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水泥的城市森林里,可以这样做『 社区营造』!
这是原创专栏『社工课』
发布的第 15 篇文章
出品 | 社工客
(ID:shegongke)
作者 | 张书豪
『社工客』原创专栏特邀作者
(微信号:onlyuseforauction )
中级社工师,80后社工,本科就读社会工作专业,研究所社会学专业,2008至2014年于台湾社工机构服务,先后从事身心障碍者、长者、儿童青少年三大主要服务领域及社区营造,于2015年至内地进行社工服务,现于多家社工机构、社会组织及学校任职督导、顾问、评委及讲师。
专栏发起:结合在台湾+内地从业十年的社工实务经验,进行社工实务技巧与工作经验分享,包含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社区营造等干货。
作者已发布文章:
原文标题 |社区营造,一探公寓大厦商品房的社造之路--以台湾新北市中和世纪皇家社区为例
本文大概
6818
字
读完共需
7
分钟
我家门前有小河 后面有山坡
山坡上面野花多 野花红似火
小河里 有白鹅
鹅儿戏绿波 戏弄绿波
鹅儿快乐 昂游唱清歌
这首〈我家门前有小河〉的儿歌,不知客官们听过没有,没错,这是一首简单的儿歌,旋律好听朗朗上口,这可能是孩子们心中投射出的家园、小区乃至社区的概念。那么你们呢?让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现在就让你执笔写下一篇作文,作文名为:我的社区,我们的要求不多,就洋洋洒洒来个两千字吧!试问你能文思泉涌,下笔有如神般的尽情挥毫吗?以现代都市人来说恐怕是困难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撰写出来的作文是不带感情没有画面感的,多的可能都是:
「我家住在OO市OO区OO街道OO社区OO小区O栋O号,小区里有便利商店、超市、学校、银行…,小区附近有公园、居委会、麦当劳、商场…等。」,也就是说现代都市人对于家、小区乃至社区的描述与想象,都仅限于行政隶属、边界划分及现象描述的层次,我们鲜少能在“现代都市人”撰写的作文中看到情感的流露、诸如邻里间的互动与互助、享受小区热爱社区的情怀,更别说社区活动公共事务的参与了,也因此这样的作文是不带感情没有画面感的,而其中的小区及社区也不过只是现代都市人生活住宅的陪衬,我们只想着能从小区及社区拿走什么,却从不问我们能给小区及社区什么?不得很残酷的说,这正好恰恰是现代都市人的写照,标准的单位与家两点一线,下班了立马回到那20至90平米的水泥砖房中,手机里的外卖APP迅速下单,不论晚餐零食饼干饮料弹指瞬间搞定,再来的画面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是当个称职的Couch potato左手薯片右手遥控器窝在沙发上,追着当下火红的欢乐颂2、思美人、择天记、奔跑吧…等,什么小区及社区,什么街坊与邻居,家的铁门以外都与我无关,只要不碍到我的事,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上述画面客官们是否心有戚戚焉啊!
