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66期:涟源杨家滩古松堂
好吧,关于杨家滩的故事从今天开始说起吧!我对杨家滩的了解是从@李小小韬 这里开始的。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微博上认识了她,她在娄底电视台工作,老家就是杨家滩的,对我们湘村发现的微博很感兴趣,同时她在当地认识很多人,她告诉我在涟源的杨家滩有好多的古建,这让我立马来了兴趣,在那个时候我还在为我的湘村发现的题材发愁,没想到在自己老家附近就有,太好了。说走就走,我在14年7月约上了几个小伙伴一起来到了杨家滩。
其实这里现在的地名是“杨市镇”,因为唐高宗武德年间有杨姓大族定居于此而得名,这里有涟水河的支流孙水河从镇中穿过,历来就是水陆要冲。清康熙30年(1691年)湘乡县循区编都建“集祥乡”。当时杨家滩的范围比现在要大很多,大致是以杨市镇为中心,周围枫坪、斗笠山、荷塘、金石都属杨家滩。
在李藻华先生所著的《杨市镇史记》一书中有记载:杨家滩古镇原有八个城门,即正东门、紫气门、庚生门、光裕门、镇南门、北门、迎恩门、中和总门,“启闭有城门,关门成一统”,这样大规模的镇子在我们湖南的古镇里是极为罕见的。繁盛时,“商贾云集,烟火万家”,当地还有“把把戏戏南岳山,花花绿绿杨家滩”的说法。
如今的杨家滩老街大致走向还在,青石板路换成了水泥路,老街保留有少量当年的老房子和店铺,依然繁华。
镇中有三百多年历史的“胜梅桥”横跨孙水河,见证这里的沧桑岁月。
石桥上的乌龟据说是梅山文化的产物,确实,以前只在桥上看见过雕蜈蚣的,还头次见到雕乌龟的。
我们第一次来到杨家滩就被带到了这个“湘军人文茶楼”,也是“湘军文化研究基地”。
在这里,一位土生土长的杨家滩人谢光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现在是杨市镇孙水河社区主任、支部书记,湘军研究会会长,对湘军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也为杨家滩湘军故居群的宣传和保护做了大量工作。正是他为我了解杨家滩打开了一扇大门。
像这个顶戴就是湘军将领肖元亨的凉帽,用篾席,外裹绫罗,为黄色,上缀红缨顶珠。装顶戴都有专用的皮制盒子
从顶珠的材质来看应该是砗磲,这应该是一个六品武官的。
这是湘军士兵所佩戴的腰刀。
这是杨市镇商会制的砝码,有120斤。
不信你试试~
这是杨市镇舞狮子用的面具,跟我们平时看见的不一样?更像是傩戏的面具?
这里墙上挂着大量的湘军的资料。
连茶楼的每一个包厢的名字都是用的湘军将领故居的名字。
小小的一个杨家滩,列入《清史稿》的居然有11人!列入《湘乡县志》的有25人!这里不愧为“湘军故里”!李藻华先生在《杨市镇史记》里也说“湘军的崛起是近代杨家滩大盛的里程牌。在咸丰、同治间20余年,杨家滩绅民跟随曾国藩驰骋沙场,威树功名,数以百计。”当年太平军功入湖南之时,罗泽南正在杨家滩一带教书,他的学生中就有李续宾、李续宜、曾国华、曾国荃、王錱、蒋益澧、刘腾鸿、杨昌浚等。1852年罗泽南以书生典兵,率领众弟子在湘乡倡办湘勇积极参与镇压太平天国的军事活动。所以这里成为了湘军将领的源地!
从下面这个图中可以看出杨家滩的将领们就是那么几大姓:李、刘、毛、肖、彭。涟源人几乎撑起湘军的半边天,个中原因还要从湘军主将李续宾说起。集祥乡人李续宾是湘勇前身湘乡团练的创立者,湘军母体“湘勇”的主要募集者。战力天下第一的湘军湘右营、湘后营将士大多是李续宾募集的亲族和同乡,这就是集祥乡湘军将领冠于全国的根源。
在谢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探访的第一个湘军故居就是位于杨市镇西边1公里处的古松堂,也叫余庆堂。也许是跟它有缘,两年时间里我一共来过三次。
从谷歌地图上一看,杨市镇周边有很多叫“XX堂”的地名,据当地文史专家统计,目前还能找到有名称的堂屋140多栋。“堂”的本意原是高大的正屋,它是传统式结构的家族大堂,有三进或者五进,内有住房几十甚至上百间,四周以高墙围抱,一扇槽门总管进出,是一种封闭式结构。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湘军官兵们带着整船整车的战利品回到故乡买田、建房。据说当年湘乡境内的田买光了,就向宝庆和衡阳扩展,整个湘乡境内简直成了建筑工地,一个个冠名”XX堂“的大宅在这里拔地而起。杨市镇周边五里范围内是湘右营“刘家将”的聚集地,以“老刘家”为中心,周边存厚堂、师善堂、光远堂、古松堂等星罗棋布。
古松堂的主人叫刘任宾,他不是湘军将领,却是几个湘军将领的父亲!他有两个儿子死于对太平军的作战中,这两个儿子分别是刘腾鸿和刘腾鹤。
刘腾鸿(1819-1857)字峙衡,少读书,应童子试不遇,后经商浪迹江湖,正是这段经历扩大了他的视野、增长了见识,为其在刚加入湘军时就显得与众不同,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后来在军营中被罗泽南收为弟子。从此他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官至道员。是个有天赋有头脑的猛将。历次战争中霸得蛮、舍得死。在咸丰7年(1857年)七月瑞州战役中,刘腾鸿率部对瑞州城发起猛攻,先夺太平军南门炮台,复扑东门,毁其城楼,身自督战,激战之时,身中五枪,倒地不起。次日,破城心切的刘腾鸿裹创前往,令兵勇抬着一线指挥。当攻城之战快要得胜之时,突然中炮,洞开左胁,临终语弟腾鹤曰:“城不下,无敛我!”全军皆泣,冒火登城,斩敌过半,终克瑞州。他死后咸丰帝格外开恩,不仅让他享受道员的待遇,后代世袭骑都尉,封其父为四品官,母为四品恭人,后来加恩谥“武烈”。
据谢书记介绍,刘任宾原有五个儿子,到湘军裁撤时只剩下一个,他就将儿子带回来的战利品—— 五船银子的一部分建起了这栋房子,取名“鼓松堂”,纪念四个阵亡的儿子。后来同治皇帝觉得刘家满门忠烈,赐名“余庆堂”。
古松堂的槽门高大雄伟,用了大量的青石构件,这些石雕大而厚重,工艺精致,历经上百的风雨仍然保存完好。
槽门内原有戏台,后被拆除。
这个木窗格看似普通,都是用的上好的木料用隼卯拼接而成,至今坚固。
槽门内西侧的两层建筑还有原来的形制,这里的排水沟也是用整齐的青石砌成,跟新建的无异。
这里解放后也被当成过公社驻地,原来一些附属建筑都被拆了建成了新房子。
进入槽门就是宅子的正堂屋了,跟湘乡地区的老宅一样,都是用的特有的“重檐硬山顶”,五开间,两边都是高大的马头墙。
通过一张全景来感受一下这里的气势!
