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硕博项目导师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硕博项目师资介绍
本篇推文带你快速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概况及师资力量。
01
学院简介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School of Life and Health Sciences, 简称LHS)于2018年11月14日正式成立,是港中大(深圳)继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之后建立的第四所具有从本科至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学院。
02
生物科学硕博项目介绍
生物科学硕士-博士专业(MPhil-PhD Programme in Biological Sciences)旨在教育和培养具有坚实学科基础、在所选领域具有专业知识的生物科学研究生。他们有望成为大学、研究机构和工业领域的领先学者和研究者。所涵盖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药理学、遗传学、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及计算和系统生物学。
本专业在课程设计、培养方法和科研方向等方面以香港中文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麻省理工学院等海内外名校的相关专业为基准。在课程要求上,本专业与香港中文大学生命科学相关的部分专业具有相似性,包括分子生物技术、生物化学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等。本专业课程包含二至三个学期的课堂学习,注重学科基础及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生物科学前沿领域的领军人物。
03
导师简介
叶德全
校长讲座教授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院长
叶德全教授1982年本科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并于1988年获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博士学位。自1989年起,他先后在Scripps研究所及伊利诺伊大学医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其科研项目获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连续资助25年。他先后与强生、诺华、GSK等公司开展研发合作,作为第一发明人获批美国专利2项、中国专利1项,共同发明人专利2项。
叶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免疫学、药理学。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及在固有免疫细胞中的作用,炎症机制和病理模型及相关药物靶标的发现。
朱宝亭
校长讲座教授
协理副校长
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
朱宝亭教授曾就读于复旦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美国德州大学(药理学博士)、Rutgers大学(博士后)。1998年受聘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任助理教授,后担任副教授(2002年)、教授(2004年)、冠名杰出教授(2005年)及系主任(2006年)。2007年朱教授加盟堪萨斯大学医学院任肿瘤研究终身冠名杰出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
朱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分子药理学和药物作用的机理、预防和治疗癌症的药物、退化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与帕金森氏病)、分子化学机理、记忆和认知的分子机理。
黄子为
校长讲座教授
黄子为教授于1993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95至2000年,黄教授曾担任美国费城杰佛逊大学医学院Kimmel癌症中心助理教授;2000至2004年,他曾担任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UIUC)生物化学和化学系的终身副教授;2004至2009年,他曾担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柏南医学研究院教授;2009至2013年期间,他任美国上州纽约州立大学药理系终身教授, 并兼任系主任、癌症研究院院长、纽约新药发现与发展中心主任及主管大学研究与国际合作的协理副校长。
黄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制药科学、药理、转化研究、精准医学。
黄宪达
助理院长(教学)、教授
黄宪达教授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院长(教学)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执行院长。他于2013年获得台湾中央大学资讯工程学系博士学位。他曾任台湾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系讲座教授、台湾交通大学生物科技学系主任及生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台湾生物资讯学会理事长及台湾教育部五年五百亿计划交大生物资讯中心主任。
黄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生物信息、基因体学、宏观基因体学、智能生医科技(药物设计、基因检测、精准医疗)、生物数据库设计与开发。
李宗夷
副教授
李宗夷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的副教授。他先后于2002年与2008年取得台湾中央大学信息工程学士与台湾交通大学生物信息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8年期间,他曾担任台湾元智大学信息工程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和教授,并于2016年至2018年期间在台湾长庚医院医学检验科担任顾问教授。
李教授的研究领域是生物信息、基因组与蛋白质组学、网络生物学、多组学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精准医学、数据库设计与软件开发。
BAEG Gyeong Hun
副教授
BAEG Gyeong Hun教授曾在日本大阪大学医学研究院进行癌症研究并获得生物医学博士学位。为加强癌症生物学知识研究,加入哈佛医学院Norbert Perrimon教授的实验室,任Howard Hughes医学院博士后研究员,并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系统,对与肿瘤发生和发展有关的Wnt和Jak-Stat等分子进行了表征研究。2006年,以助理教授的身份加入了纽约医学院的儿科,重点研究了Jak-Stat信号在儿科癌症,特别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2012年,移居新加坡,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解剖学系担任助理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副教授。
研究领域:利用果蝇作为体内模型生物的干细胞和癌症生物学、纳米毒理学研究
成贵娟
助理教授
成贵娟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学士、北京大学物理化学博士。她曾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煤炭研究所(Max-Planck-Institut für Kohlenforschung)从事博士后研究。成教授于2018年7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担任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助理教授。
她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已发表17篇论文,其中3篇文章单篇引用超过100次,被评为ESI高被引论文。她的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北大优秀博士论文并获得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颁发的Springer Thesis Prize。
成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计算化学和生物学、酶催化反应的多尺度分子模拟、有机反应机理研究。
任若冰
助理教授