楔子
社区营造,一个在台湾已执行二十来年的社区工作,在内地近年来也红红火火的大力铺开,遍地开花,从沿海一带的福建、广东上至到浙江甚至左转至四川等省分,都能看到社造的身影,但先问问内地的朋友,一想到台湾的社区营造,估计十之八九立马反射出南投桃米村的社造典型案例,甚至有机会到台湾也必定去该地朝圣走一遭;当然南投桃米村的社造成绩不容小觑,也确实有诸多可取借鉴之处,但随着在内地的社会工作与社区工作服务中,发现愈来愈多的内地伙伴在问一件事情,那就是有没有非农村的社造案例可了解参考?这让身为宝岛居民的我立马想到了台湾新北市的中和世纪皇家社区,也迫不及待的要跟大家分享这个公寓大厦商品房的社造之路,要知道这样的秘籍要在社工客的平台。
垂直社区VS水平社区
公寓大厦商品房做为一种现代都市的主要居住型态并非浑然天成,而是在都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下的绝对产物,早期的农业社会中邻里多是住在一个共享的平面面积空间,彼此有各自的独家独院,你家跟我家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那么公寓大厦商品房呢?彼此的空间距离缩小了,常见的两梯四户、三梯六户,我家的屋顶是你家的地板,我们共享着同一条供水水管,邻里间的物理距离至多不出十米,要找到彼此那比起以前可是再容易不过了,但实际上呢?我们却在一个又一个的经验中发现,这样的垂直社区比起早期的水平社区更退步了,具体来说居住条件跟生活质量当然跃升了一大步,但吊诡的是邻里间的互动关系疏远了、冷淡了、大家不知什么时候都开始养成自扫门前雪的心态,家当然成了你最安全的堡垒与归属,但貌似家以外的楼道、街坊邻里、小区公设都成了会吞噬你的妖魔鬼怪,除非有出门的必要性,否则坚决誓死捍卫家园(自家)足不出户,这就是典型的现代都市人,话说大家也不用左顾右盼了,这就是你我的缩影。怎么样?现实又可悲吧!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但当代社会,「近邻」看似近、其实远,既亲密、又疏离;高密度的群聚,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摩擦与猜忌;注重隐私的结果,是长期与邻居缺乏互动,除了与自己利害相关的事务外,余者全不关心。
社造危机感的营造
当然或许也有人不这么认同,觉得这不过就是专属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特产,也算是一种当代的土特产吧!但对于从事社区营造或社区工作的伙伴们,我们肯定不这么想,我们的嗅觉是敏锐的,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这样的社区(小区)情况,不刚好正中下怀,正是我们摩拳擦掌、大展身手之处吗?所以相信机智如我的客官们也体认到营造危机感的重要性,这里所指的危机感当然不必跟南投桃米村一般的大地震大灾害,因为那样的自然灾害导致来从事社区营造工作,代价太大也不是本篇文章的论述范围内,所以我们指涉的危机感正是要让居民从当下的无感转为有感,让其自身体认到危机的存在,跳脱出温水煮青蛙式的坐以待毙,这种危机感哪怕是无形的氛围也好。
让我们回顾公元两千年以前的社区,概略来说生活在社区里的居民对社区多是一种依附的存在,因社区硬件的条件未如现今发达,故社区建设、改造等事宜多由官方政府下一纸公文一道命令,也就是我们了解到的“由上而下”式的贯彻,久而久之居民不论是积极顺从或被迫配合,相信政府,跟着领导的步子走是时势所趋;但今非昔比,社会在变、生活在变、社区在变、思维在变、领导也在变,难道居民还在原地踏步不动吗?因此这是个居民当家的时代,放诸自身来说每个居民都有权利及义务对自身社区(小区)尽一份责任,而这样的责任就从觉察危机感开始,并从实践出发,由下而上的去为社区(小区)做出参与与改变。这是每个居民投身社区营造的必要前提,而危机感也是社造团队成功激起社造氛围的不二法门。
迎来主角:新北市中和世纪皇家社区
中和世纪皇家社区位于台湾新北市,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公寓大厦商品房,也就等同于一般普通小区的概念,它并不是个豪华高档小区,小区内有14栋大楼共两千多名住户。一说到这估计客官们会露出讶异的神情并说着:「什么?如此少的栋数跟住户,有代表性吗?人少当然简单啊!」这些疑问疑虑我们都想到了,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究竟他们的社造之路是如何开启的?换个角度说他们的危机感从何而来?一切的源起很单纯,2002年时任小区管理委员会的陈世鸿主任委员(等同于业主委员会一把手)在某一天看到小区一楼空荡荡的公共空间,心想着这些公设怎么都没有居民下来使用下来活动呢?就开始沉思小区居民所认为的家的边界在哪里?也因此想用社区营造的理念的经营小区、改变小区,社造工作刚起步时小区也遭遇许多挫折。
1. 首先就公寓大厦的建筑特性来说,这种都市型态的集合式住宅基本上有完整齐全的硬件设施,并配有良好的物业公司处理居民的民生问题及保全保障住户的居住安全,但因每栋独立大楼均需独自的门禁卡才能进出,原先保障安全的美意无形中反倒形成居民间封闭及冷漠的社造推动阻力,居民回到小区就准备拿出门禁卡回到自己编号的那间房门,是不是像极了监狱的牢犯呢!
