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左乔建 | 在三和书院,寻找中医之魂

左乔建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12-12




编者按:本文根据左乔建医师在2022年3月10日《三和书院——青年中医成长的沃土》直播内容编辑整理。



谈起为什么学医,实际上我最开始想学法律,考中国政法大学,但很遗憾,当时成绩不够。父亲建议学医,或当个老师。自己对当老师没有什么感觉,加之父亲身体不好——在我小学四年级时就开始生病,一直到念大学。所以我就选择学医,想帮他调理身心,后来考上了广西中医学院(现广西中医药大学)。现在回想起来,这是件很幸运的事。


刚进大学校门不久,我就知道了刘力红老师,在他的影响下开始对经典产生最初的认识。还记得当时的刘老师便很强调士子精神。我是2004年走进校门的,2003年刘老师的《思考中医》出版,那会儿他“刚火”,在学校内开设《思考中医》的选修课,我和同学们就跑去听课。刘老师在学校里的讲座经常都会有一两百人过来听,教室里全是人,只有一条很小的过道,非常火爆。当时我的感觉就是,刘老师的学术和他对经典的认识与讲授,跟其他老师完全是不一样的。


还记得那会儿对刘老师更多是害怕,他讲的东西也听不懂。刘老师授课的特点,就是把当下的感受,对生活、对经典、对人生的感受讲授出来,而不只是备好课,不是什么阶段就讲什么阶段的内容,讲的都是当下的感受……一直到书院,他都是这个风格。那时老师讲的很多内容我们都听不懂,只是记下来。不过老师讲的东西,总有些人能接受,会产生反馈。总体反馈就是:刘老师讲的内容与众不同,很好。就这样,刘老师教授经典的方式在学校里就形成一股很盛的风气,也影响很多人。


我们在大一时的状态,可以说什么都不懂,就是跟风。有个很出名的人讲东西,又是本校的,就去听。特别是后来刘老师请的许多中医界的大咖、大人物,像李可、李里,包括现在的卢火神,那会儿都去了。而就是在慢慢地去听、去感受的过程中,这些中医界响当当人物的那些事迹让自己很感动,让你产生想学习他们、模仿他们的愿望。



就这样,慢慢地有了些感受。大学对我来说是启蒙的阶段,在这里播下一颗中医的种子。毕业后,因为有了学习经典的经历,也加上初生牛犊不怕虎,觉得自己有些本事,就想出来试试。那会儿从大三到大五,我已经开始给患者看病,甚至有些顽固的疾病在我手上都能看好,信心很足,所以毕业后就想找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不管去哪里都可以。我实习是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的附院,那里中医的氛围并不理想,当然全国都存在这个问题。科室里西医为主,如果你想走中医这条路,在中医之路上有所成就,于这样的环境下是很艰难的。后来我到了广东阳春的一家西医院——人民医院,里面开设有中医科,院长特别要求不能开西药,并且要求我只干中医……就这样我过去了,开始轮科,考下证后独立出门诊。我们学校当时去了八位同学,两个搞行政,六个临床,其中三位中医推拿,三位中医内科。


对我来说,独立出门诊就没有害怕的概念,因为磨炼了好几年,看病已成习惯。不过大学期间刚开始看病时会有些害怕,病人来了,问人家,摸脉,也很紧张。到正式工作时,那种害怕紧张就没有了。刚开始轮科的时候就要管病床,我给负责的病人开中药,吃了有效果,出院后回来复诊,或者介绍亲朋过来。就这样一年后,我拿到证独立出门诊,每天会有二十个左右的病人。实际上,在西医院,中西医是完全没有冲突,患者选择看中医还是西医,都是自己的选择,大家都是以疗效取得患者信任。比如来个咳嗽的孩子,又打点滴又吃药,一两周都没缓解,到你这里三天,明显好转。他会看到吃中药效果挺快,不亚于输液,那他在未来看病的首选就可能是中医。


