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061期:耒阳石湾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耒阳石湾村是13年的时候从微博上偶然看见的一条消息,一位自称是石湾土著的盆友发了一条有图片的微博,说是家乡的“清军府”,还是当年曾国藩操练团练的地方。当时我就对这里产生了兴趣,只是由于那时候我还没有熟练掌握谷歌卫星地图的使用,所以只是从搜狗地图上找到了位置就匆匆去了。有意思的是我到了也就看了微博里的那座“清军府”大院,然后又匆匆走了,直到去年看卫星图时才发现我原来错过了好大一片!从卫星图上可以看出,整个村落座西向东,背后是一座小山,京广铁路和107国道从村后穿过。村子南北长300多米,东西宽100多米,总占地至少3万平米以上。其间有很多天井院落,南边有一大片,北边有一个6进院落,格外显眼。



从远处看,如果不是周边高大的现代建筑,整个古村应该是非常壮观的,青砖黑瓦马头墙连成了一大片,掩映在青山绿水和大片的稻田之间。


这是村子最南边的大院落,前面有一块很大的坪,从门前的横向和纵向各有一条青石板路来看,这里以前应该还有院墙和槽门。


看这个高大的院落,左右对称,是典型的衡阳古建的做法。从槽门到正厅的石板路被有意做成了波浪形。


正厅的门也被有意改变了朝向。看样子屋主人笃信风水。


青石地基,白石的柱础,当地人说这种白石就是汉白玉。


门礅石也是汉白玉的,这里还有非常规整的狗洞。


这是一个四进的大院,两边显然经过了后人的修缮。


高大的天井与封火墙组成了特别的剪影。


天井里的石头砌得有点粗糙,显得不如娄底地区古建那般精致。


雕花木窗也是一样。



正厅两侧还有长长的厢房,这里也明显经过了后人的修整,红砖代替了青砖,砖柱代替了木柱。


但这里仍然人丁兴旺,老人妇女和小孩各得其乐。




大学传家边上就是“忠恕第”。忠恕是儒家的一种道德规范。忠,谓尽心为人;恕,谓推己及人。《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恕第外形与大学传家基本一致。


这里还有必要向大家科普一下耒阳古建中比较独特的命名方法:

耒阳各姓基本上都聚族而居,一个自村就是一个姓。并且在所谓“正厅屋”大门门楣上眉书写“ XX第”的字样。其作用一是为了标示本村姓氏,便于交际;二是炫耀本姓名人,也含尊敬祖宗的意思;三是教育和激励本姓子孙继承祖宗爱好读书作文、注重道德修养的优良传统。困而各姓第名均和本姓名人及本姓发祥地有关。

以本姓名人性格、品德为第名。曾姓三省第、忠恕第、一贯第。

以本姓名人籍贯为第名。曾参为鲁国武城人,曾姓又有鲁国第、武城第。

以本姓名人的声望名为第名。曾氏有宗姓第。


这里是一个四进院落,因为地势的原因,越往后面就逐级抬高。



终于在这个厅里找到一处砖刻题记,可惜只写了“世代兴隆”四个字,没有年代信息。


这里的天井也显得更加残破。


后来又在墙上看见了这块刻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的汉白玉石碑,碑上的字迹十分工整,内容应该是曾氏族人每年向族里按规定缴纳谷米钱物的约定。


出了最后一进,后面的山坡上还有院落。


只是这里的院落已经荒废无人居住。



下来回到原地,在最后一进的南边发现那边好像还有一个院子。


在这里我们碰到了一位老人家,他向我们热情地介绍起了这里的情况。他告诉我们曾国藩曾经来过石湾,石湾曾家祖上曾经资助过曾国藩进京。


后来从曾国藩研究会的刘建海老师向我提供了一些线索,在一本名为《给曾国藩算算账》的书中《第一章 长途拜客:曾国藩如何筹措“进京资本”》上有过这样的记载:曾于1838年会试中第三十八名贡士。试后改名国藩。殿试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1839年进行了四次“拜客”,其中第三次就是到的衡阳——耒阳——石湾。拜客就是他打着自己中进士要赴京当官的招牌,一方面是四处宣扬,另一方面讨钱并且混吃混喝还能在当地建立人脉关系。就像当年范进中举的故事,中了举还有乡绅送钱上门,为自己建立官场关系一样。其实在中国这种人情社会里也算是一种潜规则,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刘老师说“拜客”就是“打秋风”,比喻还蛮形象。