这种砖木结构的房子当然不能跟北方的木结构古建相比,所以“重檐”要打个引号,这个第二层屋檐是在房子的外墙上另外加上去的,这样即使不在天井里的房子外四周也有了一条可以遮阳避雨的走廊。
封火墙一般用于房子的两端,堂屋和两侧厢房的封火墙也就自然地形成了这种垂直的关系。
这种封火墙有典型的徽派风格,青砖、白边、黑瓦就是这里的基本元素。
墙上泥塑的鱼看似一种纯装饰,其实是为了遮挡露出来的一个铁片,这个铁片是为了固定插入墙体的房梁用的。
马头墙的顶端也有精美的泥塑作为装饰。
屋檐下的彩绘云纹依旧鲜艳。注意看下面的泥塑窗格,上面有五只蝙蝠,象征五福临门,中间是龙凤的造型,其实是一个“福”字,四周还有鸟兽花草,做工精湛!
正堂屋外的四根大柱子用的是上好的铁木,近一人粗,估计这种木料现在就不好找了。
一抬头,天花板上也有一个镂空的“福”字。
谢书记要我注意看那里面,原来透过福字可以看见顶梁上有一个金漆的八卦图!
只可惜没有看清这梁上是不是有其它题记。
堂屋里有一个天井,这就是“四水归堂”。
我们湘乡的古建都很重视天井的建造,这里正堂屋的天井中间都有块刻有图案的石雕,石头雕刻和堆砌也极精致。
在这里悬挂着“余庆堂”的牌匾,是同治二年所赐,同治帝即位时不过是个六岁的小孩子,不可能写出如此的字迹,应该是朝中的官员代笔而来。墙上还有刘腾鸿的生平事迹介绍。
天井两边又有天井通向两侧厢房,现在东侧的厢房已经被拆毁,仅余西侧厢房。
到了这里我才发现这栋房子的清水墙砌得太漂亮了!两屋砖之间就是一层薄薄的石灰浆形成一道笔直的细线,这大概就是“严丝合逢”的来历!谢书记告诉我一个故事:当年古松堂建好后,泥匠向刘任宾拍胸脯保证,这房子包住几百年,这墙建得用大炮都轰不烂,刘家人不信,真就在房子对面架起大炮来轰,结果几炮下来墙壁坚如磐石。
这栋古宅用料做工如此考究,不知这位经历丧子之痛的老人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意而做的?但无疑这里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物质遗产。如今这里已经列入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上次娄底电视台对古松堂的航拍镜头,我们正好可以看清古松堂的全貌。目前原有上万平米面积的大宅院只剩下不到一半,东边部分被人为拆毁非常严重,整个建筑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165bpamea&width=500&height=375&auto=0
在我的推荐下湖南都市频道《都市晚间》也对这里进行了一期新闻采访,呼吁更多的人关注这里的湘军将领故居群的保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167we6ih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杨家滩,对于很多湖南人来讲都是一个陌生的地方,以前试探着做过两期订阅号,《涟源斗笠山黄港村》和《湘军水火席》,引起过一些反响,但总觉得自己对那里深厚的人文底蕴了解不够,不敢下笔,现在读过《曾国藩》、《湘军志》和一些相关史料后才慢慢有了一点底气。
一说到湘军,大家联想到的第一个肯定是曾国藩了,其实湘军作为一个团队,我们对他的将领和士兵的情况知之甚少。这些年网络上的关于杨家滩的文章有一些,但图片资料比较有限。互联网时代人们更习惯于图文并茂的体验式阅读,鉴于此,我开始使用微信订阅号这种媒体在整理前人文字资料的基础上配上丰富的图片和视频,让读者们全面地了解这里每一处古建的情况和古建主人的故事,关于杨家滩,还有更多的故事在今后的时间里不断发出。
文章中的相关史料来自李藻华先生所著《杨市镇史记》,刘日升先生所著《晚清湘军猛将刘腾鸿》,刘明华先生所著《湘军始源之杨家滩千将云集》等文章,特别鸣谢!
点击后面蓝色链接,查看上期《湘村发现》—— 常宁罗田村刘家大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