东桥、红岩塘桥、十义桥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