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头条|工匠精神:农商银行“下半场”破局之道 ——专访浙江乐清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剑飞

王文珠 古慧子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 2023-03-28


     高剑飞

     浙江乐清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第一读者群核心成员



2月20日,本社官微推出的头条文章《疫情后农商银行发展逻辑之变》(点击查看原文)在业内引起了广泛共鸣和强烈反响,作者系《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第一读者群核心成员,浙江乐清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剑飞。文章观点深刻、金句频出,为“后疫情时代”农商银行新的工作部署提供了启迪。此前1月,本社官微推出的《农商银行的下半场——浙江乐清农商银行董事长高剑飞关于2020年的专题报告》(点击查看原文)在微信朋友圈被广泛转发,这篇短短800余字的新闻稿意外“走红”,关于农商银行下半场的讨论迅速展开。


农商银行“下半场”的“拐点”是如何判断的呢?在“下半场”中,到底如何把握“变”与“不变”?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印证还是打破了“下半场”的逻辑?带着这些问题,《中国农村金融》杂志记者对高剑飞董事长进行了深度专访。既作《疫情后农商银行发展逻辑之变》的“姊妹篇”,又作《农商银行的下半场——浙江乐清农商银行董事长高剑飞关于2020年的专题报告》的“成长篇”,以飨读者。




文/ 本刊资深记者 王文珠  本刊记者 古慧子



“上半场”与“下半场”:不一样的逻辑


《中国农村金融》:农商银行“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拐点”在哪里?为什么说2020年农商银行开启了“下半场”?


高剑飞有企业家认为,中国经济“上半场”是“电梯模式”,“下半场”是“攀岩模式”,我认为说得很形象。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金融与经济的“上半场”与“下半场”是一脉相承的,从银行业近十五年的情况来看,2003年到2013年的十年时间是银行业的“黄金时期”,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提升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5倍;利润从322.8亿元增长至1.74万亿元,飙升为十年前的54倍。2013年到2018年是银行业“焦虑的五年”,表现为不良周期开始,互联网金融、Fintech兴起等技术驱动的金融革命对银行业形成强烈冲击,金融去杠杆,这五年,银行业开始焦虑,产生了不少金融乱象。


从2011年到2018年,乐清农商银行始终坚持浙江农信“姓农姓小姓土”的核心定位,各项业务快速、稳定、健康发展,存贷款规模与营业净收入基本上同步增长,并且存贷比较高,有时新增存贷比超过100%。但是,2019年出现了拐点,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来:第一, 2019年乐清农商银行存贷款增加了153亿元,创历史新高,但营业净收入首次出现负增长;第二, 2019年乐清农商银行存款新增114亿元,贷款仅新增40亿元,新增存贷比不到40%,存款远远超过贷款。因此,我们以2019年为分水岭,将前十年称之为农商银行“上半场”,2020年以后为“下半场”。


《中国农村金融》:农商银行“上半场”与“下半场”有着怎样不同的逻辑?


高剑飞随着经济下行、金融去杠杆等压力以及农商银行拐点的出现,行业逻辑的变化要求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按照前面几年的逻辑来经营,而是要主动顺应大势,转变核心逻辑,用工匠精神经营好农商银行的“下半场”。“下半场”变的是战术、逻辑和思维,在大破中大立;不变的是战略、模式和思想,以不变应万变。整体来讲,我有五个观点:“上半场比拼速度,下半场比拼耐力”;“上半场防控风险,下半场经营风险”;“上半场野蛮生长,下半场精耕细作”;“上半场人头红利,下半场人才红利”;“上半场发展自我,下半场追求无我”。


核心思路:把握“变”与“不变”


《中国农村金融》:何以说“上半场比拼速度、下半场比拼耐力”?什么样的“耐力”才是好的耐力,具体如何实现呢?