任若冰教授于2009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技术学士学位,随后保送至清华大学。师从世界著名结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院士施一公教授,专注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并于2015年在清华大学获得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15-2017年任教授任职于顶级跨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Amgen)亚洲研发中心担任结构生物学副研究员,参与两项G蛋白偶联受体相关新药研发工作,包括口服小分子及抗体药物。任教授于2017年12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及独立PI。
任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胆固醇代谢、脂质代谢、G蛋白偶联受体、跨膜运输蛋白(离子通道及转运蛋白)。
STJEPANOVIC Goran
助理教授
Stjepanovic Goran教授于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的Irmgard Sinning实验室完成了他在结构生物学和膜生物化学的博士学习。毕业后,他加入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Hurley实验室,他的博士后工作重点是了解自噬特异性PI3-激酶和ULK1蛋白复合物的结构和调节机制。2018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于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担任助理教授。
Goran教授的研究领域是膜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结构生物学。
竺立哲
助理教授
竺立哲教授毕业于阿姆斯特丹大学化学系,彼时作为玛丽居里初级研究员,通过分子模拟手段研究蛋白质受体别构效应的机理,后于2012年赴香港科技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致力于增强抽样算法同马尔可夫态模型方法的整合。他于2018年8月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现任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及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助理教授。
竺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化学、计算生物学、生物大分子模拟、分子动力学、增强采样算法、路径搜索、核酸蛋白质相互作用、RNA/DNA干扰机理。
杜洋
助理教授
杜洋教授现为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责任研究员,领导研究组继续从事GPCR的研究和新药开发工作。
他于2011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之后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理学系,师从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 Kobilka)教授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GPCR)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2016年成为斯坦福医学中心固定职位的研究科学家。他曾获授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全额博士后奖学金和斯坦福心血管研究所资助等,并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医学院药学系助理教授职位(已婉拒)。
杜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受体生物学、信号转导、结构药理学、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胡红丽
助理教授
胡红丽教授是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及科比尔卡创新药物开发研究院独立课题组负责人,领导G蛋白偶联受体复合物的结构生物学研究。胡教授主要从事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膜蛋白结构研究,与 2012 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Brian K. Kobilka教授和Robert J. Lefkowitz教授开展多项合作研究,在A、B、C类几种重要的GPCRs的结构研究均有重大突破,其中七篇科研成果发表在Nature、Cell杂志上,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引用688次。
胡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基于冷冻电子显微镜的结构生物学、膜蛋白结构与功能、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及功能、药物筛选。
黎永富
助理教授
黎永富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助理教授。黎教授曾在韩国首尔延世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在深圳大学药学院担任助理教授及在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生物及化学科技学系兼任助理教授。2018年,黎教授被认定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B类)。他先后于2014年和2018年荣获英国皇家生物学会认定为特许生物学家和英国皇家化学会认定为特许化学家。
黎永富教授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工程技术与传统材料化学的融合,研发能用于生物医学及药剂应用上的高分子材料。迄今,他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Chemistry of Materials, 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等SCI期刊发表了近50篇论文,其研究成果还获得了韩国和美国的专利。
黎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药物传输、材料工程、纳米生物技术。
王攀
助理教授
王攀教授2005年于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获得学士学位。在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攻读药理学博士学位期间,王教授获得美国国防部的乳腺癌研究项目研究生奖学金。2010年,她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开展科研工作。2019年8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聘为助理教授。
王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分子模型、类固醇激素药理学及生理学、乳腺癌机理及治疗药物开发、环境污染物的分子毒理学。
江瑛芝
助理教授
江瑛芝教授于2004年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2012年取得德国海德堡大学理论化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她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进行生物物理方面的研究。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汪教授发展了一套在VMD平台上的软件,可用于辅助标靶药物设计,例如快速计算药物分子与蛋白质的结合自由能;同期,她利用电脑方法研究酵素演化,申请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计划补助(牛顿国际奖学金)。她曾加入南安普敦大学化学系研究抗生素的抗药性问题,并发展了一项新的非平衡统计力学方法来计算反应自由能。在攻读博士和博士后时期,她共发表23篇文章,引用次数共计359次。
江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计算生物学、理论化学、非平衡物理学。
Pick你心目中的王牌专业 | 港中大(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
喜讯丨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讯》揭示G蛋白偶联受体初级/次级偶联的分子机制
喜讯 | 黎永富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文章
港中大(深圳)胡红丽教授在Nature发表G蛋白偶联受体结构的最新研究
联系方式
咨询邮箱:
pg_lhs@cuhk.edu.cn(推荐)
联系电话:
(86)0755-23519000
请点击以下网址,了解更多硕博项目申请信息:
https://www.cuhk.edu.cn/graduate-school/phd-mphil/bs/
— END —
CUHK-Shenzhen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结合传统与现代 融会中国与西方
内容由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提供
排版:葛羽迁(2018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