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民的名义》:CP文化如何助攻反腐剧? | 微思客

2017-04-08 宗城 微思客WeThinker

达康书记表情包图片,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编者按

 

《人民的名义》改编自周梅森的同名官场小说。该剧为我们呈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贪腐丑闻与政治斗争,也塑造了以李达康为代表的一批官员形象。有趣的是,让这部反腐剧走红的不但有正剧观众,还有一群腐文化群体,他们四处吆喝、投掷表情包,并一本正经地谈论各种CP的可能性,因为他们,《人民的名义》被迅速传播。一部反腐剧,在腐文化的介入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另注:由于特殊原因,正文的腐文化,在标题为“CP文化”。


“普通读者”第十一期

《人民的名义》:CP文化助攻的反腐剧


宗城 | 微思客编辑


《人民的名义》可以成为现象剧,靠的不只是质量,如果没有腐文化的助攻,《人民的名义》的影响力也许会小很多。如今,要看一部剧能不能迅速吸引不同年龄阶层的群体喜爱,并在网络上形成铺天盖地的讨论热潮,是否会被腐文化发现,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反“腐”剧、“腐”文化,同一个字,却有不同含义。《人民的名义》是反腐剧,反腐败,什么是腐败?《辞源》说是:“溃烂、发臭、腐朽败坏。”而今天说的腐败,一般指公权力的滥用、官吏或政府机构以权谋私。《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全书》中,政治腐败(political corruption)是指政治活动家、政治家或官方决策中的其他官员,利用他们掌握的资源和便利,为其他一部分人谋取利益,从而让他们换取已许诺的或实际的报偿。而《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腐败(corruption),是指从原本纯洁状态中发生的堕落,尤其对捐款人有利于个人的考虑接受金钱或其他好处,也指在淫秽出版物影响下的堕落。

 

腐文化却是围绕耽美文化(反对自然主义,并力图寻找沉溺于官能美中的文学意义,在创作中发现一切美的事物)发展出来的亚文化,其中坚力量是数量庞大的CP粉们((情侣档/人物配对Coupling)),即热衷男男同性情爱的女性。CP粉们源自日语中的CP粉们子(fujoshi),2005年从日本流行开来,并一路西流,随着2009年百度CP粉吧的成立,CP在中国传播开来。

 

育良书记表情包图片,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在《人民的名义》中,最被腐文化群体喜爱的是李达康。除了有微博段子手制作的“达康书记表情包”,还有以豆瓣八组为代表的“达康粉”与“育良粉”、“祁厅长粉”掐架,李达康甚至拥有了自己的英文名字“darkcom”。如“沙李CP”(沙瑞金×李达康)、“海猴CP”(陈海×侯亮平)等明显含有腐文化意味的生造更是被津津乐道。

 

这也许是剧组没有想到的,却是让李达康走红的关键一步。如果《人民的名义》收视群体只局限于正剧粉,或者中老年群体,他们会认真讨论剧情、会分析谁是幕后大老虎,但很少会专门宣传某一个人物,甚至因为他的个人魅力而摇旗呐喊。可年轻人会,尤其是沉浸于腐文化多年的群体,他们只是把对明家三兄弟、TFboys等偶像的做法移植到李达康身上罢了,而他们恰恰是很懂得制造网络流行语、运用病毒式网络传播手段的用户,于是,伴随着“达康书记别低头”的表情,李达康爆红网络。

 

过去外界对腐文化群体的审美有偏见,他们会相信CP粉们们喜欢王凯、胡歌、靳东,乃至TFboys这样的00后年轻人,如果是韩国的“长腿欧巴”、英伦的“优雅绅士”,也不会太吃惊,但CP粉们的审美其实没有那么狭隘,CP粉们也是正常人,内部也有不同的审美分支,李达康就是其中一种审美。

 

在豆瓣《人民的名义》讨论区里,评价李达康的热词是“干练”、“踏实”、“魄力”、“耿直””等,如果我们观察近年来大陆女性对男性审美的变化,李达康的走红倒也不难理解。政治影响审美,随着大陆与韩国的关系降到冰点,以韩流对韩国艺人的欣赏为代表的审美在一步步退潮,而硬汉型、大叔型男性正获得更多的青睐。李达康给人的质感就是很硬的。

 

《人民的名义》剧照,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人民的名义》并没有特意塑造CP(情侣档/人物配对Coupling),但由于他是群男戏,男性在人物中占很大比重,而且常常有正面交锋(李达康X高育良、侯亮平X祁同伟、沙瑞金X李达康、高育良等),所以它非常适合组CP。导演兼制片人李路说:“观众采取什么方式来解读这部剧,制片方都很欢迎,但并没有在剧情处进行任何这方面的设计。”可见导演对这种CP化的解读持开放态度。

 

其实,约莫在06年以后,尤其是近几年,以男性形象为主的影视剧,如果要火,几乎都逃不过腐文化的消解和重构。

 

