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和·十年 | 牟典淑:从中药师到中医师,我的十六载中医追梦之路

牟典淑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09-24



编者按:在2021年12月8日同有三和迎来创立十周年之时,我们于此期间推出系列文章,选登多位同有三和友人、善东、医师、学员及员工的来稿,听听他们讲述自己与同有三和的故事。

来稿作者简介


牟典淑

中医主治医师,医学硕士。2006年考入广西中医药大学,师从刘力红博士,研读《伤寒论》和扶阳学派理论并习医,致力于钦安卢氏医学与黄帝内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2009年跟随龙梅老师、诺娜老师学习五行针灸。2017年跟随杨真海老师研习黄帝内针。


擅长针药结合治疗感冒咳嗽、发热、鼻炎、咽炎、腺样体肥大、甲状腺结节、脾胃病、心脏病、高血压、肝胆病、皮肤病、妇科病、乳腺病、月经不调、失眠等各种疾病。



01

为全力备考刘老师研究生,我辞去体面的主管中药师工作


我遇到刘力红老师并成为一名中医,乐此不疲直至今天,这一切都要从考研说起。


2004年底,我的大学同学陈正溪(万万没想到后来她成了我的师姐,这是后话。下文简称“正溪”)想报考中医学的研究生。在她选导师期间,恰好我在单位订的报纸上看到了连载的刘力红老师著作《思考中医》,就建议她报考刘老师的研究生。我们当时也有些担心,这么优秀的老师竞争应该很激烈!不过正溪基础扎实,学习刻苦,成绩也很好,我相信她一定可以,于是便报名了。


当时正溪非拉着我一起报考,而在那之前自己从没想过要考研。我当时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拥有执业药师证并已晋升为中级主管药师。不过在她的一再“怂恿”下,我还是报了名——没有报刘老师的研究生,而是选择了养生专业。当然,那时我没有对自己抱太多希望,就当陪考。


考研成绩出来,不出所料正溪的成绩非常不错,顺利被录取为刘老师的研究生。而我在基本没有复习功课的前提下,虽然总成绩差十几分没过线,但是每一科都还不错。自己突然意识到考研对我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事,于是便决定正式再考一次。从来不做没把握事情的我,觉得这次一定可以。2005年我毅然辞职,跟正溪一起告别家乡亲人,相伴到了广西中医学院,并跟其他几位师姐租住在一起,这样既方便学习,也利于选择导师和考试。



02

被逼无奈抓阄选导师,考研一波三折


那一年,我听到、看到许多关于刘老师拜师学习和他发心传承经典中医的故事,对刘老师带领师兄师姐所做的事情心生向往。那时刘老师的研究生大概有10人,每逢节假日的时候,老师和师母会让离家远的学生与他们一起过节。因为近水楼台,有时候我也可以沾光到老师家里过节,通过跟老师、师母的近距离接触,更加深了我对中医的认识和向往。


印象中,那一年老师与师兄师姐们特别忙。2005年10月,在广西中医学院领导的全力支持下,刘老师等师长开始筹备成立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以下简称“经研所”)。为了培养学生,老师经常请一些专家和教授来讲课,刘老师也是在那一年认识了卢崇汉老师。因为各种临时增加的课程以及跟诊比较多,师姐们在那段时间总是忙忙碌碌。


到了研究生考试报名的时候,师姐们问我打算报考哪位导师,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要报考刘老师!”自从认识了刘老师,我就没再犹豫过选导师这件事。不过住在一起的几位师姐大都不建议我报考他的研究生,在大家眼里做刘老师的学生会比较辛苦——老师平素很严肃,对学生要求也高。众人是天,既然大家都这么说,也不能置之不顾,我想干脆抓阄看老天的安排。我把师姐们推荐的几位老师一起写下来,虔诚祈祷,结果还是抓到刘老师,这是老天给我的安排。


2006年报考刘老师的学生非常多,成绩在300分以上的就超过17人,我的笔试成绩在其中偏低,不占优势。后来猜测可能是因为提前混了个脸熟,300分以上的都可以参加面试,所以很感恩老师给我这个机会。写作、笔试、面试,几轮下来心里很忐忑,第一次经历研究生面试这种场合非常紧张。因为我比较内向,加之当时阅历尚浅,所以自我感觉表现不是太好。不过有一点非常坚定,我愿意追随刘老师传承经典中医的宏愿,并在这条路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面试结束后大家都不敢去看结果,最后还是我鼓足勇气去研究生处查看录取情况——老师录取了6名学生,里面有我的名字。当时很高兴,心里想着既然老师给了学习机会,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辜负这么宝贵的名额,更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自己也深深知道,作为刘老师的研究生,就意味着在传承中医的路上肩负着一份责任与担当。



03

“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谈何做好一名医生?”