2. 再就住户成员性质来说,公寓大厦住户来自不同区域,成员涵括原住户、新住户及租屋族,因三者对当地地域认同感不一与需求差异,造成社区发展议题较难形成共识及激发凝聚力。
3. 最终是组织运作的层次,因台湾小区内的管理委员会系依据「公寓大厦管理条例」强制组成,而管理委员会职责偏重于公共事务管理及维护,并非象是其他社区组织先寻求具共识人员后,再予形成组织,故长期下来自然容易与住户站在对立面,关系也自然紧张而不好推展社造工作。
中和世纪皇家社区:社造的突破口
俗话说的好:「危机感在哪?社造的契机就在哪?」万事起头难是绝对不容置疑的,让我们瞧瞧中和世纪皇家社区的突破口在哪里!
有鉴于此,小区主委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住户对社区的认同感,希望在小区的住户居民们能把这里当作自己的故乡,因此利用新年期间向所有住户阐述「故乡爱,社区情,世纪皇家是我家」的核心理念,且告知住户社区营造除可提升居住质量外,亦可巩固家园及给子女良好生活环境,以建立共识。
印象深刻这位陈前主委用了个生动的比喻来述说公寓大厦的社区营造这件事情,如下:「过年的时候,路再塞、车再多再拥挤,人人都要赶着回乡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虽然塞车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回到故乡的感觉却是美好的,这种故乡爱就是我们希望打造的社区氛围。」我们不禁延伸想想,现代人一年至少有300天在都市小区里生活,主要的时间都在小区里过日子但情感上却不认同自己居住的环境,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
当然光有意识的提升是远远不够的,鸡汤喝得太多也会食之无味、麻木不仁,因此此时最好的载体出现了,那就是“成立社团”,在小区内本来就有很大的会议室、回廊、游泳池等公共空间,这些空间多半都很少被利用,不如拿来让居民搞社团,这么一来空间就不再闲置,再者邻居们透过参加社团活动,就会产生共同兴趣,凝聚情感,促进邻里之情。为了让小区居民参与社团活动,管委会着手在中庭布告栏上贴出醒目的意愿表,采具名、开放式填答,让有兴趣的住户填上自己前三志愿的社团活动。管委会再填列的意愿表中统计出热门的社团活动,并进一步询问有意愿的住户们满7人以上即可成立社团,而管委会则提供每个社团3000元(台币,约等同于600RMB)的设备补助开办费,购买管委会所缺乏的硬件设备,设备产权归管委会所有并供各社团轮流使用。
至于社团所需的师资则优先在小区内挖掘,挑选与社团匹配专长的居民担任社团老师,若小区内无法自供师资的话再寻求外援,透过资源连结的方式引入相应老师。这点正是能够有效转化缺点为优点的重要之处,由于公寓大厦没有农村人口及人才外流的现象,小区内往往是卧虎藏龙人力资源充足,恰恰缺乏的就是类似社团这样足以让居民伸展手脚、发挥长才的平台载体,搭配管委会的逐步牵头搭建与授权,社团的成立成了多方交集的最大公约数,也促成了效益最大化。
果不其然在资金与师资无忧的前提下,小区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将近整整一个月,陈前主委每天都在参加各种社团所办的庆祝成立大会,而社团的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元极舞社、羽球社、长青社、美术社、英语会话社、书法研习社、桌球社、国标舞蹈社、烹饪社、插花社、棋艺社、游泳社、撞球社(台球社)、琴社、韵律舞社、铁马社(脚踏车社)、珠算社、环保社、读经班、烘培社、排舞社、国乐社,社团族群覆盖小孩、青少年、成人到长者且种类应有尽有,这是多么和乐融融、美好的一幅图画啊!