我在阳春工作了八年,2017年通过刘老师的安排,我从广东来到北京,在同有三和北京福泰医馆坐诊。同期,自己成为了三和书院二届学员。2017年底,二届同有班开班,那时我一边工作,一边参加书院学习。为什么我在临床工作了这些年后,还要上三和书院?因为作为一名医生,首先要解决临床问题,不管你干什么科室,都是为了提升临床疗效。但像我们这样刚从大学出来的,临床疗效究竟如何?很多都是不好的。特别是科班出身,同学之间也有很大差别。像在南宁的赵江滨医生,疗效很好,但有些同学则会面对没有病人的问题,有的迫于收入便开始走西医的路子。从职业角度来讲,没有什么好与坏,都是一样的。他们没有坚持走中医这条路,很多是因为临床疗效凸显不出来,而没有继续下去的信心、力量。从现实来说,医生坐冷板凳是很辛苦的。



我之所以在那会儿能有些临床疗效,跟刘老师播撒的种子有很大关系:带你读经典,教你怎么做人,怎么认识疾病,方方面面。这些东西不是说学校不教,而是跟老师有很大关系。院校教育和三和书院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毕业后又来学?我认为在院校无论是本科、研究生、还是博士,能够学到“形”并搭建起基础的框架,但还缺乏一个灵魂。中医如果缺乏这个灵魂,会让我们的临床疗效显现不出来,不灵验。为什么有些人毕业后没有解决临床问题,没有取得患者信任,迫使大家要转另一条道,有的甚至不干了,去卖房、卖保险。我认为三和书院教的东西就是给中医附上灵魂,形神合一。通过书院学习,把魂还到了中医和医的身上,这样会使临床疗效很灵验,很凸显。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为什么刘老师在体制内干了一辈子,还要出来搞个书院的原因。其实院校与书院就是互补的关系,并不矛盾。你在大学中认识到的这些理论体系,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这些都是有形的,是形而下的,但还缺个形而上的——也就是书院里教授的内容。三和书院讲授的内容会触及更根本的问题,就像我们不能只认识枝叶,也要刨根,只有理到根上,对中医的认识才是全面的。


从这个角度讲,每个有志于临床的青年医生,如果能够通过书院的吸纳与学习,一两年后临床就会大为改观。我们二阶段(三和班)的很多法脉在临床上疗效都很好,很多书院毕业的学子,尤其是经过两阶段踏实走过来的,通过学习在临床上均会取得不错的疗效。比如卢铭路医生,三和书院一届学员,去年6月份才毕业,他的号现在根本挂不上。像这样一位青年医生,没怎么做宣传,没什么人认识,为什么能有今天的成绩?就是因为当他的疗效凸显后,大家都能感觉到,医生有了信心、力量,患者也会随着产生很大的变化和感受。


从跟随三和书院一路走到现在,书院的大课只要有时间我都会听,刘老师在书院讲学中最强调要有士子精神,强调要有担当。我的理解是,我们学了中医,也要有志于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深更远,不管你是临床大夫,还是爱好者,或者为了养生,维护家人健康,都一样,均需要坚持,不离不弃。中医不是你今天学,明天就灵验,它还是要一些时间和工夫,需要你守得住它。不是说,今天有疗效就信,明天没疗效就不信,就去怀疑。我们自己的认知不可能一下钻那么深,那么到位,所以刚开始就是要守住它,要不离不弃,它就是我,我就是它。你经过这样的长期坚持以后,就会有收获,这也是老师很强调的一点。回顾过往,我们中医专业的一百多位同学中,能纯纯正正走中医这条路的少之又少。我和江滨已经慢慢会对之前的同学产生一定影响,他们也决定试一试,报考三和书院。总之就是要坚守,持之以恒地坚守。不能说玩玩,过几天就放弃了,这样你一定对中医没有什么太深的感受。


通过在三和书院的学习,我认为就如何建立信心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临床的事实,把患者治好,有了疗效,你就坐住了;另一个在理上,中医是系统医学,把理弄通,并能在理上立住,一样会有信心。我们常讲理事不二,像新冠,历代医书虽没记载,但从中医角度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中医一直强调内在的内环境,内环境如果正常,外在的因素对你的干扰是很小的,甚至是影响不了。而内环境就是五行的相互化生,相互制化,阴阳、寒热是否为平,如果达到平的状态,那么新冠对你就没有影响。而患了新冠的人,我认为就是中医所讲的内环境失衡。明白这个理,在临床上就不会找药来杀新冠病毒。从中医视角看新冠,会从寒湿、五行的角度切入,这个就是理。新冠之前,中医在治发烧、肺炎,还有像建国初期的乙脑等效果都很好,原因便是将环境改变了。所以就要在理上把握,这样当遇到一个新问题的时候便能解决。从事实来讲,两年多针对新冠的治疗,中医的作用非常大,国家也非常支持。