在老三国的年代,刘备和曹操、诸葛亮和周瑜,观众想到的是英雄惜英雄、惺惺相惜,但它放到现在,就会被网民解读出“基情”。九十年代的电视剧《围城》,方鸿渐和赵辛楣的关系,在九十年代几乎没有人往CP上想。而到了08年,吴宇森的《赤壁》隆重上映,梁朝伟和金城武对视,那时候的网友就有用腐文化调侃他们的趋势。这几年就更明显,基本上你是很难深沉了,深沉、严肃的东西会被轻易解构、反讽、戏谑,或者就是被腐文化收编。

 

苏有朋翻拍《嫌疑人X的献身》,他可能想不到观众看唐川与石泓,会不停发笑,因为那两眼发光,就是组CP的绝好素材。在这部国产电影中,从少年唐川和石泓的对视开始,他们两个的对话就开始走向了一条喜感之路。苏有朋为两人安排“回忆杀”,也许只是想凸显两人友情的宝贵、彼此的惺惺相惜和今时今日境遇的落差。可是在这个卖腐文化盛行的年代,当你安排两位大男人从少年到成年互相对视、眼中闪闪发光,配合着暧昧的笑容,就免不了让部分观众浮想联翩,甚至心中暗暗生出“唐川与石泓的CP”。

 

《人民的名义》自然是又一个例子。那些“高大上”的剧情,在这种被腐文化消解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娱乐化、戏谑化。不是反腐剧教育群众,倒是群众无形中改造了反腐剧。

 

《人民的名义》剧照,图片来自:https://movie.douban.com


从《那年那兔那些事》开始,还有近年来共青团的画风转变,以及正剧、反腐剧对年轻观众的示好,官方话语开始有意识向口语化、轻松化转变,但它不是一个整体转变,只是部分转变,依然有大量官方话语保持严肃的姿态。

 

这说明什么呢?一个是:官方的宣传策略并非铁板一块,甚至内部有矛盾的地方,是放低姿态,积极学习年轻人的口味?还是自上而下地“要求”群众去学习什么?要求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内部是有分歧的。第二就说明了八零后、九零后逐渐进入宣传口,对官方宣传策略的影响。每一代人的口味都是不一样的,今天的宣传画风,和九十年代乃至更早的风格有区别,关键是人的变化。

 

当那些激昂壮阔的口号被腐文化消解、严肃权威的上层意志被娱乐化包装,它会有什么影响?或许会有人感叹高雅不再、权威的瓦解,但好的一面也会有,腐文化可以磨掉这些煽动性口号的戾气,可以令接受者对暴力有更深的不适。一个沉浸于腐文化的人,宁愿在网上给达康书记做表情包,也懒得去搞运动、去打砸抢烧日货。

 

有一个尴尬的现状——知识分子创作的作品,却很难依靠知识分子式的宣传方式推广开来。写一篇文采飞扬的书评,效果不如丢几个达康书记的表情包。06年的《大明王朝1566》,人人说好,可前期一直叫好不叫座,看它的人局限在文化圈子。后来《大明王朝1566》逐渐有影响力了,为什么呢?不仅仅是文化人卖力的宣传,还有官方的表态支持和市民群体的介入,恰恰在这个时候,《大明王朝1566》也被CP粉盯上了,海瑞与王用汲的交往被解读出满满的“基情”。

 

但是,虽然腐文化是当今文化传播的流行推手,它却不是文化低俗化的原罪,腐文化不等于低俗,也不是低俗的成因,它只是恰好顺应了这个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反讽时代,按加拿大批评家弗莱的话:“反讽,是现代主义式的否定,落在肯定表达层的正是实际上被否定的东西,因此反讽是其本质。”反讽时代容易给市民群体造成一种幻觉,即自己已经能与权威平起平坐,自己对文化上可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反讽、戏谑甚至自我轻贱,权威的威信被一步步瓦解,而市民的自信得以一步步提升。

 

但是,当反讽、戏谑甚至自我轻贱将严肃的判断力彻底吞没,市民对痛苦与剥削的抵抗和感知能力就将一步步退化,最终的结果,是市民看起来成为精神的主人、潮流的主导,其实仍然是活在最高权力持有者和资源集中者合力设下的牢笼里的顺民。在当下,这也是我们需要留心的。

 

参考资料:

 

1.自建孝.论腐败概念界定(J).大同医专学报.2002,(2)

2.周梅森.《人民的名义》.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3.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南海出版公司

4.诺思洛普·弗莱.《批评的解剖》.Princeton University


往期回顾:


是什么让知识分子越来越灰头土脸?|微思客

内容为王? 还是标题为王? | 微思客

魔幻杜拉斯:我读杜拉斯作品的私人体验 | 微思客

《琅琊榜》:一个美好的成人童话 | 微思客

“返乡体”:一个良好的公共讨论话题是如何败坏的 | 微思客

这不是“文艺青年”的错| 微思客

没有故事的中文系  | 微思客

《当知识分子遇到政治》:叙拉古,去还是不去? | 微思客

“青春版”《红楼梦》:阅读盛事还是消费狂欢 | 微思客

曹禺:回不去的黄金十年 | 微思客


编辑: 宗城


wethinker2014@163.com

微思客重视版权保护,本文首发于微思客,如需转载,请联系微思客团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