直至现今社团的数量跟种类仍不断地成长,且最难能可贵的是社团能够持之以恒的稳定运营,而非昙花一现似的花开花谢;此外管委会也利用节庆假日举办相关大型嘉年华会,其中的表演活动自然而然成为了社团挥洒的舞台,社团有高度的自主权决定表演形式与内容,管委会也乐见其成,而小区的社区营造其实就在你情我愿、你侬我侬的相辅相成下搞起来了,上述的现象就是由上而下转变为由下而上最好的具体写照。说到这是不是有钱你也想在那儿立马买一套房啊?
公共空间社团宣传海报展示
肚皮舞社(前) + 健身社(后)
途中的磕磕碰碰:社造的杂音
中和世纪皇家社区的社造之路并非一路顺遂,途中也有挫折、失败、窒碍难行的时候,在此提出主要遭遇的困难点以供分享;在社团成立的过程中虽一度看好,居民的需求显然被管委会所重视,兴趣爱好也得以藉由形形色色的社团成立得到出口,但随着社团的兴盛,反对的声音也立刻出现了,反对的人是谁?当然也是小区的住户,那么理由呢?很简单,估计你们也想到了。
开始出现的反对杂音传达一种意见,那就是“使用者付费”,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没有参与社团的住户们开始认为,社团既然使用的是公共空间、公设领域,那显然这群人就用到公共的水电费、空间占据等,那凭什么我没有参与,却要用我每月所缴纳的管理费(物业费)来共同支出这笔费用呢?不是应该要使用者付费吗?这才是公平吧?
这就是该小区社造过程中最大的阻力,管委会觉察了这种杂音后,深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针对有异议的住户居民循循善诱,首要的就是破除他们所认知的使用者付费概念,认为小区内部此类的自治组织社团不应具有排它性,小区内的社团核心宗旨是为了丰富住户生活素质,且抱以开放欢迎的角度供全小区居民共襄盛举,而社团也并非仅由少数利益团体成立及私自享用,故如抱以使用者付费的心态来运营社团,将是阻碍小区自治组织健康发展的杀手。当然这样的过程也经历了好一段时间,才让杂音给降了下来,社团也得以良善的运营。
社团生活化 → 社团社造化
还记得我们上面分享的吗?管委会作为社团成立的领头羊,并给予社团开办的补助费,也必然有了一定的社团成立规章制度,方以让社团得以长起来、长出来;而当整个小区进一步的没有任何异议与杂音的出现,也就表示整个小区共同认同社团存在的必要性与价值,这时社团的运营与常态运作就上了轨道,那么就社造来说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这时你就开始发现一些微妙的变化。
1. 社团生活化:你开始看到这个小区的居民,不论哪一种族群,上班的成人、上学的小孩、带娃的妇女及长辈,都能在小区里的不同时间段参与享受社团活动,当然他们平常该做的食衣住行同样照常进行,只是除了这些生活生存琐事以外,他们在小区内有个绝佳的梦想天地,他们知道有一群跟他们共同兴趣的住户,在同个时间段因着这个爱好而聚集一起,在技艺上他们精益求精、见贤思齐、学以致用;在情感上他们嘘寒问暖、分享交流、相知相惜;在价值上他们认同社区、建立归属、深化关系。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事,而这就是社团生活化的实际体现,当居民开始参与社团并习惯社团出现在常规生活中,这种参与形式已由被动转为主动,并由各个子社团凝结团体意识,整体社团所呈现的,就是一种非正式社会控制力,是居民具有社造意识的重要基础,也是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关键阶段。
2. 社团社造化:当社团参与成为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事件后,你想象不到的“副作用”也开始出现,但这个副作用显然是好的,社团成员开始针对社团运营过程中遭遇的硬件、软件困难向居民、管委会等提出讨论,非正式(私下交流讨论)及正式形式(管委会例会)均有,例如相关规章制度还不尽完善需要与时俱进的修改、场室常规的维护修缮、社团运营的经验分享及彼此扶持、社团资源连结及引入的规范化、小区安全议题…等。而这些居民并不是一开始就会运营社团,也没有一开始就清楚了解所有的议事规则、更没有人在先前有积极想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管理,但如今看来这种因社团而起的非正式社会控制力,已让住户居民自主地参与小区事务的管理与运营,管委会也不用再像以往一样辛苦的由上而下发布命令进行管理,想当然耳通常还惹得一身腥;但现在呢?不是管委会管居民,而是居民自发性的想管事,而且已从原本运营相对稳定的社团事务,进一步延伸到小区的公共事务,这种转变,社团社造化,除了点赞还是点赞!
