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丨段伟:《经典咏流传》,高开低走为哪般?

段伟 中国德育 2021-05-2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从沁人心脾的小诗“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到以陕西方言伴随古琴之音吟唱的《别君叹》;从4岁神童摇头晃脑“咏鹅”萌化众人,到82岁谷建芬赢得众人三次起立鞠躬……作为央视的又一清流之作,首播当天就力压其他各大一线卫视。按理说这样一档节目应该能迅速火爆并且流传开的,可是就像它的姊妹篇《国家宝藏》一样,最终没能避免高开低走的趋势,身边的人先看后不看者甚众。

其实刚看的时候,是真的很震撼!然而五集看下来,竟莫名觉得有点尴尬!

从《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从念到唱,既是创新的一步,也是复古的一步,因为很多古诗词本就是配曲演唱的,只是搭配他们的古曲渐渐遗失。

我国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用现代的旋律赋予古诗词新的活力本是件值得探索和弘扬的事情,然而不知道是不是节目组的准备不够充分又或者是为了达到综艺效果,有不少歌曲明显是为了节目而作,因此显得文化底蕴不足,歌曲讲解衔接较为生硬,不少细节都需要打磨,五集下来,能称得上“咏流传”的作品实在太少。

相较于《中国诗词大会》,总觉得这个节目的制作更偏向于娱乐,虽然古典文学并非等同于严肃,但是现场观众类似《我是歌手》的表情,嘉宾夸张而又尴尬的点评,对诗词的解析过于单薄都使这个节目失色不少。

如果将节目定义在“经典”,应该多些像康震教授、王黎光院长这样的专家,就比如《中国诗词大会》的嘉宾无论是在专业性还是文化内涵方面都更胜一筹。

其实,不论是诗词还是歌曲,打动人心的从来都不是辞藻的堆砌和精致细腻的演唱技巧,而是其背后蕴藏的真情实感。央视所请的大部分经典传唱人为当红的流行歌手,相当一部分流行歌手的演唱,只让人看到了技巧,但没有让人感受到情感。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的演唱暴露了他们对所演唱的诗词意蕴缺乏深度的理解。

就拿《将进酒》来说, 与专业歌手相比,反倒是物理学教授陈涌海让我更为震撼,这位“摇滚博导”酒后弹着吉他高唱《将进酒》的样子分明就是另一个诗仙李白,略带粗犷的嗓音,将李白那种敢让杨贵妃研墨、高力士脱靴的狂傲不羁表现得淋漓尽致。或许,李白听了摇滚版《将进酒》之后会抚掌兴叹:“噫吁嚱,此君竟这能唱!”

经典不是不可以改编,但是改编也必须要以理解经典为基础。某种意义上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经典本身就是那个最好的版本,不需要画蛇添足。而如果强行要将本就足够优美的曲子或者诗词以“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方式与现代的文化相融合,那反倒有些本末倒置了。就像巫漪丽老师的《梁祝》,仅仅一曲便足以让人倾心,而后人填的词总有种狗尾续貂之感。

词与曲的貌合神离是观众不能给出满分的原因之一,其实这类节目除了创新,最大的卖点之一莫过于情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i00259m9qz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胡德夫 《来甦·秋思》

与之相对,那些老一辈的艺术家或者像梁俊这样的歌者,因为对诗词本身具有更为深入透彻的领会,在歌唱的时候,就能把情感融入其中,形成“诗”与“歌”相得益彰,交相辉映的效果。胡德夫古拙的《来甦·秋思》唱出的夕阳西下搔到了无数只身在大城市闯荡的“断肠人”心头的凄凉;陈力的《枉凝眉》和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虽然都是老歌曲,但是他们一张口就仿佛能把观众带回那个桃花底下读西厢的红楼梦中,又或者是群雄并起吞吐天下的三国纷争,这些都是哪怕已经遗忘,但是只要歌声一响便会回忆起的经典。

有人说,古典文学过于高雅,难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但今人以歌曲抒情,古人以诗歌言志,其本意是相同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025y4ncg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王力宏 《三字经》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并非一件棘手的事情,王力宏的《三字经》就可以算得上很成功的例子。Rap的加入使得这首歌朗朗上口,而王力宏也在节目中爆料,录《三字经》时,两岁的女儿就在身边,录完整首歌,女儿已经会自己哼唱了,可见这首歌真的很适合当作儿歌,教给孩子们唱。

同样脍炙人口的还有赵照民谣版的《声律启蒙》,木鱼与尺八的出现着实惊艳了我。有网友评价说配合演奏的乐器里古琴代表老者、琵琶代表女子、笛和箫代表中年男子,木鱼代表小孩。

这种方式的《声律启蒙》带来的并不是一时感官的愉悦,不是一时拓展的知识,而是礼与乐的一次完美融合。而最后的“九夏对三冬”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小时候乘凉躺在摇椅上,手摸着小黄狗休息时的场景。

从字词到音律,再从音律到画面,这就是中华语言之美。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并不是因为其变得通俗,而是它已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比如,青年歌手霍尊与阿卡贝拉厦门六中合唱团的同学们倾情演绎《山居秋暝》。这种清声合唱配以身体打击,轻快而又空灵,将“空山新雨后”的氛围完美地勾勒出来。清新怡人的山林小诗和霍尊沁人心脾的歌声,带我们走进“月下园林”,寻回内心的那片宁静。

就好比以前如果让我想一句描述爱情的诗歌,我可能第一个想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也是《诗经》经久不衰的原因。

不要让经典成为一个艺术品,或是舞台上的消费品,而应该让经典成为日用品。不客气地说,很多人对经典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正阅读经典,只是满足于通过娱乐节目的改编或者入门级的文化节目了解所谓的经典,满足于走马观花其实是一种自我糟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经典也如是。要真正诵读经典,让经典进入我们的内心,让经典融入我们的血液,经典才能可能为我所用,要在事上磨,要在生活中感悟和应用经典,才能真正体会到经典的妙处。

诗者天地心,盛世必有歌。虽然说《经典咏流传》在制作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以歌和诗的方式传播经典肯定是效果明显的,只是曲不达意或者情感不足都会拉低诗词的意境之美。

“周秦汉唐泱泱中华情常忆,曲赋诗文历历经典语更新”。期待你我他都成为梁俊,为孩子们播下“日用而不知”的“诗种”,去装点他们的诗意人生。

延伸阅读

段伟:《经典咏流传》,在歌声里探寻诗词传承的打开方式

《经典咏流传》:读最美的诗 唱最美的词

【供稿:段伟,湖北省英山县实验中学教师、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

【微信编辑:崔倩倩】

声 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两会丨守护红领巾刹住恶搞风 宋华英委员建议:立法重塑少先队组织严肃性

大家谈 | 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

关注 | 影响儿童教育百年的心理实验

课例 | “爱情是什么”教学实录

大家谈 | 檀传宝:做配享幸福的教育家——仁慈篇

征稿丨2018年《中国德育》固定栏目征稿启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