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最不想选的两个专业:一个是老师,一个是医生。因为我觉得这两个职业责任重大,担心做不好,所以选择了兼顾自己喜欢的植物又跟中医相关的中药专业。到了考研报志愿的时候,因为自己对经典中医的向往,而且只想跟刘老师学习,于是选择了中医专业。当时考虑到既然老师要传承经典中医,那就要做很多事情,如果我能在老师身边多熏陶几年的话,应该可以慢慢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作为刘老师的研究生,要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医生,老师首先要求的就是做人。所谓“仁心仁术”,如果连人都做不好,谈何做好一名医生?这也是每个学生进入师门的第一课。


由此,我开始认真思考怎样才算做好一个人。以前我觉得自己在做人方面还算说得过去,虽然有时候糊里糊涂并难免会随波逐流。成为刘老师的研究生之后,我的人生真正开始发生转变,从做人做事方面的糊里糊涂变得学会思考,思路也逐渐清晰,认识到自己起码先要做一个明白人。


正如老师经常所讲,做人做事首要的都是发心,君子谋道不谋食,无论做什么事,所持的究竟是一颗利他的心,还是利己的心,会决定这件事能够走多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正如古人所讲,如果是为了众人的事情老天都会帮忙。我想正是刘老师多年以来一心为中医的宏愿,才让他能够聚集众多的善缘,如此便有了同有三和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04

独树一帜、丰富多彩的经研所读书岁月


除了做人和发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另外需要具备的就是传统文化基础。中医根植于传统文化,四大经典源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医理法方药,理是在第一位的,医必先明理法而后可言方药。如果没有一定的传统文化根基,是无法理解中医的精髓理念。


而在那些年,传统文化并未拥有如今的热度,中医院校的经典课程也大多只是作为选修。我仍记得当年研究生面试写作的题目就是《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现在想来,老师的用意就是让大家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大环境对中医传承的影响。


在研究生期间,作为经研所的学生,老师为我们申请了一些免修课程,另外加了一些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那时候身为刘老师研究生的我们是何等幸运,老师不但亲自教授《伤寒论》、《钦安三书》、《论语》等课程,还尽其所能请来很多老师给我们上课带教。比如中医方面的李可老师、倪海厦老师、卢崇汉老师等等;儒释道方面的冯学成老师、长衫先生李里老师,家传易经风水的陈一弘老师,武术健身方面的王庆余老师等等。


这些老师中,像成天泡在大山里观察中药生长变化的任老,曾带领我们一行十几人的队伍,背着干粮行囊到十万大山采药学习。正是在老师们的精心培育下,那些年的我们累并充实着、成长着。



05

我的临床学习“秘诀”:跟诊刘老师时主动书写全程病历


中医的培养一定要有理论学习加临床跟诊,这是我作为医生在成长中的个人感受,也是其间感受最深的部分。研究生入学后第一学期要参加校内公共课学习,一般从第二学期开始跟老师门诊。我大学本科读的是中药专业,为了弥补自己在医方面的不足,只要有空我就跟黄靖师姐出门诊,后面开始跟刘老师门诊。


我认为跟诊中最重要的是要去感觉、意会,而不是问问题,刘老师的门诊中我们是极少提问的:一是老师素来严肃,大家普遍不敢发问;再者即使问了老师也不一定回答。老师曾跟我们讲过,卢门跟诊时病历都不建议写,就是要用心去感受体会,慢慢培养感觉。一开始不理解不要紧,起码要学会照葫芦画瓢,瓢画多了感觉也就有了。


跟老师门诊每次都有分工:一般需要叫号人员一位,全程病历书写一位,其他就是分头写病历处方并交代病人服药方法及注意事项。有的同门不喜欢抄写全程病历,而这个恰恰是我最喜欢的,这样可以从头到尾感受老师的整个诊疗过程,加之我写字还比较快,抄写也没有太影响跟诊感受。


几年跟诊下来,我的收获非常大,慢慢就有了一些感觉。到后来每当老师结束问诊要开方的时候,我也在心里尝试自己开方,看看跟老师会有多大差别。当时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首先大的方向上起码不能太离谱,细节的地方再一点点思考老师的理法方药,这样就慢慢建立了在医上面的信心。



06

临床历练中成长:从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仁爱分院到同有三和桃源基地


研究生毕业之后,我认为自己作为医生仍有很多不足,希望留在老师身边工作,继续学习进步。感谢老师给予我在经研所的工作机会,用老师的话讲我们算是半工半读——有几位是从经研所领工资的,我们每月2000元工资虽仅够生活,但对经研所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经研所在那时没有收入,主要依靠支持老师传承中医的热心人士捐助,所以很感激当时那几位善东对我们的资助。


