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堂丨文东茅:传统文化与幸福教育

文东茅 中国德育 2024-03-18
欢迎点击上方“中国德育”关注我们!

*本文由作者2020年9月28日于北京海淀敬德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与生命教育”论坛上所作的题为“传统文化与幸福教育”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

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要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国人的文化自信。很多人可能会问:作为现代社会的普通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至今的生活方式、传统美德、人文精神、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的总称,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将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将极大地提升人的精神气质,改善生命状态,促进人生幸福。只有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文化与每个人的人生幸福息息相关,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一、传统文化与人生幸福的关联

说起中华传统文化,我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儒家和孔子。孔子被誉为“万世师表”,我们当代的教师和学生应该向孔子学什么?大家知道,孔子出生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动乱时代,生不逢时,命运多舛,一生奔波,大起大落。那么,孔子又活出了怎样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况是否可效可学呢?

我认为孔子的生命状态大体上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学、教、乐、安。这四个字反过来念更容易记:安乐教学。这个概括源自《论语》中的两段话。第一段是《论语》开篇立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中的第一句就是在说“学之乐”;第二句可以理解为交友和教学之乐,因为孔子认为“以友辅仁”“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三句就是“心安之乐”。

《论语》还有一段话描述了孔子的一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六个阶段中的前两个阶段可以理解为青年时的“学之乐”;中间两个阶段是学成之后开始杏坛设教,行师者之天命,是“教之乐”;后两个阶段是晚年境遇,尽管周游列国,百难备尝,思想观点不被理解、不被采纳,但他展现的是宠辱不惊、随遇而安的“心安之乐”。这就是孔子的生命状态,我们学习孔子,就应该学习他的这种生命状态。

下面我们再把这四个字稍微展开一点,来看看孔子以及传统文化所展现的生命状态和人生幸福。

第一,学——学而不厌。孔子在《论语》中的自我评价是:“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可见孔子一生乐学。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的颜回,其特点也是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第二,教——诲人不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他还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子认为教学是一种快乐,他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从不倦怠。孟子也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这个“英才”不是指才能杰出者,而是品行高尚的志同道合者。

第三,乐——贫富皆乐。有著名的“孔颜之乐”。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是疏食饮水而“乐亦在其中”,颜回是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他们不是苦中作乐,而是时时处处自得其乐。

第四,安——坦荡心安。“安”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一种生命状态。有学生问孔子的志向,孔子答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问孔子何为君子,孔子答曰:“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考察一个人,应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中描述孔子的形象是“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可见,“安”是孔子对众人人生的期待,也是他自己生命状态的外在表现。

中国文化特别重视“安”。家庭为什么能带来幸福?因为家是个能让人心安的地方。心安是福,这种幸福不是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快乐,而是一种可以长期持续的内心安乐,它不专属于某些达官显贵、功成名就者,而是人人都可以心安。所以,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我们对幸福有了新的理解和定义:幸福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幸福是心安,但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安逸享乐,而是不断向上向善的心安。《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王阳明说“此心安处即是乐也”,毛泽东主席教导我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凝聚中华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这些论述都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生命应有的状态以及不断向上向善的幸福观。

二、教育与幸福的现实反思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对此,很少有人会否认。按说,应该是教育越发展,师生越幸福,但从相关研究以及我们的经验观察都发现,并非学历越高越幸福,也并非名校师生就更幸福,教育对幸福的贡献十分有限。我们不禁要问:教育到底在人生幸福中起了什么作用?怎样的教育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幸福?

对照孔子的生命状态,我们需要反思。

第一,学生是否“乐在学中”?我们总是认为“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习就必然是苦的吗?天性好学、好奇的孩子为什么在几年之后就会厌学?为什么连教师、家长也不爱读书、学习?在一次交流中,一位中职学校的校长说,他们招收的学生在经过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内心已经千疮百孔”。是谁在一次次地给孩子带来失败、恐惧、打击和伤害?

第二,教师是否“乐在教中”?孔子说诲人不倦,为什么有大批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感?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之乐,在名校、重点中学、知名大学教书就更幸福吗?

第三,我们心安何处?面对升学指标和应试教育,我们是否内省不疚?面对孩子们所遭受的压力,我们真能不忧不惧吗?作为教师、家长,我们心安何处?

这些问题和忧虑正是我们开展幸福教育的起点。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我们首先为“何以心安”找到了诸多答案,其中包括:读书明理,得理心安;为善去恶,修己安人;知足感恩,尽责心安;真诚慎独,问心无愧;宠辱不惊,随遇而安;志存高远,知止而定。通过学习,我们也形成了以下基本信念。

  • 第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促进师生幸福,因为由祖祖辈辈精选、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就是为了让后辈生活得更幸福美好。

  • 第二,幸福教育不应只图简单轻松的快乐,而应追求向上向善的心安。

三、基于传统文化的幸福教育的实践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思想,即“知行合一”,真知即有真行。基于对传统文化和幸福的理解,这些年我与一批志同道合的中小学教师一直在进行基于传统文化的幸福教育探索,我们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幸福教育模式,即修身为本、幸福家庭、幸福学校。“一体两翼”的思想来自《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在修身明德的基础上,要“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传统文化倡导的“修己安人”思想就是实现人生幸福的大道。

