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局长访谈丨楷模引领,发展新优质教育——访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王毅

李敏 张顺科 中国德育 2021-05-26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天津市南开区教育局党委副书记王毅



王书记,您好!南开区“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一个“南开新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请问,如何理解“南开新优质教育”,您如何看待德育在其中的作为?

王毅:

“十二五”期间,我区提出“创办南开优质教育”,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优质教育”已见成效,各级各类学校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十三五”期间,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有了更高层次、更多元素的要求,对我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时期,我区教育出现诸多不适应的问题,譬如教育观念亟待更新、课程建设的步伐较为缓慢、队伍建设仍需强化等。基于此,我区提出了“南开新优质教育”品牌发展战略。

“南开新优质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七个“新”,即教育观念实现新转变,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重中之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两支队伍建设实现新发展,全面提升政治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主动适应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改革实现新突破,走出课程改革的高原期,初步形成区域课程建设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新提高,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得到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实现新变化,积极探索管办评分离的管理机制,全面实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新优化,使之满足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区域整体教育质量实现新提升,全心全意办好每一所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在“南开新优质教育”的引领下,我区将德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和德育的本质特征,提出了“1523”德育模式,在全区探索“以楷模教育为引领、以学科德育为基础、以家校合作及综合实践为依托”的教育体系,重点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抓手的基础道德教育,着力建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模式,促进其全面、和谐、健康发展,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特色发展、实效突显。




您能不能具体和我们说说,“1523”德育模式指的是什么?目前进展如何?

王毅:

“1523”德育模式中的“1”即坚持一个目标——将“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与中小生核心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5”即建设五项具有南开特色的区域德育工程——“互联网+”德育工程、“节文化”工程、习惯养成教育工程、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工程和德育评价系统工程,让德育得以拓展延伸。“2”即构建两个基础联动平台——学科德育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三个德育课程的基础联动平台和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教育场域的基础联动平台,这两个联动平台充分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的实施途径,即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协同育人。“3”即三项保障措施——构建全区性学校德育管理体系、形成多途径德育渗透操作方式、开发具有南开特色的自主参与模式。

“1523”德育模式是我区全体教育工作者针对区情、校情、学情制定的,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各学校都在积极推进实施“1523”德育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如在“互联网+”德育工程中,天津市第二十五中学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开发了“云桥”学习社区—一个自主设计研发,以手机App为核心,以PC端同步系统、门户网站及动态安全监测系统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管理应用与资源建设相结合的应用平台,是集学生学习空间、教师成长空间、学校管理应用为一体的“云桥”学习社区。“云桥”中有专门针对学生开发设计的“成长足迹”模块,包含“品德、诚信素养报告”“学业水平发展报告”“艺术、技术素养报告”“体质健康素养报告”“我的悦读空间”“父母、老师眼中的我”“美好的瞬间”“我的信息”八个内容。以“我的悦读空间”为例,通过学生自主上传所读书籍的封面照片、手写读后感的照片,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书写汉字的习惯,达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又如在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品牌工程中,咸阳路小学的绘本课程是值得一提的。学校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发了系列绘本课程,通过读绘本、听绘本、演绘本、创绘本等多种形式,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再如在“节文化”工程中,中营瑞丽小学利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或纪念日,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于传统节日文化、习俗文化、庆典文化之中,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爱家爱国的情感。

总之,我区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核心,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均衡、促优质,坚持内涵发展,努力办好适合学生未来发展的“南开新优质教育”。




众所周知,周恩来总理的中学时代是在南开度过的,您前面也提到,要积极推动“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请问,南开区的楷模教育具体内容是什么?

王毅:

周恩来总理是我们南开区最优秀的学子之一,他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影响着每一个南开学子。我们通过开展“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系列教育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让学生入耳、入心、入脑,做知书达礼的南开学子、友善乐群的南开学子、文明儒雅的南开学子、守法自律的南开学子。

在“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中,我们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南开区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意见》《南开区教育系统“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方案》《南开区中小学“周恩来班”创建活动方案》《南开区“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做优秀南开学子”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各中小学按照文件要求制定不同年级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策略,通过课程引领、活动深化、实践提升三个步骤加以落实。

