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丨什么是儿童真正需要的活动?——吕伏安:让儿童站在活动中央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每年的元旦、入学、毕业等这些特别的日子,学校都会让学生将自己的心愿卡贴在心愿墙上,或者悬挂在心愿树上,以期激励他们加倍努力,达成心愿。而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学生的心愿一直挂在那个地方,无人问津,老师不去了解孩子的心愿,更谈不上帮助孩子实现心愿。学生也只是把这当作一次任务而已,事后就连他自己也不再关注了。这样的活动,大多时候只是走个过场,拍几张照片宣传一下,以示做了这件事,没有产生实际效应,所以没有实际意义,更谈不上教育价值。基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在思考,怎样把活动做实,让心愿墙、心愿树,发挥它的教育功能?
活动前,调查儿童需求又一年的元旦即将来临,我们未雨绸缪。活动前我们召开座谈会,参加的有老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着重讨论了两个话题:“这次活动的教育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为学生做什么?”大家畅所欲言,学生代表提出:“我们不需要集中展示,只要在班级展示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天天看着它,可以提醒自己。”有老师说:“我们要让学生的梦想变为现实、成为可能,我们教师要成为助梦人,这样梦想才能成为学生前进道路上的航标灯,才会起到引领作用,才能缩短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大家觉得这样的观点很有意义,结合学校“和怡育人”的教育主张,我们经过讨论,最后将活动的意义界定为:“目标激励,爱心助梦,让梦想照进现实,让学生成为中心。”围绕这样的价值追求,学校开展了“助梦行动”。
我们化整为零,在每个班级的黑板报上开辟出一块地方让学生粘贴自己的心愿。当学生都粘贴好以后,老师将学生的心愿进行分类。其实学生的心愿也很简单,大致分为这样的几类:第一类是送祝福。很多孩子的心愿很质朴,祝福亲人身体健康,祝福老师越来越美,祝福同学天天进步,等等。第二类是谈理想。将来想当科学家,想当飞行员,想当医生,等等。第三类是表期盼。期盼爸爸能够回来陪伴他,希望下一次考一个好成绩,希望在这次运动会中夺得冠军,期盼到某某地方旅游,期盼同桌能够和他解除误会,希望自己的作文能让老师在全班读一遍,等等。第四类我们称为诉需求。有的孩子希望获得一支钢笔,有的希望拥有一本绘本,有的希望有一个日记本,有的希望拥有一台电脑……也就是学生物质上的需求。
活动中,满足儿童需求针对以上几类心愿,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开展“助梦行动”。
对于第一类祝福类的心愿,我们只要教给孩子们一个方法就可以了—孩子,把你的祝福亲口告诉你的爷爷、奶奶,他们一定很高兴,你去试一试!孩子,你的祝福老师收到了,谢谢你!孩子,你写一封信给远方的朋友吧,他一定会很激动的。这样,孩子的心愿就达成了,对于孩子来说,达成心愿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
对于第二类理想类的心愿,我们采用激励法。我们利用不同形式的鼓励来促进他往理想的方向努力,为实现理想鼓劲加油。譬如有的同学的理想是当一名警察,体育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孩子跑步很快,就表扬他说,警察需要一个好的体质,我看你的体质这样好,将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很棒的警察,孩子听了以后抬头挺胸,觉得自己俨然就是一个警察了;有的同学想成为科学家,老师就说,你这样刻苦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杰出的科学家;你的舞姿真漂亮,舞蹈家在向你招手,等等。用这样的鼓励,助推孩子向着梦想的目标迈进,促进孩子的成长。
第三类就是期盼类的,对于这样的心愿,我们尽量采用达成法。譬如有同学希望老师将自己的作文在班里读一读,我们老师就找到这个孩子的作文,在班里声情并茂地朗读,读完以后找出作文中的优点进行点评,孩子听了开心极了。有的同学希望获得好成绩,老师就找他谈心,指出不足,给予鼓励,让孩子的进步看得见。有这样的帮助,孩子们为满足自己的期盼而激动,内心一直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对于第四类需求类心愿,我们会尽量满足。老师们自己出钱,组成了助梦基金,为孩子们准备了自动笔、日记本、绘本、名著等,颁发给有需求的孩子们。孩子们得到自己心仪的礼物如获至宝,爱不释手。有的同学需要一台电脑,这样的高价位物品,我们就在学校电脑房中指定一台供他专用,来满足他的愿望。
总之,我们力所能及,用不同的方法满足孩子的愿望。这样的助梦行动,温暖了孩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孩子们在期盼中、努力中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所以,每年的元旦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刻,学校成为他们的圆梦剧场,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活动后,反思儿童需求一个简单的形式变化、一次真诚的助梦行动,成就了学生美好的愿望,点燃了学生筑梦的激情,师生之间的感情更浓厚了,成为学生心中最美的记忆。这不禁引发我们的思考,我们的活动是为谁举办的?我们活动的落点在何处?围绕这样的追问,我们在寻求活动的价值。