良性循环:社造 → 管理 → 永续
中和世纪皇家社区的案例显示,传统的公寓大厦商品房如果想做社造,多数走的模式是这样的老路,也就是管理维护 → 社区营造 → 永续发展,然而这么做不一定不会成功,但走的辛苦也走的坎坷,这是有目共睹且有族繁不及备载的案例可循;那么有没有一种较好的良性循环模式可依循呢?中和世纪皇家社区能跳脱传统思维颠覆顺序,先从小区的社区营造工作做起,运用社团载体调动住户居民积极性,进而参与小区公共事务,激发社区营造意识及对社区的认同归属感。
传统模式中总想着先把小区条条框框的规定规范制定清楚,所以必然从管理维护开始出发,但人是种特别热衷分类及敏感的动物,当管委会说明来意是要进行所谓的管理维护,居民极其容易在心态上产生反感,认为自己处于相对的被动与弱势,也认为自己是“被管理”、“被约束”、“要配合”的那一群人,一旦居民有这样的心态,那多方在小区的共同事务上要达成共识就难上加难,所以只能一直在管理维护中无限循环的鬼打墙,最后才发现,矮油!原来我迷路了!!!
因此奉劝客官们,从社造的思维切入,尝试牵头引领并调动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如发展得宜则可顺水推舟、顺理成章地进到管理维护中,且并不是社造团队一己之力在做管理维护,而是由下而上的共襄盛举,当然过程必然有利益相关方的异议、争吵、纠纷、不和谐,但那又如何呢?比起一个人人自顾自、冷漠的社区来说,好太多太多了,你说呢?
马照跑舞照跳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们要强调的是,就如同马照跑舞照跳一样,作为一个安分守己的市井小民,我们该追的连续剧还要追,该窝在家放空发呆的时间也莫不可少,因此社区营造工作并非要一刀切赶尽杀绝般的遏止你在家的所有时间,而是友善地对亲们提个儿醒,千万不要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也不要觉得这一切都不可能,改变就从自身做起。
别忘了时常走出家门跟街坊邻居串串门,多了解看看居委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的精彩活动、多在社区辖内锻炼走动,你会发现社区如同一幅藏图宝一般,有太多太多它的美你未曾发现,就如同王力宏的〈美〉一曲中的歌词,
你这么美
你这么媚
你这么美 你这么美
美 美 妹妹
这个妹妹不是谁,它就是一直在你我身边的社区,期待你我去挖掘探索它的美。
文末彩蛋
What if 社会工作 + 社造?
如果社会工作 + 社区营造,
会碰撞出什么火花呢?
我们下回见分晓
说到“社区营造”,很多地方都在风风火火的“造!但是内地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知名的案例可以像“桃米村”那样火~每年依然都有人去香港台湾学习社区营造.....你在“社造”吗?公寓大厦式的社造的确不易,但还是有先行案例的,欢迎留言或投稿~
投稿邮箱
小客微信
“社区营造”相关文章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社工客】主页面菜单—资源库—搜我
输入你想了解的“关键词”—社区营造
安卓用户
(or在后台对话框回复“搜索指南”)
【社工课】专栏已发布文章
9.“如果没有遇见你,我将会是在哪里?”—社会支持网络 | 社工课
10.“社工,我跟你说…”个案的单次面谈怎么谈? | 社工课
『社工客』原创专栏文章转载请后台回复“授权”
微信公众号平台外其他平台转载文章
请注明社工客ID和二维码
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