我们将周恩来总理在对国家人民的朴素情感中、在对事业的不懈追求中、在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中、在对同志朋友的真挚友情中、在对亲人纯真质朴的关爱中所显现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提炼出来,通过对人物的认识、对事迹的学习、对精神的理解和对思想的升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植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南开大学附属小学开发了“大南开小南开”校本课程,以周恩来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务实奋进的生活作风。其中,在楷模教育这一板块,学校成立了德育校本教材研发小组,将周恩来总理与南开的点滴作为教育资源,把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周恩来总理的人生足迹等大量的资料,以适合学生的方式,编写进入教材,使当代新世纪小南开人,学习总理的一生,感受总理的楷模精神,重温总理在南开学校的岁月,感恩总理对国家发展、国力建设作出的贡献,感染于他孜孜不倦的工作热忱,感动于他奋发努力的伟大志向,进而激发自身的斗志,树立服务社会、贡献祖国的远大理想。

此外,我们以争当“南开优秀学子”和争创“周恩来班”为系列教育活动的载体,在中小学广泛开展“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通过特色班级创建带动“南开学子形象”培养,使广大中小学生和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不断完成自我的塑造和提升。“周恩来班”的创建活动得到了全区的支持,各个学校都卯足了劲,以评选上“周恩来班”为荣耀,站在领奖台上,老师和学生都神采奕奕、自豪满满。以“周恩来为人生楷模”的教育已在我区生根开花,收获了累累硕果。

恰逢今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是对党忠诚、维护大局的杰出楷模,是热爱人民、勤政为民的杰出楷模,是自我革命、永远奋斗的杰出楷模,是勇于担当、鞠躬尽瘁的杰出楷模,是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杰出楷模。基于国家和党对周恩来总理的评价,我区将会认真学习研究,并持续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将楷模教育进一步深化和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您觉得,“南开新优质教育”的实施需要什么样素质的教师队伍?南开区都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素质?

王毅:

实施“南开新优质教育”发展战略,必须要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高尚师德的示范者、教育改革的践行者、专业发展的引领者是我区对教师发展的要求。在整体提升全区教师队伍的素养上下功夫,我们推出了七大举措:

第一,我们坚持每两年对全区教师统一进行专业知识考核,每两年开展一届优质课评选活动,交替进行,全员参加,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第二,坚持开展“三青三名教育专家工程”,每两年进行一次区级名师和区、校级学科带头人的认定工作,在区内进行区级特级教师评选认定,对新教师岗后三年发展进行跟踪指导。从2017年起,我们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卓越教师”评选工作,着力培养一批能够在一线教育教学工作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的学科领航教师、教坛新锐以及优秀班主任,进一步优化“南开新优质教育”的人力资源。

第三,成立“特级教师导师团”,给予经费支持,积极构建有利于名优教师健康成长的体制和机制,努力营造发现名师、培养名师、打造名师的良好氛围,在全教育系统形成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第四,实施教师校际交流,扩大优秀教师的影响力和辐射面,推动师资均衡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第五,拨专款在全区先后建立了20个学科教师校本研修基地,从实际操作层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第六,组建骨干教师训练营,集中打造名师,采取竞争淘汰的方式激发潜力和内驱力,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第七,重德重业,每两年评选一届“德业双馨教师”,大力表彰优秀教师,发挥身边榜样的影响力,引导广大教师德业并重,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今年一月份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也对师资队伍、师德师风的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区对教师的培养一直都是不遗余力的,尤其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上,津英中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校长的代领下,津英中学的老师们养成了铁的纪律,自觉拒收家长的一切礼物和红包,并向家长郑重承诺:“孩子不会,就来找我!”风清气正的校风,为学校赢得了口碑,让老师赢得了尊敬。课间、课后的无偿补课,成为津英中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位学生在“歌唱我心中最美的老师”演讲比赛上深情地说:“津英中学没有高大上的校舍,却有我心中最好的老师。”我们认为,一个老师能让他教过的孩子直至毕业后的多少年都挂怀,那么这个老师就是合格的老师、优秀的老师、幸福的老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南开区于198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学科德育”理念,随后开始积极创办区域特色课程。请问,南开区在课程建设方面,都作了哪些努力?

