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 三和开放日刘力红老师分享交流回顾(下篇)

刘力红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12-12





编者按:8月21日,一句“欢迎大家回娘家”的问候,一个“老师来了”的“主题”,一场三和书院学子和老师们坐下来面对面地畅谈交流……三和开放日第二期,就这样在亲切、欢笑、分享和交流的气氛中进行了三个小时。回想当初筹备“三和开放日”的初衷,除了想让大家全面、立体地了解三和,期待能有更多的师友参与到三和的事业之外,为广大书院学子创造一个“回娘家”的机会和场景,也是举办开放日的重要意义之一。


活动当天,刘力红老师以“十年为期”分阶段进行了个人中医成长之路的分享,并解答了多位学子的问题。能够再次重温书院大课形式的分享,让现场的同学们倍感亲切。师生间自由开放的交流,即使只聊聊“炒菜做饭”的生活日常,那烟火气里也充满了“道术的味道”……为了让因为名额所限未能来现场的同学看到老师分享的内容,并希望将来有更多朋友能与三和一道进行关于“生命成长”的探索,我们特别将本次开放日刘力红老师分享交流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字,以“成长分享”、“师生问答”两部分,分上下篇呈现给大家。本文为下篇。



同学一:刘老师好,各位老师好,我来自四届北京二班,在班里我的年龄是排行第二大,今天我有两个问题想请教下刘老师。第一,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比刘老师小几岁,没有医学的专业背景,如果从现在这个年龄段起步,很难有刚才刘老师讲的几个十年,那么如何才能快步赶上?

 

第二个问题,现在很多同事都知道我在三和学中医,他们问我怎样才能减肥,如何才能理解从“土”入手解决相应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建议,在三和书院,我们一直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等相关内容,也看了很多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像刘老师的《思考中医》和这几年大课讲的内容。我的建议是:三和书院能否加强刘老师学术思想的研究、整理。虽然这方面的内容可以从刘老师讲的内容里去提炼或个人领悟,但对广大学子来讲,只是通过去领悟来掌握,这个过程是很难的,希望能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传播。


刘力红:首先我回答第一个问题,既然我们界定这一生就是用来学习的,所以任何时候,只要开学都不晚。但是对于学习,我们不一定说非得学成什么样,只要你认认真真开始了,真诚、用心,这个学习的结果一定不会辜负你,甚至会超出你的所期。如果你把所有的预设都去掉,比如三年如何,四年要达到什么,把这些都去掉,坚持下去,单纯、认真地去学习就行了。更何况年龄上你比我还小,所以从这点来说不要操心,只要开始了就会有结果。只要认真地开始,一定会有超出你预想的结果。在我们三和的学习,实际上是开放的。慢慢地去感受,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东西。


第二个问题,关于减肥,当初我是想了几天想一个方子出来,但今天我一定不会再去想一个方子了,我会从生活、做饭中入手。之前浩然给我两三个问题,都涉及前段时间去天水的感受。所以您比我岁数还小,便说现在学习有些晚了,而我六十多岁才开始学做饭……年龄在我们看来它也有两面性:从常规的角度讲,既有悲凉的一面——老大徒伤悲,但年龄又是资本。这两年赵老师都在讲要送我去烹调学校学习,因为自己这辈子没做过饭,好不容易女儿出生了,我煮个汤,还把糖什么的放成了味精,导致没法喝。所以她心里也一直在嘀咕,为我以后担心。但她没料想到,我要么不学,要学就学得像模像样。现在虽然是初学,但很老实地说,我炒一个菜是可以吃的,而且吃了对身体还有好处。


实际上我在天水一个真实感受就是“民以食为天”,但我们没有真正把这个“天”当作天,今天没有几个人是认真对待这个事情,你不认真对待它,它反过来也不会认真对待你。在外面吃饭虽说“好吃”,越高档的餐厅也越能做到色香味俱全,但吃的结果并不一定好,也就是说认真做与不认真做是两回事。我们认真做每一道菜,尽管只是一个菜,或者认真做每餐饭,那么它得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实际上做饭给我的感受,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对付,你对付它,它就对付你,其结果一定就是两败俱伤。所以我们为什么讲“学习是一切时、一切事”,就是当我们于一切时、一切事上都是在学习的时候,就好办了。如果有这样的学习态度,你想一想会怎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你要去对付的,每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做。当然,我们最值得认真去对待的就是民以食为天,因为我们的生命需要靠食物去延续,所以做这个事情一定要认真。这也是我在天水学到的最重要的一点。


