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本影响和激励了几代的书,值得每一个人阅读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提到有一本书对自己影响巨大:

“这是小学三年级时从老师那里偷来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物和情节都在脑海里萦绕。读前还是少年,读后就觉得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青春的大门。”

这本“从老师那里偷来看的”、读完后“瞬间长大”的书,便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近期的热播剧《人生之路》部分改编自著名作家路遥的《人生》,路遥也不止一次地提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巧珍几乎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和冬妮亚。在《人生》被翻译成俄文出版时,路遥在《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一信中再次表达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自己的影响:

“你们优秀的文学传统曾对我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重大影响……借此机会,我谨向闻名于我国的青年近卫军出版社致以崇高的谢意。许多中国读者都知道,H·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名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在这一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极其珍贵。”

当代作家梁晓声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著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王蒙说:“12岁,我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且奉为圭臬。我曾说过,这本书培养了一国又一国、一代又一代革命者。”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


在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不但影响了众多的文学创作者,而且收获了一代代读者的喜爱。20纪末以群众投票的形式评选出的“感动共和国的五十本书”,这本书位居榜首。
根据统计,在整个苏联历史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最受欢迎的一部长篇小说,在作家生前即已出版41次,截至1986年有650个版本问世,发行量达到3650万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成为苏联乃至全世界心怀共产主义理想的青年的偶像。同时,这部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虽然只活了短短的32岁,却位列苏联时代作品被出版次数最多的十位作家,从1918年到1986年他的所有作品用74种语言被出版了750次,总发行量近5200万册。

“钢铁战士”用生命写就的成长励志小说,永不磨灭的红色经典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根据自己的经历写成的长篇小说。小说记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人生道路,展现了他参与苏维埃革命和建设事业,经受种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战胜自我、成长为钢铁战士的过程。小说深刻地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

在塑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核心主人公保尔时,奥斯特洛夫斯基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与保尔一样,作家出身于乌克兰乡村的贫穷家庭,辍学后做了童工,自幼热爱阅读《斯巴达克斯》《牛虻》和库柏、司各特的冒险小说,崇拜意大利解放者加里波第的英雄经历。在那些为自由、真理和正义而战的文学形象的熏陶下,年轻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成为一个充满反叛精神的浪漫主义者。他痛恨野蛮的地主和国内外工厂主的残酷压迫,无比兴奋地迎接十月革命,加入红军骑兵部队,跃马扬刀,冲杀于前线,作战十分勇敢。

因身负重伤,奥斯特洛夫斯基复员后转入共青团工作,投身于恢复国民经济的建设劳动。小说中描写的保尔与共青团积极分子在冰天雪地中抢修铁路的场景,即取材于作者自身的经历。为了给面临寒冷、饥饿威胁而濒临崩溃的基辅提供紧急过冬储备,奥斯特洛夫斯基也走上修建通往该城的窄轨铁路的工地。当时恰逢极端严寒天气,且奇缺施工保障物资,他不得不长时间泡在半融化的冰水中保护和运送木材,差点被伤寒夺去性命。

奥斯特洛夫斯基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8岁时就获知自己罹患不治之症(强直性脊柱炎),即将全身瘫痪,但青春之火烈烈燃烧,推动他逆转人生的厄运。1924年他加入布尔什维克党,成为共青团的一名干部,继续与青年人一起工作。他不顾疾病和多次手术的痛苦,坚持读书学习,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到1927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已经卧床不起,而且随着早年的战斗和劳动留下的伤病后遗症的进一步恶化,双目几乎不能视物。
接连遭遇的沉重打击,似乎已经断绝他挑战命运的所有途径,但依然没能击溃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他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来与命运抗争——创作以自己的生平为蓝本的长篇小说。这一新开辟的文学战场,正如保尔在书中所言,使他能够“重返战斗行列”,“在冲锋陷阵的大军中”找到了自己的“一把刺刀”。

亿万人的精神榜样

——保尔·柯察金

小说中塑造的十月革命的烈火所淬炼出的一代革命青年的形象,既充满了意识形态的激情,也是高度艺术化的结晶。主人公保尔被赋予了苏联时代英雄的典型特征,具有完整而始终如一的坚定性格,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个人物也处在动态的、连续不断而又富于内在逻辑的演变过程中。