中医有理,也有礼,为什么刘老师讲中医是尚礼的医学?礼之用和为贵,中医所强调的正是一种和的状态。在张仲景的《伤寒论》里有讲:“凡病,若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达到和的状态,疾病就一定能好。我们强调阴阳的和,但很多人不容易理解。阴阳之和是什么?寒热达到一个调平,就是和。而像燥和湿,北方燥,南方湿,不管身处北方,还是南方,每个人身体里面燥湿要达到一个调平,才不会生病。在北方,早上起来鼻腔干,有鼻血,皮肤瘙痒,睡不好,都是燥影响的。而南方,湿大了,困疲,整天困倦,昏沉,大便稀溏,不思饮食,湿气大也是一种病,所以就需要调平。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上调平;五脏六腑同样需要,如金跟木的调平,脾跟胃的调平;放在天地间,还有个人与天地间的调平;而在人自身上,则有性心身和,三者也要调平……只有这么多元素都达到调平与调和,人才会不病。往往人生病的原因,就是这些因素要么偏,要么盛或不及。这些都是中医临床上对疾病分析该有的认识,也是三和书院老师们所强调的,这才是中医该有的思维,也是灵魂所在。三和书院的土壤就是这样,如果作为一个中医人能扎根到这里,吸收到其中的元素,那么走向临床的时候就会充满自信。



在三和书院,虽然老师没有一个病一个病去教,但你通过将老师所讲内容的放到临床上,会感到思路一下被拓展开,疗效也会随之显现,我认为这就是灵魂所在,它不是有形的东西,不是老师教你个方子,扎个针,它不具体,但很珍贵。书院里老师常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为心,相火按照钦安卢氏医学就是坎中一阳,这两个火放在一起,就变成“炎”字。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以前认为这就是一段文化史,对我们学医的又有何影响与指导意义?在上书院大课时,老师的讲述为我们打开一个新世界,火可以驱散黑暗,从人来讲就可以明事理,这就和心有关系。《内经》讲,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如果你是按照“主明”的方法去养生,就可以获得健康,反之则会很危险。这就是君火重要的所在,从这个角度去考虑十二官危,那就是五脏六腑。有了这句话我们去临床怎么验证?像肝病、肾病、肺病,这些病哪些的表现是和君火有关系,是君火不明造成的,类似这些内容可能在以往院校中很少涉及。我认为从院校中学的经典条文,在书院这里真正可以实现落地,让大家有了更为直观地感受。书院对经典的学习,不是对条文进行单纯的解释,而是要活生生地讲出来,让学子产生感受与共鸣。


在我看来,三和书院是个很纯粹的地方,在这里你会收获到身心的成长。每个人进来后,都会对自己的身心有不同的认识,并收获于身心的提升。我是四届的学习顾问,每当给学员们批改作业时候便很有感触,从字里行间能够读出每个人通过书院学习后自身所发生的改变,有内心的成长,有对老问题的新认识,也有从过往中走出的勇气。总之,三和书院的学习可以说适合任何人,无论是提升临床医术,提升生命质量,改善健康状况,还是促进家庭和睦,在这里都会找到答案。


三和书院一直是开放的,如果报考的学子今年没有准备充分,可以明年再来。同有三和在老师这样的发心下面,所做的就是医道传承,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健康。这不是短期的事情,需要倾注我们的一生为之努力奋斗。



左乔建医师简介



中医主治医师。2009年毕业于广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三和书院二届学子,四届学习顾问。临床上致力于仲景钦安卢氏医学和黄帝内针的学习与应用。现为同有三和北京学术平台负责人,同有三和中医北京福泰医馆馆长。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相关阅读


三和·十年 | 左乔建:对“以离立极”的思考


左乔建 | 从太阳论治小儿咳喘


信深行远 | 第二届青年中医成长论坛在广西南宁成功举办


青年中医成长之路 | 左乔建:基层工作八年,十万人次,有六个病案记忆犹新(上)


青年中医成长之路 | 左乔建:基层工作八年,十万人次,有六个病案记忆犹新(下)



作者:左乔建

审稿:黄靖 赵江滨

编发:小学僧

图片:网络


点“在看”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