上次我来北京,今天在乔建家,明天在浩然家,后天去徐老师家……都是认认真真去做饭。今天浩然来我住的公寓,我做了一个白菜炒豆腐,放了一些西红柿,有机会炒给大家吃。在天水我跟一位老师学习做饭,第一天炒的菜吃起来觉得还可以,能量也很充足,后来拍照给另一位老师发过去。这位老师只看照片,就能说出里面的子午卯酉,首先是从世俗层面的赞叹,他说我炒的这个菜就是专业的厨师能做到如此程度也是很困难的,都不容易。也就是说,不管你是一级厨师,还是大厨,你做的可能比我好看,刀工可能比我强,但不一定有我做的好吃……所以,如果你能认真做饭是容易从里面树立自信的。你认真做的和一般的就是有差别,身体就会告诉你。


过去我们去餐厅吃饭,今天点这个,明天就想换一个。但自己做饭有些不同,今天想做白菜豆腐,放一点西红柿,明天依然想做。第二天我又做了这道菜,同样给那位老师发过去,想获得一点表扬,这次老师没有评价了,只发来八个字: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看到这八个字,我很感动,或者讲很感慨,炒一道菜都要全神贯注,全力以赴,做什么不是如此?如果你把我们终身的一切时、一切事都视为是学习的机会,都能够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时候,大家想想,这个学习的结果一定是超出你的所期,一定是意想不到。所以不用想其他的,只想能不能认认真真地做这个事情,过好日子,不凑合、不对付地做一切。尤其是做饭做菜,因为我们的身体靠它延续,没有它你便无法学习。一旦你能够在这里很认真地去做的时候,无论是想减肥还是增肥,都不是问题。


同学二:刘老师好,各位老师好,我是四届北京二班的学生。刚才刘老师聊到吃饭的事情,我想起有次和乔建大夫聊天,讲到刘老师做的多宝饭,他觉得这饭对自己的身体帮助很大,所以也想借这个机会请教下多宝饭是怎么做的(本人从2000年就开始做饭)?


刘力红:做多宝饭实际很简单,讲究“蒸”饭,不主张用电饭锅,真正要隔水来蒸饭。饭里会放花生、核桃、葡萄干、红枣等等;另外还要有菜,需要能经受住炒制,所以就不用叶类,多是根茎类,胡萝卜、土豆、青笋这些;也可以用些菌类,炒完之后与饭混合……这个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刚刚讲的。因为你从2000年开始做饭,已经有二十年的经验,应该说是“老厨师”,做饭的经验比我强得多。如此虽然好,但同时你也已经形成一种习惯,这个习惯要扳过来是不容易的。你熟练,至少在油盐咸淡的掌握上就不用担心,而我现在还要经常担心是咸了还是淡了,所以我觉得自己不可靠,有时还得让身边人帮着尝尝。但因为形成习惯,你以为自己已经用心了,可能你就不容易品出什么是用心,什么是不用心;什么叫全神贯注,全力以赴。这个就很难形成对比,所以需要你先去品品什么叫用心。


我这次会真正找老师去印证,什么叫“火入锅”,什么叫“火入菜”。我是用“君相二火”理解这种关系。浩然老师也经常讲“将心注入”,如何“将心注入到锅里”?你怎么样对这一锅菜有感受?如果能把这个感觉找到,你可能做什么菜都会随心所欲。你的问题是怎么从既往的二十年炒菜烹调的习惯里面走出来,并去看看自己的心是不是进去了。然后再去对比,这道菜跟过去的菜有什么差别,让你的家人谈谈其中的不同。做饭做菜的诀窍在哪里?实际上就在用心这层面上,就在你的感觉。


这顿饭吃了为什么就不一样?我想如果从“君相二火”来讲,并能“将心注入”的话,吃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营养、养生的问题,它就有很多层面的疗愈。所以有时候只是吃了简单的一道菜,它就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甚至吃了很愉悦的感觉。我想这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这些中医学人的本分。同时,这点也是我们三和努力的方向。所以多宝饭具体如何做并不重要,因为你有很好的基础,有二十年的经验,你需要进行“转变”。不过你这个“转变”相对于我来说有些困难,因为我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做,相当于还未起步,所以调头很容易;而你已经跑到两百码,在这个速度下如果要改道、转弯,很容易就“翻车”。


同学三:刘老师好,我也是四届北京二班的同学,我有个小问题想请教您,老师经常强调“反复其道”,而我个人做事情经常会陷入一种“三分钟热度”的状态,很难坚持,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反复其道”?