小说的开头,主人公还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少年保夫卡(保尔的小名),被学校开除后在铁路上做工。他关心自己的母亲,有点怯生生地喜欢大哥哥阿尔焦姆,珍惜女友冬妮娅在他心中唤起的纯洁感情;但同时也易冲动,紧张急躁,神经过度敏感和焦虑,常常因为生活中遭遇到的不公正而怒不可遏,做出鲁莽冒失的举动。
可是在书的结尾,经过严酷的战火洗礼和斗争锤炼,保尔已经成长为一个坚定、自觉、自信的无产阶级战士,善于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有意愿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甚至有能力改造身边的环境,帮助那些无力挣脱旧观念束缚的弱者。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庸俗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关于时间、人类、事业和生命的名言,给无数身处困境的人提供了勇气和力量。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电影海报

黄树南译本:

艺术性和完整性深受读者称赞

“语文课推荐阅读丛书”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根据俄文原版精译的名家全译本,包含作者生前未发表的手稿内容,完整展现原著全貌。译文流畅好读,并富有艺术性。

译者是著名翻译家黄树南先生。黄树南曾任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主任,主持翻译了一批俄语文学作品,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外,还有《暴风雨中诞生的》《岁月——布哈林狱中绝笔》《乌苏里山区历险记》等,并参与校译《列宁文稿》《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俄国文学史》等大型著作。黄树南的学生、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徐乐为本书撰写了精彩的《导读》。

黄树南肖像(罗雪村绘)


要特别提出的是,本书译者对于人物的语言并未逐字直译,而是根据中国人的言谈措辞习惯做了一定的改造,使译出的语言在汉语语境中符合不同人物的性格、阶级、认知特征,以及人物在不同阶段的教养习惯。这种舍弃具体言辞和句式的对等,重组话语顺序的翻译策略,在更大程度上忠实地还原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反映出时代的鲜明印记,也让读者能够更贴切地体察书中人物细微的情感、心态的变化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汉语译文中那些熠熠生辉的神来之笔,凝结了译者反复理解、推敲的良苦用心。

此外,译者对人物活动周边环境的描写文字的翻译,也有意识地力求传神达意,营造气场相近的语言氛围。例如这段对保尔抢修铁路的建筑工地的描写:

离车站不远的地方,有一座石头房的空架子,凄凉地立在那里。里面的东西,凡是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的,早就被洗劫一空了。门窗成了张口的大洞,炉门成了黑窟窿。房顶也破烂不堪,好多地方露出了椽子。

唯一没有遭劫的是四个房间里的水泥地面。每天夜里,四百个人就穿着里外湿透、溅满泥浆的衣服躺在上面睡觉。大家在门口拧衣服,脏水一股股流下来。

这段翻译中的创造性处理非常明显,“撬得下、拆得开、砸得动”这三个连贯的三字短语,一方面完整而准确地传达了俄文原文较长的句式,另一方面与下文的衔接自然和谐,读起来节奏明朗,一气呵成,鲜活地展示出以保尔为代表的先进的共青团员们必须克服的恶劣条件和他们的英勇精神。应该说,译者对俄语的精确把握、对原著精神的整体理解、对本土接受习惯的考量,以及本人高度的文学修养,共同赋予了这个译本强烈的艺术特色。

本书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由于各种原因,作者手稿与正式发表的版本在内容上有差异,正式出版的版本对手稿内容做了较多的删减和改动。1989年,苏联青年近卫军出版社出版了新的三卷《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文集》,其中所收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根据作者生前最后审定的版本(俄文第5版)和创作手稿进行了校勘,是一个重新整理的文本,而且在正文后以注释的形式刊出了过去未曾发表过的部分手稿内容。

本版译文即包含了1989年恢复的手稿内容。为方便阅读,把作者手稿中被删除的内容以不同的字体排印,并且以夹注的方式置于文本中原来存在的地方,全书共新增了大约四万字的篇幅。

比如保尔写给哥哥阿尔焦姆的最后一封信,在正式出版时被删掉了几乎一半的内容,而正是在被删除的那一部分,不仅表现了保尔自己的坚强意志和对理想的信念,而且隐藏着对哥哥的鼓励和期待。

黄树南译本的艺术性和完整性多年来深受读者称赞。

点书影进入当当购买本书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语文课推荐阅读)

[苏]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著  黄树南 等译

9787101161304

52.00元


(统筹:一北;编辑:思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华书局1912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