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和·十年 | 左乔建:对“以离立极”的思考

左乔建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09-24



编者按:在2021年12月8日同有三和即将迎来创立十周年之时,我们于此期间推出系列文章,选登多位同有三和友人、善东、医师、学员及员工的来稿,听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同有三和的故事。

来稿作者简介


左乔建

中医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临床上致力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和黄帝内针的学习与应用。现为同有三和中医北京福泰医馆医师。


同有三和今年10周岁了,这是一件很让人激动的事情!10年间受三和影响和感召的人已经越来越多,这群人共同在荷担起中医、同有三和的使命和家业,每一位都朝气蓬勃,且在由内而外地发生着变化。很庆幸我就是其中的一位。


回忆起个人的中医成长之路,从大学求学至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大学时期。当时刘力红老师是我的授课老师,受他影响我开始对《伤寒论》《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产生兴趣并开始学习,很庆幸能在大学期间就认识到经典学习的重要性,同时又在诸师的影响下开始立下弘扬中医的小小志向。当然大学期间也有憾事,当时成立的经典临床研究所让我心向往之,可惜在研究所蹭课却成了一种奢望,因为我很快毕业了,离开母校独立走上了临床岗位。


人生的第二阶段,开启于临床的困惑和人生的无奈,我能清晰地认识到我的生命和成长需要更多滋养,而此时南宁同有三和的中医课堂,再次给予了我养分。也正是这一次的重逢,使我的生命与三和紧紧相连。尽管工作繁忙,但每年回到同有三和学习成了我必不可少的功课,我也逐渐认识到:我的人生困惑应当可以在三和找到答案。


独立临床八年后,在2017年底我正式加入同有三和,全身心地与三和拥抱在了一起。至于原因,除了认可,还有感恩。人不能只索取,是时候该有所回报。前两阶段是三和哺育了我,虽然自己还不具备反哺三和的能力,但也想要尽己所能为她做一些事,尽一份力。更何况我也认为,只有回到老师身边,才能更好地观照自己的不足和短板,从而继续进步,未来为中医和三和贡献更大的力量。有自知才会有进步,也许人生的第三阶段会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蜕化。


可以说,我人生的三个阶段都与刘老师、与同有三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漫漫十数年,我看见了三和的希望、感动、大爱,也看见了三和的艰辛、跌倒、哭泣与无奈。虽有困难,但一定都会过去。就好像自己跌倒哭泣的时候,还有亲人、老师、兄弟、朋友……三和也是这样,当困难来临,与她站在一起的还有我们这些受她哺育的莘莘学子。我们不会忘记恩情,亦会不离不弃,荷担家业,共同为使命而努力。


在三和十周年之际,我把近期学习思考的些许学术感受书写成文,以此来祝福同有三和生日快乐!若有不当之处,望老师、同仁们批评指正,谢谢!



“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这是仲景钦安卢氏医学的心法。在《医理真传·坎卦解》中:“坎为水,属于阴,血也,而真阳寓焉。”讲到一坎卦里面就含有阴阳,并且真阳与阴血有一个关系,那就是阳主阴从,阳生阴长,这个容易理解。


但在《医理真传·气血两字作一卦解》讲:“气血两字作一坎卦解之也可,即作一离卦解之也可,即作坎离二卦解之也亦可。”这就不好理解了,强调“以坎立极”那是扶持坎中之真阳,因为坎中之阳为真阳真火,心火为凡火,或者说是假火,以真代假是可以的。但钦安先生说以离卦解之也可,那就是“以离立极”也行。可是在书中并没有系统地阐述,让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很困惑。


在《医理真传·内伤说》提到“内伤之论多矣,诸书统一七情赅之,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是就五脏之性情而论之,而余则统一心括之。夫心者,神之主也,凡视听言动及五劳等情,莫不由心感召,人若心体泰然,喜怒不能役其神,忧思不能夺其柄,心阳不亏,何内伤之有乎?”内伤说是与外感说相对应,外感六淫按六经的次第挨次传递,我们只需按六经的提纲病情施治就行。相对而言,伤寒这个体系治的还是外在的病,只有七情得的病才是内伤病。我们如果能够治疗七情,能够治疗心,那我们才称得上是“内科”医生。


中国的文化一直是强调内在,而不是外在,一直强调的是心,因为心主内。《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可以看出内经系统也是强调内在,强调了心的核心地位、决定性作用,这明显是强调了一个内伤病。


儒家文化是内明之学,《大学》首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最后达到内圣而外王。老子的“无为”也是强调的内在。释家的明心见性更是主内。这样看来《内经》的核心跟儒释道是一致的。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讲到了真、至、圣、贤四种人,真人、至人是境界最高的。这四种人的区别在哪里?真人是“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至人是“积精全神”;而圣人是“内无思想之患,精神不散”;贤人只能做到“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以使益寿而有极时”,就是可以达到生命的极限,按现在对生命的研究也就是活到120岁左右。这四种人的区别就在于,对精与神把持的程度不一样。


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很注重填精益气,这就是生命之所需,抓住了生命的根本。这里的填精益气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道家修炼过程中的精气,但他们也有相关性,对生命都是有积极的意义。