老人家带我们到了一处门前,他指着石门框上方说,这里以前挂着三块匾,中间是“清军府”,边上一块是“按查御史”,另一块内容不记得了。这三块匾在文革期间破四旧时被砸了。但我很奇怪为什么这几块匾不放在前面的大门而要放在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过道里?老人家说忠恕第那边的辈分比清军府这边的高,并且建的时代更早,这边的房子后建,所以才放在了这里。


这个“清军府”的院子是座南向北的,跟村里其它院子的朝向不同,而且在忠恕第的西南边,这种布局有点奇怪。进到院里这个高大的厅房只剩下了东半边,西半边已经被改建成了现代建筑。


这个厅房用料还是很讲究的,前面是方柱,后面是圆柱。


这些柱子的木料据说是铁木,又高又粗,如果现在要恢复只怕这个材料也不太好找了。


天花板上还有卷棚的遗迹。


老人家指着那根顶梁说上面有字。我仔细一看,上面写的“道光乙巳二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吉时立”,说明房子是1845年建的。


这是清军府的后面,高大的山墙并不比其它房子差!说到这里,刘老师告诉我“清军府”这三个字其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府邸的名字或者某政府办事机构的名称,而应该是一种官职,大概是清代一个五品至四品间的官员,介于同知与知府之间,可能相当于地级军分区司令员。


两个院子之间就是这样高墙对峙下的小巷子,抬头只能看见一线天。


从下面这张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这几个院子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是第三个院落。南边的厢房已经坍塌。


叫“武城第”,我前面说过曾氏是从鲁国武城迁移出来的,所以以“武城”命名。


这里的汉白玉柱础造型比较特别,不像是晚清流行的那种鼓式。


这里后面还有红漆大门。


其实以前的古建里的几重天井是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一眼望到头的,中间必定有几个屏门进行阻隔,人只能从屏门两边进入下一进天井。


这里的抬梁和木柱都用的很大的木材,看得出这里的居民也很爱惜,进行了必要的修缮。


从武城第北边的这座房顶我鸟瞰了一下石湾的全景。这张图是石湾的南半边大概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三。


这是村子北半边,只可惜中间插入了一个小楼房,那个六进院子被挡住了。



这个院子被挡在了外面的现代建筑后面,但看年代似乎比较久远了。


这个院子的正脸虽然感觉一般。


但从侧面一看,绝对让人吓一跳,仔细一数封火墙的数量居然有7个!


这种建筑规制太奇怪了。


看大门上的牌匾好像还是“忠恕第”。


看这块牌匾村里还出过大人物。


再往里走无非又是一个个的天井。




每一个厅前都有这样横向的通道,通向两边。


人可以走两边的门出到院外。


从最后一进出来顺着墙向外走。


一条幽深的青石巷子向我们述说岁月沧桑。


墙上的各种泥塑彩绘已经被风雨剥蚀。


雕花木窗也所剩无几。


这里已经到了村子的北端。


夕阳下,古村里仍然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知道石湾,认识石湾,想来石湾。


我跟宝根一起用我的非专业航拍灰机拍了一下石湾的全景,虽然飞行不够稳定,但确实比较震撼,大家凑合看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68n5gren&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我的介绍下,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栏目的记者对石湾古村落进行了采访报导,而且收视和点击率都不错,看样子引起了社会上热心人士们的关注,也希望更多的人来关注古村,爱护古村,保护性地开发利用古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64fovhsp&width=500&height=375&auto=0


片子里说曾国藩曾经到附近的曾家坪村筹过军饷,关于曾家坪的情况,我下回再跟大家说~


点击后面蓝色链接,查看上期《湘村发现》—— 铎山谢冰莹故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