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危机中求存思变 | “新冠”疫情对零售商超行业的影响与思考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 Author 罗兰贝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罗兰贝格管理咨询”(ID:roland_berger),iziRetail热点经授权发布。
自年初以来,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迅速发展。受各地政府的防控措施和消费者对疫情恐慌情绪叠加的影响,零售行业整体客流明显下降。“新冠”疫情对零售行业一季度的负面影响已成定局。
如何判断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整体以及各零售渠道当期的影响程度?不同细分行业在疫情后会有怎样的表现?疫情中暴露了哪些问题?疫情结束后,零售企业能够通过本次疫情得到什么启示?带着这些问题,罗兰贝格零售咨询团队通过历史数据研究、疫情期间的信息整理和企业家访谈以及罗兰贝格零售行业专家内部研讨,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解答。
在撰写此文时,疫情仍在发展期间,无法准确判断疫情的持续周期。以下所有分析均基于对疫情的“中观判断”,即本次疫情将在强力的防控措施和公开防治手段开始后两到三个月内逐渐结束。我们也会根据疫情发展,与零售企业保持沟通持续跟踪。
历史数据表明,自然灾害、疫情等公共事件对宏观经济都会产生短期负面影响,经济和消费常呈现出“V型”走势。通过对本次疫情影响范围、影响周期和影响的业务规模来看,本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的短期影响会超出“非典”时期的影响。
资料来源:卫健委;国家统计局;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 为避免疫情蔓延,各地自1月24日开始实施交通限制和延迟复工措施;
- 自1月底开始,各地开始实行城市内部的封闭式管理措施;
上述两项措施限制了实体门店的客流,也限制了零售企业(包括电商企业)的员工在春节后返工,从而造成企业客流下降和交付瓶颈。即使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考虑到民众在疫情后对聚集性场所的恐慌心理存在一定的持续性,本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特别是实体零售企业的影响周期可能会长于“非典”疫情。
资料来源:WHO;卫健委;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同花顺;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局;电子商务交易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综上所述,本次疫情影响范围更大,周期可能更长,尽管存在电商的补偿性作用,但此次疫情对零售行业的整体影响程度会更深。
资料来源: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整体来看,综合电商、即时配送/到家服务以及新兴业态的“新零售超市”满足了本次疫情中对“非接触性”服务的需求。在疫情期间,新增用户量有望增加,受“棘轮效应”的影响,疫情结束后,新增客户留存将使得上述渠道受益。其中,即时配送/到家服务和“新零售超市”将获得较大的长期收益。
前置仓业务在疫情期间同样获得爆发式的流量增长,虽受到配送能力不足的制约,但不影响短期的业务成长。一方面,这一渠道会从棘轮效应中受益,获得增量客户。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的业务表现无疑将提升投资人信心,有利于部分领先企业在疫情结束后获得持续投资,打造核心能力并寻找盈利机会。但长期来看,纯前置仓的业务模式仍需时间验证其盈利能力。
线下的必选品类零售商如大型超市、超市、社区生鲜和便利店在此次疫情中起到了保障供应、平抑物价和稳定恐慌情绪的重大作用。尤其是湖北省内的连锁零售企业武商、中百、中商,在疫情期间冒着巨大风险和经营压力坚持“不涨价、不缺货、不打烊”,Today便利店在疫情期间扩充商品,为顾客提供新鲜蔬菜。短期来看,与其他传统线下零售渠道相比,大型超市和超市渠道在疫情中受到冲击相对较小,在与部分企业的沟通中,我们也了解到部分大型超市和超市渠道在疫情期间出现了可比增长,但在疫情结束后,大多数的大型超市和超市仍然将面临线上、社区生鲜和便利店的分流,如不做出业务模式的调整,预期长期成长性难以获得支撑。
农贸市场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较大,这主要是由于疫情期间大量消费转向超市渠道、“非接触性”的电商渠道和即时配送/到家业务。短期来看,城市农贸市场将受到重大影响。城市农贸市场的市场份额在过去数年不断被超市和生鲜电商替代。中长期来看,这一替代性作用仍将稳定保持在每年1%至2%,不会发生重大变化。
以可选品类消费为主的购物中心和百货渠道无疑在本次疫情中受到最大的冲击,由于上述两个渠道的品类特点,在疫情期间客流均呈断崖式下跌。在疫情结束后,客流恢复周期将影响上述两个业态的盈利能力。
购物中心近年对业态有所调整,餐饮和娱乐体验等“非零售”业态的占比不断提高,与实物消费不同,餐饮和娱乐体验等服务类业态在疫情期间的停业和销售损失属于“沉没损失”,难以在疫后获得补偿性增长,这也给疫情结束后的商户的恢复和渠道业务回升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在疫情期间,万达、印力、华润、新城、世纪金源等购物中心运营商主动对商户免租和减租,对疫情后的业务恢复将起到积极作用。