那么如果我们精气有了,按照《内经》给我们的提示,我们只有了二分之一,我们还缺另一半——守神。我们还应该守神,全神,不使神散。


什么是神?神可以分为广义的神和狭义的神。广义的神泛指与人相关的一切生命活动。狭义的神则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魂、魄、意、志,思、虑、志都属于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的范围,都属于神,他们都由心所支配。


那么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与五脏是什么关系?心藏神在志为喜,脾藏意在志为思,肺藏魄在志为忧,肝藏魂在志为怒,肾藏志在志为恐。如果过用或者五脏性情偏激,则会对我们人体产生影响。在《医理真传》中讲:“喜盛伤心,怒盛伤肝,恐惧伤肾,忧思伤脾,悲哀伤肺。”“五脏之性情,统以一心括之,皆由心感召而生”“凡内伤者,皆心气先夺,神无所主,不能镇定百官,诸症于是蜂起。”那么在气血的层面,心神除了与心气、心血相关以外,在情志上与五脏、五志也是相关连的。


五志是心神在五脏的一个表现,也都归心支配,五志的偏激自然会影响到心神。《大学》中讲“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忿懥,恐惧,好乐,忧患都是五志。五志出现问题,心就不正,当心不正的时候,神就不能够守,或者神就不能够全。经常说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就是讲神不能守不能全。心不正,则心不明,那么十二官就会出现问题。这都归在内伤病,我们还得从情志上去找,还得去心上找。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平时的忧患喜好是秒秒不断。自然不能够守神,不能全神,有时候我们还甚至还处在神散的状态。所以儒家文化讲正心是关乎身家性命的事情,是放在至高的位置。



从内外而言,外感病是按六经体系在传递,我们就要一层一层地去剥,从外向内走,这是符合疾病发生的规律。如果是内伤病,那我们就要从内开始找起。病从内而起,就要从内化,治好病的过程就是从内向外翻,这个过程就是扶正、扶心阳的过程。在儒家给出的方法就是“反求诸己,克己复礼。”民国时期的一位老人给出了一个心法,“凡事不怨人,认不是,找好处。”他讲怨恨恼怒烦都是五毒丸,都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怨伤脾胃,恨伤心,怒伤肝,烦伤肾,恼伤肺。把情绪与五脏也一一做了对应,那要管住怨恨恼怒烦,首先就要不怨人,如果怨人了,恨恼怒烦随之而起。


要认自己的不是,找别人的好处,他称之为拨阴取阳,这也就是扶心阳。在他的体系里面每一种疾病都与情绪一一相关,绝无错漏,也都有配了良方妙药。如果认识深刻,可以说言到病除。


情绪是内伤病,病从内而起,治疗也要从内开始,所以这位老人治病时病邪是从内向外吐。如果说要“以离立极”,非这位老人莫属,他就是“以离立极”的开山祖师。


以坎立极,坎中之阳为真火,心火为凡火,真火决定了凡火的命运气数。如果“以离立极”,坎离又是一个什么关系?坎中之阳,称之为相火,相火以位!君火是凡火,君火以明。如果用一个比喻来描述相火与君火之间的关系,那么相火就如炉中之火,而君火就如手中之扇。当心念一动时,则扇随心念而动,扇动则炉中火必旺,看烧柴火自然就明白。如果心念动得频繁,那扇子扇动的也就很频繁,那炉中之火势必然有外越之势,相火就会离位。如果相火已不在位上,炉中之火已不在炉内,扇子还在煽动,那就一定会成为火灾,那就不是能够滋养我们的生命之火,而是有灭顶之灾的火。


由此可见,那要让“相火以位”,那么心念就很重要,守神就很重要。常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就有如此大的差别。很多人生一场气就不在了。回到内经上面,《内经》养生的观念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也可以说是“恬淡虚无,真火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强调了君相二火要同治,如果二者同调,病必治。



相火以位我们是能感知到的,它是有温度的,有多有少,有强有弱,有上有下,有内有外,是可以讨论的,也是可以操作的,它与形是很密切的。君火以明,心主神明,神用无方,神的用没有固定的方位,不容易把握,所以我们要时时小心。《内经》讲“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君相二火如影随形,在《内经》里面经常放到一起来谈。《素问·上古天真论》:“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神与形就是君相二火。“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精与神也是相火与君火,精是有形的,归属于相火。还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后面讲的真、至、圣、贤四种人也是守住了君相二火,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那么在疾病面前如何判断君相二火谁轻谁重?先治疗谁?医有三工,上工、中工、下工。而《内经》所讲“上工守神”,已经告诉了我们先后。可是看当下之医,多数已经失神,能够调神的医生已经不多,多数是身医而非心医,多数是“外医”而非“内医”。医者已经不能让患者“收神”、“全神”、“守神”,那么治疗的效果也就有限,真是医者不易。


中医就是用中的医学。我们只有同时抓住了君火、相火,抓住了神与精,有了两端,方可执两而用中,达到平人的状态。地球有北极、南极之分,人法地,人应该也有两极,以相火立为北极,以君火立为南极!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相关阅读


三和·十年|赵江滨:略谈对讲学的感受

三和·十年|杨俊基:让中医穿上这个时代的新装

三和·十年|王婷:在直面病患生死中理解医者的意义


作者:左乔建

策划:老才

审稿:黄靖 赵江滨

编发:小学僧

图片:同有三和


点“在看”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