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檀传宝: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记我的导师鲁洁教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德育We学园 Author 檀传宝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和其他鲁门弟子的感受一样,我一直认为,能够成为鲁洁教授的学生是我终生的荣幸。博士阶段师从导师三年,我不仅取得了许多学术上的进步,更难得的是获得了体验真正的“严慈相济”的教育艺术的绝好机缘。
几乎所有的鲁门弟子都“怕”老师。但这种“怕”首先不是因为老师的严厉,而是因为老师对我们的慈爱。
老师的这种慈爱并不是抽象的话语,而是真诚、具体的行动。比如中秋节到了,常常不是我们去看望老师,而是老师拎着一盒月饼拾级而上,来我们的南山宿舍楼,嘱咐我们别想家——那个时刻,可以说是整个研究生楼的“邻居”们都“眼馋”我们的光景。又比如常常因为我们“帮”老师做了某个事情之类的“原因”,老师一定会请我们到附近的小酒家去小聚一餐。除改善伙食之外,最大的好处在于那种场合是我们可以完全放松的地方——我们尽情上演不同的“节目”,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常常是前仰后合,不亦乐乎。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老师从加拿大访问归来,就曾经在我的掌心放过几枚带枫叶图案的硬币,说是给我小儿的礼物。一位师兄和妻子一段时间闹了别扭,老师从香港讲学回来时曾经带给他一个精美的女用钱包,嘱咐带给他的爱人。老师母亲一样的爱总是那样具体、细密,关切、指点、鼓励,一切都在不言之中!
老师的慈爱就像她春日阳光一样的微笑,让我们日日如沐春风。但正因为如此,每当发现老师的微笑偶或淡却或者蓦然消失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念头就是赶紧检查自己错在哪里——从为人到治学。
老师对待我们又是严格的。那是一种“一丝不苟”的严格。有两件事情令我终生难忘。一是我个人的故事,另外一个则涉及我的一位师兄。
那是我刚到南京师范大学读博士第一个月的一个周末。我于周五下午外出到南京对岸的和县访友,周一早上按时回校。因为是周末,当然也就没有请假。但是一回宿舍,桌上就放着周六老师用信封装好的一张“便条”。便条上面写着:“檀传宝:今天找你。了解你已于昨天外出未归。也许因为你是新生,不了解学校的有关规定。希望今后再遇类似情况必须向班主任办理请假手续。这一方面是为了保证学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校对于你们的安全等等负有责任。鲁洁,10月15日”打开信封后的我,当时一下子震撼了。三年之中,我再没有干过类似“擦边球”的事情。转眼10年过去了,我也一直保留着老师的那张“便条”,作为永远的鞭策与纪念。
我的一位比我年长十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师兄,当时已经是一所高校的常务副校长。在校学习那一年放寒假的前一天,我们一起到老师家请假回家,当时说是“明天回去”。但是师兄买的船票实际上却是当天晚上的。傍晚的时候,老师电话找师兄有事,听(接电话的外系同学)说买的是当晚的船票,只是对师兄轻轻说了一句“你不是说明天走的吗?”就挂断了电话。于是我的这位已过不惑之年的师兄马上毫不含糊地骑车去码头,退了当晚船票、再买了另外一张第二天的!
▲鲁洁教授在孩子们中间
因为老师的慈爱,我们“怕”老师。因为老师的严格,我们更爱老师。虽然老师的教育艺术远不止“严慈相济”一个内涵。但是仅仅这一条,也是我们这些今天也开始为人导师的人可以终生受益的一大教育“秘笈”!
(原文曾发表于《中国教师》2003年第4期,后又收录于《静水深流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一书。)
【作者:檀传宝】
【来源: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德育We学园】
【微信编辑:崔倩倩】
鲁洁:教师用书——引领教师完成由教材到教学的转化
(点击图片查看)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点击图片查看)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样本 | 打造特色德育,为职教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宁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采访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