(一)修身立德,知福感恩 

《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要成为“大人”“君子”,首先要立德,利人利己的美德也是人生幸福之源。立德的功夫在“修身”,而将“修身”理念转化为现代人的日用功夫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有两个抓手。

第一是立志。古人一贯重视立志,孔子有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王阳明认为:“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我们在教育中首先应该引导学生立下仁人君子、为国为民的高远之志,引导学生过有志、励志、向上、向善的生活。通过立志,为学生确立人生目标和意义,也为他们的日常修养找到内在动力。

第二是日修。美德的养成需要在日常实践中长期修炼。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家“修”,我们综合、借鉴古人写“功过本”和积极心理学“幸福日志”的实践,研制了一套基于传统文化的“幸福日志”。“幸福日志”每一页页眉上都有一句经典原文,分别来自《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幸福日志”中每天的功课包括以下内容。读书明理:每天至少熟读一句经典;事上磨炼:坚持觉察幸福、感恩世界、日行一善;三省吾身:坚持每天反省自己,努力做到“不说谎”“不抱怨”“不懈怠”;日记心得:把重要的反省或心得体悟记录下来。“幸福日志”简单易行,因而可以长期坚持,进而在不断地修养中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感知幸福、创造幸福的能力。

(二)仁爱友善,家校和合 

“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家庭幸福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方面之一。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幸福家庭”建设,也特别注重班级、学校的“家文化”建设。我们认为,学校不只是一个学习的场所,一个单位、组织或是企业,更应该成为一个大家庭,一个充满爱的地方,一个没有失败和恐惧的安全的地方,一个师生共同成长的家园。在这方面,我们有几项实践值得推介。

第一,开展“幸福小班会”,即每天放学前留出10分钟,学生分组总结自己一天的“好”(做得好的方面、学习收获等)、“幸福”(感到幸福的时刻)、“谢谢”(值得感谢的事)。长期坚持“幸福小班会”,既可以做到人人总结反思,相互交流、增进友谊,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幸福感、意义感、归属感。

第二,实施“国王与天使”游戏。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每个学生都成为另一个学生的爱心天使,要在持续数周的活动中学会默默地、无条件地给予关心和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学会爱、感受爱,使班级充满爱。

第三,组织家长志愿团。组织有意愿、有能力的家长通过各种志愿活动支持学校工作,使家长成为学校工作的参与者、帮助者,从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爱心和奉献精神,而不只是做教育的消费者、旁观者、评价者,甚至批评者。

第四,建立亲师同学小组。经过学校或班主任的发动,五个左右的家庭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家长之间互帮互助,易子而教,共同致力于幸福家庭的建设。家长既是孩子们可亲可敬的“亲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也是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同学”。

(三)读书明理,幸福成长 

不论是理解为狭义的经典阅读还是广义的“上学读书”,读书的重要目的之一都是明理,明白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规则、规律、道理、原理。为此,我们也进行了不少尝试,以期提升学生认知,促进学生成长。

第一,组织“亲师悦读会”。通过学校组织、专家导读的方式,家长与教师共读经典名著,以增进对幸福教育的理解和实操能力。阅读书目除《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道德经》《传习录》等古代经典外,也包括一些积极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名著,例如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卡罗尔·德韦克的《终身成长》、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蔡元培的《中国人的修养》等。

第二,成立“初心幸福教育之家”。我们搭建了一个各地幸福教育试点学校之间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的名称为具有中国文化色彩的“家”,“家”有家训:不忘初心,共谋幸福;有家规:立志幸福,向上向善,内省不疚,尽责心安;有家风:自觉自律,自信自强,真诚大爱,和合精进。平台的主要功能是组织“家人们”通过线上线下的定期交流研讨,提升幸福教育的能力。

第三,开发幸福修养系列课程。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或主题班会课等形式,组织师生对与人生幸福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主题包括:学习幸福、健身安心、仁爱友善、中正和合、自信自主、尽己成人。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论语》开篇三乐的启发:前两个主题是学习之乐;中间两个主题是教学、交友和社会生活之乐;后两个主题是自主、心安之乐,从“学”开始,以“成人”结束,完成“学以成人”的过程。希望这些专题教学能进一步增进师生对于传统文化与幸福教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的养成。

学孔颜之乐,做幸福师表。只有教师懂得幸福、活出幸福,才能让学生学会幸福、享受幸福;只有师生都幸福,我们教育工作者才能心安无愧,才是对孔子等先师、先祖最好的告慰。

◆  ◆  ◆  ◆  ◆  

 

【作者:文东茅,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教授】

【来源:《中国德育》2020年第20期】

【责任编辑:庞 雪】

【微信编辑:宋 芳】

 


声 明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属于本公众号所有,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新刊速递丨中国德育2020年第23期

推荐 | 向全国中小学生推荐优秀影片片目第1~39批全名录

征稿|2021年第4期话题:教师角色与职责

德育40年·盘点∣40件德育大事(政策版)

观点|刘次林:道德测评——科尔伯格的贡献

第一线|王志刚:班主任应如何开发学校晨会课程?

讲堂|任苏民:落实立德树人——叶圣陶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荐读|傅国亮: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品德教育

征稿 | 中国德育固定栏目征稿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2021年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