高剑飞上半场,银行业务还在卖方市场,比拼速度是主流;下半场,银行业务转为买方市场,发展模式也必须要由“比拼速度”转向“比拼耐力”。


变“重负债”为“重资产,有资产才能“活下去”。上半场讲“存款立行”是符合大势的,因为当时负债成本低,资产供不应求。但现在形势变了,负债成本提高,我们的存款付息率从十年前的0.96%提升至目前的2%,拓展有效资产也越来越难。因此,“资产为王”时代已经到来,如果没有资产端的支撑,存款会变成“累赘”。


变“要流量”为“要留量,有客户才能“活得好”。上半场,农村市场资源多、客户多,竞争不充分,客户大量流入、少量流出。那时,我们可以选择“绝对错位”。但下半场,我们的客户流失逐渐大于流入,如果保持“绝对错位”,银行“蓄水池”就会干枯,进而影响整个客户生态。因此要推行“相对错位”,把原来“扔掉”的客户“捡回来”,做大增量,做精存量。


变“靠产品”为“靠人品,有价值才能“活得久”。上半场是“产品选人”,有产品不怕没人要。下半场是“人选产品”, 客户信赖的更多是产品背后的“人品”。因此,下半场必须要变被动为主动、变标准为个性、变单一为综合,为客户提供足额、便捷、便宜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全方位普惠金融。


《中国农村金融》:“上半场”防控风险、“下半场”经营风险,防控与经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完成由防控风险到经营风险的转变?


高剑飞上半场,农村市场基本上是农信机构独家经营,我们通过把有风险的客户“拒之门外”来防控风险。但下半场竞争激烈、资源有限,我们必须“拥抱客户”,把分母做大,去经营风险。


理念要包容。我们始终倡导“大数法则”“利润覆盖风险”“倒金字塔”这三个理念。我们认为“做小”整体风险不大,只要把道德风险防控住,可以大胆去做。把客户筛选的金字塔倒过来,只要客户符合“三无” (无不良品行、无不良资信、无过度融资)条件,就都可以提供贷款。


客户要包容。下半场,“全好”的客户显然是大型银行先挑,留给农商银行的只有“不全好”的客户,只要不是“全不好”的客户就是好客户。在客户资源紧缺的形势下,要包容“有贡献”“有潜力”“有缺陷”的客户,通过“救他”最终实现“自救”。


考核要包容。过去我们对优秀客户经理的主要评判标准是不良率低,这个理念也要转变。不良率不是越低越好,要为担当者担当、为执行者负责、为创新者撑腰。只要没有违规经营、道德风险,我们一律定性为尽职免责。


《中国农村金融》:在经营管理上,您讲到下半场要由“野蛮生长”转为“精耕细作”。我们看到,上半场很多农信机构已经提出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且内部管理越来越规范、各种制度也更加细致系统,步入下半场,还要如何进一步“精益求精”呢?


高剑飞上半场有资源、有客户,可以说“有钱任性”。为了完成任务目标,可以不计成本;为了弥补管理漏洞,不断出台制度“打补丁”;为了防控风险,增加很多的流程环节。其实这些不是真正的精细化管理,我认为下半场要实现“精益求精”,必须做好“算法”。


管理要做减法。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做,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一是制度要简。不能文件很长,里面管用的没几条。二是流程要简。流程越短,责任越明、成本越低、风险越小。三是考核要简。考核指标要抓主要矛盾,越简单越好,集中员工精力办大事。


科技要做加法。2019年7月,浙江省农信联社王小龙理事长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推进全方位普惠金融做深做实”,为我们数字化转型指明方向。农信机构的优势在线下,我们发展线上业务,不是意味着脱离线下发展线上,而是要在强化线下优势的基础上,以线下反攻线上,最终实现线下线上融合。我们认为,数字化转型主要有三个目的: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客户体验,而不是盲目引入外部机构开发系统。同时,要抓好三大重点:推进“营销+科技”“管理+科技”“渠道+科技”,打通线上运营高速路,实现双轨运行。


效能要做乘法。一是人力效能最大化。员工薪酬越高,企业成本越低。提倡一个人做三份工作,拿两份薪酬。通过控制总量、优化结构等“精兵强将”政策,不断提升“人均亩产”。二是网点效能最大化。考量网点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综合成本指标,不断提高“网点亩产”。三是财务效能最大化。加强经济资本管理,把钱用到能产生更大效益的地方,不断探索“业务亩产”。


《中国农村金融》:为什么说“上半场人头红利、下半场人才红利”?如何充分挖掘、释放“人才红利”?


