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阈值肌肉」与「高阈值肌肉」的差別及重要性
本文重点
① 了解「低阈值」和「高阈值」策略的差别,有助于你从新手衔接到高强度运动。
② 「低阈值策略」永远在「高阈值策略」之前。
③ 如果没有「低阈值训练」打底,「高阈值训练」会一蹋糊涂。
④ 只要看你的呼吸,姿势,动作控制就能知道你用哪一种策略进行动作。
⑤ 新手最好从「低阈值」的基本动作模式开始,不要直接跳到「高阈值」的肌力训练。
注释:
低阈值训练:稳定肌群的训练
高阈值训练:大肌肉群的训练
正文
运动前都应该要了解「低阈值」和「高阈值」训练的差别,这可能是现今训练的重要关键。
「低阈值」和「高阈值」策略到底是什么?
低阈值策略:强调慢速,用局部肌肉的稳定性去完成低强度的训练及反应性姿势控制。
高阈值策略:强调快速,用大肌群去产生力量以应付高强度的训练。
这两个策略的差别
来自肌肉内运动单位的募集数量。
我们的身体很聪明,简单的动作用「低阈值策略」募集少量的运动单位做出动作;
反之,难的动作用「高阈值策略」就要找大量的运动单位才能应付动作。
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要做出「高阈值策略时」,正常的身体会先启动低阈值策略,募集局部肌肉去增加稳定,以让关节中心化,才能让身体强而有力的做出高阈值策略。
使用「错误策略」去做动作的人
不但会失去训练效率
而且会导致受伤,甚至加重旧伤!
What ? ??
就拿平板支撑来说,有的人会抬高屁股、有人会出现塌腰,有人会耸肩,有人会出现憋气等等..
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动作,身体却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代偿动作,这就是用「高阈值策略」去代偿「低阈值策略」不足的例子。
因此~
低阈值策略永远在高阈值策略之前。
很可惜的是,大多数的人都忽略「低阈值策略」的重要性。
举个例子:一个卧推100公斤的健身达人,抱怨右边肩膀疼痛有声音,但他的肩关节活动度非常好,肩关节肌力也都正常,特殊测试全部正常。
但让他用右手拿几公斤的壶铃,手臂举起让壶铃底部朝天花板,他手中的壶铃非常的晃,而且没力撑不久。
之后教了一些训练以激活低阈值的肌肉「包含动作模式」,肩膀不太会有声音且不再疼痛,卧推也做的更顺。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发现两件事:
如果你从来不做「低阈值训练」,透过「低阈值训练」可以解决以前的代偿问题,找出错误的动作模式。
而且,可以提升运动表现,优化高阈值动作。
回头审视一下...
这位练卧推的健身达人错在哪里 ?
你拼命做卧推这样的「高阈值训练」,肌肉开始出现疲劳。
因为你从不做「低阈值训练」,那些负责稳定的肌肉都没上班过,全部都在休息,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好比一颗内部被白蚁啃食的树,表面看上去还是很光鲜,但是一推就折了。
其实就是身体的大肌群扮演稳定的角色「高阈值肌肉既当爹又当妈」,整个动作一直在错误的模式下运作。
当训练一段时间后,这些负责「高阈值的大肌群」开始不满。
不管「低阈值工作」还是「高阈值工作」都要干,每次都要做两份工作,在这种压力下就开始变得神经质,肌肉张力变高,变得很紧。
为什么你的拉伸没有效果?
即使你花再多时间在拉伸上面,这些大肌群也只是暂时被放松。
过了一段时间后,大肌群就会意识到随时要工作、开始收缩,而低阈值的稳定肌肉还是不上班,只要不做低阈值训练,永远是治标不治本。
从「稳定肌」和「大肌群」的故事
知道错误的动作模式包含:
① 大肌群代偿稳定肌,做了低阈值动作的工作。
② 大肌群一直收缩,变的很紧,停不下来。
③ 大肌群既做了高阈值又干了低阈值的活。
④ 稳定肌不工作,导致错误的身体姿势。
⑤ 大肌群忙过头,只好牺牲活动度,去产生力量,不然无法应付高阈值动作。
做任何「高阈值训练」之前,请先以「低阈值训练」打底。
不仅是为了提升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让你远离运动损伤。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38604t47&width=500&height=375&auto=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