为了支持经研所搞纯中医,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仁爱分院挤出几间病房给我们专门用于收治病人。因为采用纯中医的方法治疗,只做少量必要的检查,从经济方面来看完全谈不上能给医院创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医人的生存现状。


刘老师以及外请专家的临床带教大多是依托医院病房进行,平时我们这些青年医生也都在仁爱分院出门诊。广西的中医氛围还不错,很多人生病愿意看中医。虽然我们是刚毕业的年轻医生,但因为刘老师的影响力和医院挂号处的护士尽量给我们多安排病人,也没怎么坐冷板凳,就这样我们慢慢积累着临床经验。


除了在医院跟诊以及自己独立出门诊看病外,后来另一种形式的跟诊对我们临床实践能力的提升也起到重要作用。那就是在2011年同有三和(从渊源上讲,经研所可以说是同有三和的前身)成立之后,刘老师为桃源基地出诊大夫们制定的带教模式。每次大概四位医生,分别在自己的诊室看诊之后,拿着病历、处方并带着病人一起去让刘老师最后把关带教。老师望闻问切之后给大家讲解,同时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处方修改。每当到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很紧张,生怕自己的处方有大问题。这种手把手地传授让每位医生获益良多,每次带教之后我们还要再集中学习,深入探讨老师的带教病案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



07

回归“中药本行”,投身共创同有三和中医


在我的认识里,同有三和的成立一是基于刘力红老师对中医传承的坚定发心,另外则离不开杨海鹰老师等师长和善东的鼎力支持。在杨老师的多次劝说及支持下,刘老师终于下定决心带领我们于2011年开始筹备同有三和中医馆,探索体制外的中医养疗及传承模式。杨老师为此无偿捐助一笔数额不小的资金作为启动经费,我记得杨老师当年跟我们说:“就这些钱,你们看着折腾,折腾好了就好,折腾不好也就算了。”我知道杨老师对于刘老师要做的这个事业是很有信心的,他希望我们抱持创业之心,脚踏实地。


“终于要大干一场了”,作为老师的研究生,我们都卯足了劲,留在老师身边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跟随老师一起为中医做点事儿。于是,接下来就是找场地,规划装修。场地当然还是仰仗刘老师的关系租下来的,而装修及前期筹备事宜大多是在师母赵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的。我因为之前有医院药房相关工作经验,就承担了药房的部分筹备工作,包括药房、煎药室、中药仓库的设置规划,中药柜、调剂台的设计……等一切筹备得差不多了,2011年12月初我跟正溪亲自到成都采购中药饮片。因为开业的日子比预计的时间提前一些,所以药房需要加急备货。那段备战如火的日子,我们跟饮片供应商一起上阵,加班加点精选道地药材,终于赶在开业前备齐了所需的全部中药饮片。



08

筚路蓝缕,传承不辍,牢记中医人的使命


2011年12月8日,同有三和在诸多领导的关怀与嘱托下成功揭牌,我们又一次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同有三和就像是我们自己抚育的婴儿,为了让她茁壮成长,为了以后能够走得更远,我们都在尽心尽力,倍加呵护。毕竟这是一个体制外探索中医发展传承的大胆尝试,用老师的话说就像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日复一日,在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一起努力,提供优质服务,开展公益讲座,普及中医理念,尝试中医养疗模式、师承带教模式……那时候的我们既是医生又是管理者,我们这帮从来没搞过经营医疗实体的教授和研究生们,不断地摸爬滚打。好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收支尚可维持。在老师和师母的关怀下,大家甘苦与共,同有三和一年一年稳步前行,我们自己也伴随着三和一起成长着,每个人始终不忘刘老师传承中医的初心。


每逢同有三和周年庆典,大家一起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这样的坚守下,同有三和慢慢发展壮大,聚集了越来越多的善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同仁的加入。随着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的成立,三和书院医道传承、三和论坛、三和公益行等相关公益项目的开展,三和中医馆在更多的城市站稳脚跟,商业板块中教育培训和优品等业务也相继上马,刘老师传承中医的愿景正一步步实现。


如今同有三和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坚守初心,不忘使命:为生民立性命,为往圣继绝学!


2021年12月8日,同有三和十周岁了,衷心祝愿她传承不辍!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相关阅读


三和·十年|赵江滨:略谈对讲学的感受

三和·十年|杨俊基:让中医穿上这个时代的新装

三和·十年|王婷:在直面病患生死中理解医者的意义

三和·十年 | 钱虎:得遇三位恩师,收获人生大宝

三和·十年 | 霍云龙:影响一生的不期而遇

三和·十年|吴心立:身心重铸,理自得之

三和·十年 | 罗远势:与师心相应,跟随三和共成长


作者:牟典淑

策划:老才

审稿:黄靖 赵江滨

编发:小学僧

图片:同有三和


点“在看”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