刘力红: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些难度,在我的经历里面,“重复”好像就是自己的一种生命习惯,这也许很好,但于有些人看来却不一定。我们还是回到吃饭,我可能在360天里都吃同样一种东西,但有些人就会受不了。你可以尝试下从某一样东西或一个点开始,比如吃饭,或早晚的某一个习惯,从容易做到的事情开始。像我的早餐天天吃一样的东西,试一年下去,看你能不能受得了;另外像书院每天的功课,都可以拿来做一个训练……如果是在原地踏步的反复,照我今天来看,还是没有用心。当没有用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是原地踏步,我们的“反复”也只是在形式上进行操作。


反复确实容易让人产生厌倦,但如果真是“将心注入”,那一定是不一样的。“将心注入”的时候,每天的这样一个反复,就不再是原地踏步,每进入一个阶段,你就会有新的感受。因为你将“心”注入了,感受的主体就成为了它(心),而它会带着你慢慢地上升。如果你只是流于形式上的一个“反复”,你觉得要耗时、耗力,又没有什么太多收益,那这个“股”就会被抛掉;但这个“股”如果一直带有很好的收益的时候,那你一定是终身都会“持有”它,所以可能还是跟“心”有关系。当我们真正去练习“将心注入”,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情,你就会得到不一样的回报。同时这个坚持能够影响到的就不止是一件事情,它会有内驱,而不是一种约束。



同学四:刘老师好,我是四届同有班北京一班的同学。上次听您讲,在经历同有班的学习后,很多人都觉得对过好日子有所感,对三和的传承和精神有所感。另外我还看了一些老师推荐的书目,但有些完全看不懂,是不是如果有机会进入到三和班的学习,会是一件很有压力的事情?


刘力红:首先我告诉你不要有任何的压力或是紧张,从去年书院会议上的决定来讲,三和书院的三和班会采用一个终身学习的模式,也就是说这个门永远都是开放的,所以不存在什么紧张、压力。只是说在三和班这个终身学习的阶段怎样去开展,怎么跟同有班阶段有机地衔接,现在我们也在探索的路上,但开放是确定的,所以不用担心。


从选拔层面上讲,为什么有人能被选上,这个选拔条件实际上取决于大家平常点滴的积累和认真的程度。所以大家只要足够认真去对待,我想总会有机会,这次不行,下次还可以再来。


同学五:我想向刘老师提一个问题,本人做管理咨询的工作,有个职业病——过度焦虑,经常会遇到客户的各种问题……我们属于在高压下工作的一群白领,所以都有焦虑症,很多人还有颈椎、腰椎或肠胃等问题。原因可能是与性格或者职业习惯有关,那么如何去避免?或者说不单单是从吃药的层面,通过其他层面如何来缓解这个问题?


刘力红:我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医生实际上也有焦虑期,而且跟你的焦虑是一样的。就像当初我们开附子,开完也会焦虑,手机也不敢关。本身附子就有毒性,所以涉及附子的处方都是签双名,在处方下面签,附子的旁边也得签,药房才给你发。也就是说出了任何问题你要负全责,所以你能睡着觉吗?也是焦虑,一样的。后来,可以说习惯了,或者麻痹了,但更重要就是你做到了尽心尽力,之后就没有什么可焦虑的。之前跟大家分享,不是说我们没有出过问题,没有失过手,但确实没有人来找我们,为什么?因为真正做到了尽心尽力为病患。这个世界有其自然的法则,这个世界没有偶然,你只要保持这种状态,病人懂得,病人的家庭也是懂得的,正是内在的这条“线”让你不焦虑。我就是这个水平,但已经尽了全力。


还有外在的一条线,现在为什么处方开出去不会焦虑?通过不断地学习,我们的认识、眼光和把握不断变得更好,自然知道结果不会有问题,或者有了问题你也会知道如何去应对,同样这也会让你不焦虑。但我觉得这是相对的,只要我们心的问题没有解决,这个焦虑一定是个常态,所以我们最终还是要通过学习,真正认识这个生命、这个心。为什么会焦虑,为什么会担忧,这个是关键。根上的问题没解决,你换任何一个职业都会焦虑。医生这个职业跟你虽然隔了很远,但医生的焦虑和你是一样的。如此你就知道所有行业都是有焦虑的,哪怕在家里做富太太也会有焦虑,甚至更严重,为什么?生命是一样的,心的问题没解决,焦虑便是永远存在的话题。所以想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根上入手,解决身心怎么不去执着,自在便自然自在,自然就不会焦虑。


(全文完)



刘力红教授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会董事。


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一年,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相关阅读


·《十年为期,功不唐捐 | 三和开放日刘力红老师分享交流回顾(上篇)》

·《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深度对话刘力红教授(青年中医成长篇)》

·《刘力红|应对疫情,中医的精妙处在反求诸己》

·《刘力红 | 中医西医究竟有什么区别,兼谈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思路》

·《刘力红 | 对一线中医同仁的两点建议》

·《刘力红 | 深入一线后的一点思考》


作者:刘力红 

审核:黄靖  赵江滨

图片:同有三和

编发:小学僧


点“在看”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