儿童是活动的主体,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儿童的需要和动机、儿童的兴趣及心理特征为原点,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这是活动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活动不是为了装门面、做宣传,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所以儿童需要的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表达梦想这类活动,我们需要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倾听孩子的声音。正因为学生要求把“心愿墙”放到班级,我们才在活动形式上化整为零,就是为了让每位学生发声,让每位教师能够听到孩子的声音。孩子的世界不是我们成人可以想象的,他们的逻辑不是我们成人的翻版。所以,当我们充分了解孩子需求的时候,我们的“助梦”才显得有价值、有意义。正因为我们了解了,我们走进了,所以活动成了孩子们的向往,他们期盼活动的到来,享受活动过程的快乐,感受着师爱的温暖。
我们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无原则的迎合,我们是顺应,这样的顺应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紧扣教育的目标,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这样的顺应是有向度的,是积极的,是向上、向前、向外的,伸向蓝天、伸向太阳的自由,这也是我们学校追求的“和怡教育——让学生有向度的成长”的核心。所以,我们讨论后明确活动的价值追求:“目标激励,爱心助梦,让梦想照进现实。”这样的价值追求是基于三个层面考虑的。首先是目标激励,这个目标也就是我们孩子的心愿或者梦想,这样的目标一定是积极的、阳光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是鼓励人向上的动力。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想,但是我们的理想一定是有向度的、有价值的,这样的理想才值得去追求,值得去坚持,否则追求的方向错了,比没有方向更可怕。其次是“爱心助梦”,我们老师付出爱心,是帮助孩子追逐美好,是让他们美梦成真,是好心办好事。我们还必须明确:老师是助梦人,主体是学生,我们是成全学生。最后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是想让孩子感受到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就有实现的可能,而这样的实现需要自己去努力,别人只是起助推作用。儿童在本质上是一种可能性,儿童的可能性只有通过自身的生发才能变成现实。有了美好的梦想,加上自己不懈的努力,同时还有很多人的帮助,这样的梦想是可以落地的,既仰望星空,又脚踩大地。这样的梦想将引领着孩子去发现和创新自己的生活。
我们了解儿童也好,基于儿童也罢,最终目的是促进儿童成长。我们的助梦行动,就是让儿童拥有梦想、追逐梦想、实现梦想,在梦想的引领下成长,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我们的行动也真真实实地帮助了有梦想的孩子。当孩子们把祝福送给他的亲人、老师、同学的时候,被祝福的人心中流淌着温暖,孩子自己的内心也是一种满足、一种快乐,这样的心灵丰盈就是一种成长,将阳光照向别人的时候,自己就是太阳。当孩子拥有梦想,而老师为孩子实现梦想而助力的时候,孩子们产生希望、产生动力,这也是一种成长。当自己的希望、自己的期盼,在老师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和同学的误解消除,重新获得友谊,这也同样是一种成长。当孩子们得到心仪的礼物,实现自己的愿望,会感激一路上帮助过他的人,这个时候的感动、感恩同样是一种成长。是的,我们助梦就是为孩子获得成长,当看到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喜悦、激动,我们助梦人也感受到一份满足、一份宽慰,不知不觉中,我们也一起共同成长。
筑梦、助梦、追梦,主体永远是学生,让学生成为太阳、成为中心,让儿童站在活动中央。儿童立场是我们所有活动的逻辑起点,基于儿童、助力儿童、成就儿童是我们教育活动永远不变的信条。
【作者:吕伏安,江苏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小学部,中小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樊璐】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5期】
【微信编辑:崔倩倩】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局长访谈丨从优质到卓越:新人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访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局长杜忠云
推荐 | 教育部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1-36批全名录(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