高剑飞“上半场人头红利”,是因为上半场人力成本低、业务简单、科技落后,人海战术就能取得成效。但下半场人力成本提高,“机器换人”加速,业务更加复杂。因此必须依靠人才,释放人才红利。


让奋斗者有为有位。奋斗者指的是有信仰、有本领、有业绩、有规矩、有担当的人,他们认可我们的“小而美”文化并为之奋斗。对于这些奋斗者,我们倡导:你若奋斗,我必厚待;你若精彩,必有舞台。


让普通者奋发有为。对主动性弱、业绩平平、小富即安的普通人进行再培训、再考核、再提升,鼓励他们奋发有为,力争成为奋斗者。


让混事者栗栗自危。混事者指的是那些开倒车、不作为、没担当、纪律涣散、破坏团结、唯恐天下不乱的人,对于这些人我们要坚决淘汰。


《中国农村金融》:乐清农商银行近十年来不良率一直保持在1%以内,盈利能力连年增加,2019年人均创利已达到了190万元,实现了良好的自我发展,在下半场,您为什么提出要“追求无我”?


高剑飞上半场我们靠机制、靠物质、靠积累,已经实现了一定的自我发展。下半场面临经济金融新常态,想要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就必须靠情怀、生态和格局去构建新生态。可以说,上半场是“追求自我”,下半场要“追求无我”。


相信方能看见。一方面要信客户,我们始终相信大部分客户都是好的,农民是最讲诚信的;另一方面要信单位,我们始终倡导:“单位好了员工才好,员工好了单位更好”,把平台当事业来做。


利他方会走远。利客户,始终要把客户放在第一位,努力实现“我们有什么”到“客户要什么”的理念转变。利员工,投资员工是成本最低、回报最高的,只有员工强了,农商银行才强,要全力构建“让有理想的人成长、让想创业的人成功、让肯奋斗的人幸福”的平台。利社会,积极投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坚守方得始终。“小而美”这条路走到现在,我们也经受过内外部的各种压力和质疑,包括为什么做小不做大、为什么不跨区域经营等。但实践证明这条路是对的,也得到了各方的一致认可,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好了。我们始终认为:走自己的路就是创新,坚持就是最好的创新。


后疫情时代”:以不变应万变


《中国农村金融》:新冠肺炎疫情对农商银行究竟产生怎样的影响?“后疫情时代”与农商银行“下半场”的核心逻辑是否相同?


高剑飞新冠肺炎疫情对农商银行的影响主要在四个方面:首先,贷款营销难上加难。疫情短期会导致经济下行、投资渠道收窄,客户有效需求下降。其次,风险客户不断增加。个体工商户、小微企业首当其冲,不良贷款短期有反弹风险。再次,盈利水平影响较大。受疫情影响,银行贷款营销难度加大、不良贷款风险增加、资金市场收益减少、信贷利率再次下降,使得银行盈利空间再受挤压。最后,数字转型短板凸显。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充分暴露了农商银行在科技金融方面存在的短板,很多农商银行人员多、客户多、网点多的优势没有借力金融科技得到有效发挥。


因此,新冠肺炎疫情实质上放大了农商银行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拐点,加速了农商银行的变革步伐,验证了下半场的五大逻辑变化。“后疫情时代”与农商银行下半场的核心逻辑是一样的,破题思路也一脉相承的。


同时我认为,本次疫情给农商银行带来的不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一场机遇和醒悟。强者越强,弱者恒弱。这次疫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催生新的机遇、新的产业、新的模式,促使每一个人、每一个企业全面调整自己。农商银行必须保持定力、迎难而上、精准出击,苦修“变与不变”的生存之道,才能在下半场游刃有余,才能活下去、活得好、活得久。


相关阅读

1.记者视点|社会治理的中坚力量!疫情面前,农商银行“土办法”何以展示大作为?

2.独家|谁持彩练当空舞

3.独家|“极致的小而美”背后

4.抗疫·硬核数据|全国30家省级联社(农商银行)捐款超5.4亿元!



文章版权归《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所有。欢迎转发,如转载,请与杂志社官微后台联系。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至网站、微信、app等。



记者简介

   

(原文将刊发于《中国农村金融》杂志2020年第5期,3月10日出刊,敬请期待!)


责编: 王文珠

责审: 孙思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