王毅:

当初我们提“学科德育”,其朴素要义就是将德中育智与智中育德相结合,凸显“教育”之教与育的融合。我们强化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培养的深度融合,努力构建一个学生在明理、内省、对话、体验中自行悟理、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生本课堂。我区化学学科“化学魔盒”、体育学科“绳彩飞扬”等以学生学科素养培育为核心的特色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中小学优秀课程。

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将区域特色课程建设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通过富有浓郁地方元素的区域特色学科课程为引领,以项目推进方式,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及区域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我们于2013年筹备规划,2014年修改完善,2015年全面启动。其间辅以区域信息化市级项目推动,至今已陆续开启了音乐、劳动技术、体育、语文等区域特色学科课程建设工程,为推进我区课程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将学生发展指导作为区域特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分别在区教育中心、第六十三中学等地建立并完善区校两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暨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率先成为学生生涯发展规划项目研究示范学校,开发并试行生涯规划指导应用系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科学指导。

我们致力于发挥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一切教育资源,将育心与启智合一的心智养成教育贯穿于各学段、各学科及各领域,努力构建基于全人教育的南开特色课程体系。天津市第九中学以“幸福教育”为德育工作特色,以培养广大师生当下和终身的幸福为终极目标,构建出以“幸福德育为纲,幸福心育为本”的育人模式,形成了通过核心素养类课程发现幸福、通过辐射带动类课程感受幸福、通过实践体验类课程创造幸福的“幸福课程”模式,让广大师生通过“发现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的体验达到提升终身幸福感的目的。




除了以上您谈到的,我们在走访学校的过程中了解到,为了推进课程建设,南开区成立了由八所小学组成的“小学课程建设联盟体”。请您具体介绍一下“联盟体”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如何通过“联盟体”实现课程育人?

王毅:

为了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促进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小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我们成立了“小学课程建设联盟体”,以点带面,分层、分阶段引领各小学积极开展实践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在“联盟体”的辐射引领下,南开区各小学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坚持国家课程改革基本精神和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认真分析校情、师情、生情的基础上,将国家层面上的规划和设计转变为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创造性实践,不断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具有学校特色的基础课程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经历了“专家引领,提升认识—实践研讨,达成共识—梳理定位,制定方案—建构框架,构成体系”的过程,现在“联盟体”内的学校已逐步构建了完善的课程建设体系。

更为重要的是,在“联盟体”的辐射带动下,其余各小学也逐步形成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框架体系,一些学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如天津师范大学南开附属小学基于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解,基于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提炼出了学生人格力、学习力、健康力、自主力、交互力、全球力的“六力”核心素养,创建了“根植附小、放眼世界”合力教育课程框架,包括“国家课程延展与融合、校本课程多元以及地方课程拓宽”三个板块,共15类50多门课程,被收录到《天津市小学课程建设校长论坛典型案例集》,并在天津市课程建设开放日第三场活动中向国内6个地区和市内18个区县的180位专家、校长进行了展示。

实践证明,“联盟体”的成立是重要且必要的,它使得我区的课程建设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各校之间增进了交流与互动,学生们也因此获得了充分、整全的发展。




不管是“1523”德育模式,还是区域特色课程建设,您都提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联动育人机制。的确,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学校的教导,更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熏陶。请问,在“合力育人”这方面,南开区有哪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王毅:

我们认为德育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如何在发挥好学校主阵地和课堂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更好地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学校、社会、家庭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教育共同体,始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我们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小手拉大手”综合实践活动、亲子运动会、家长进课堂等丰富多彩的课程和活动,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家长共同参与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

重视制度建设。我们下发了《关于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管理委员会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学校第二管理团队建设,助推学校管理的指导意见》,从机制上给予保证。先后建立了学校行政会旁听制度、家长代表大会制度、社区联席会议制度、家庭教育研究制度、家长奖励制度,以及设立家长信箱、搭建网上交流平台等,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保障机制,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

充分利用资源。我们将家长委员会成员、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青年志愿者等组织起来,构建学校第二管理团队,并在学校指导下开展工作,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弥补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如宜宾里小学组织的踏寻英雄足迹“小长征·红色经典路”励志远足综合实践活动,就少不了家长志愿者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志愿者把学生们分成两队,带领大家分别来到烈士陵园、南开中学周总理纪念馆、翔宇广场、周邓纪念馆、吉鸿昌故居、党史纪念馆等,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安全问题、纪律问题得到了充分保障。可以说,家长志愿者的加入为学校教育减轻了不少负担。此外,我们还与社区保持密切联系,定期去各个社区开展活动,南开中学的义工活动就得到了社区的鼎力相助,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熏陶,我们努力搭建学校与家庭、与社会的交流平台,多渠道、多角度地为孩子的未来发展奠基。



【作者:李敏 张顺科】

【责任编辑:谷 月】

【来源:《中国德育》2018年第9期】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观点丨熊丙奇:理顺家校关系须从沟通机制发力

书讯丨埃丝特·赖特:《 为什么我还在做老师——40个温暖心灵的真实故事》

观点丨丁蔼然:“知行合一”是评价德育的核心指标

观点丨徐金奎:教育“惩罚”的技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