如前所述,虽然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零售行业的短期影响较“非典”疫情更大,但整体不会对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周期产生重大影响。针对当期影响、暴露的问题以及未来恢复性,罗兰贝格对四个典型细分渠道做出如下判断:
01
新零售超市:持续受益
资料来源:尼尔森;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02
前置仓:短期利好
03
大型超市和超市:保持稳健
04
购物中心和百货:短期沉默,中期反弹
综上所述,危机是一场考验,这场考验给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零售渠道和其中的头部企业带来了短期“利好”,也有望使部分企业长期受益。
危机也会让部分仍在验证业务模式的新兴企业看到机会,增强资本方的信心,让部分新兴企业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探索业务模式,打造核心能力。
本次的疫情危机将给部分企业,特别是以购物中心和百货为主的实体零售企业带来短期利润和现金流的危机,也不排除部分的中小型零售企业可能在危机后面临生存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行业集中。
近日罗兰贝格零售咨询团队就本次疫情的影响与部分零售企业高管进行了沟通与讨论,也通过远程会议进行了大量的内部研讨,罗兰贝格建议零售企业,尤其是实体零售企业的战略决策者从当前开始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01
增强企业韧性
能够预测出来的意外就不是意外,对于企业而言,类似“新冠”疫情的“黑天鹅”事件何时发生无法预测。企业能做的就是增加企业的抗击以外的能力。我们发现业务模式领先和核心能力扎实的零售企业,在疫情中抗风险的能力更强,体现出更强的韧性。
罗兰贝格认为,优化业务模式和增强核心能力是企业增强韧性的根本:
最近3年来,各种新兴零售渠道大量涌现,这些带着“新零售”标签的新业态,其共性特征都是基于消费者数字化、交付方式改变和场景聚焦,这些新兴的业务模式适应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代表了消费者对零售体验的需求,不仅在“新冠”疫情期间表现了更强的“韧性”,也有望在大浪淘沙后产生零售行业的全新领军企业。
这些“新零售新秀”多数来自于互联网企业和初创企业,除了永辉超市在近年积极发展若干新业态外,鲜有新的业务模式脱胎于传统零售企业。
消费者和消费行为已经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短期的疫情很难改变长期进程,但应足以引起零售企业从业者的“思变”之心。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可贵的“坚持”可能就会变成“僵化”。
从现在开始,基于行业特性和消费者行为变迁,思考业务模式的变化,将是零售行业战略决策层需要思考的一个话题。
资料来源: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本次疫情使消费者和投资人看到了“线上买菜”场景的优势,但我们不应忘记就在疫情开始之前的12月,某“互联网买菜”企业在融资数亿开店近千家之后仍被爆出资金链问题而闭店。业务模式并不是企业成功的根本,罗兰贝格零售咨询团队认为零售企业仍需关注其核心能力的打造,这些核心能力可能来自于:
第一,供应链成本优势
第二,与客户的紧密连接
第三,领先的产品力
缺乏核心能力的业务模式领先,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法在动荡的竞争环境中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02
提高企业柔性
零售企业正在面对一个VUCA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环境,不稳定(volatile)、不确定(uncertain)、复杂(complex)、模糊(ambiguous) 正在变成常态,企业的柔性将变得更加重要。罗兰贝格认为,零售企业应对“VUCA”的方法是让自己变得更加柔性,而柔性企业对于零售企业而言意味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Euromonitor; 亿欧智库;案头研究;罗兰贝格分析
03
增强顾客粘性
随着行业整体增速放缓,零售企业将发现自己正在从“增量市场”向“存量市场”迈进,随着增量的减少,如何有效“经营”存量的顾客,增强企业与顾客的粘性将变得更加重要。
罗兰贝格认为,在存量市场中,提升客户粘性需要经过三个步骤:
资料来源:罗兰贝格分析
总体而言,短期来看,企业需要关注“求存“,但长期来看,企业“思变”就是“求存”的根本,如何提升韧性、柔性和顾客粘性将是企业基业长青的重要路径。
纪纲
罗兰贝格合伙人Gang.Ji@rolandberger.com
本文由罗兰贝格文娱首席研究员韩冰执笔,
同时,罗兰贝格顾问储澄亦对本文有贡献。
往期文章:
长按二维码关注“iziRetail逸芮” : )
▼
欢迎扫描二维码添加iziRetail为微信好友
(请注明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