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罗评茶⑤】看完这个,你比90%的人都懂茶产业!

编辑部 茶周刊 2023-08-29

老罗评茶⑤

抛开平日的忙碌与喧嚣,换一种方式来谈茶。《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打造全新有声、有态度的评茶栏目——老罗评茶,直击行业焦点,剖析产业热点。茶行业资深品牌策划人罗军,将与你一同触摸茶的高度,畅想茶的未来。


本期栏目将继续系列内容:中国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立足于茶业,不止于行业;深远的话题,熟悉的陪伴。每周五,与您不见不散。


专栏讲师:罗军

国茶实验室创始人

资深茶叶品牌策划顾问

《中国茶密码》作者

要点回顾


主题:中国茶饮三个象限


2017年考察“美斯乐”基地时,为了说明茶产业的结构,提出了茶的三个象限概念。在2017安溪茶产业高峰论坛和长沙中国茶叶科技年会上都进行了阐述与说明。下面我们一同看看这三个象限。

 

 消费者如何看茶?

如果我们去store或超市,拿起一瓶瓶装饮料,很多人会问这是茶吗,虽然上边写着茶;如果我们去街边的奶茶铺,就像周杰伦爱喝的奶茶,很多人会问这也是茶吗?当我们去茶馆,点一壶茶,我们觉得这才是茶!



究竟如何看茶?

中国茶饮有三个象限,如同一个金字塔图形,象征性地代表越往底层,茶叶的品质可能会越来越差,反之越高。其资源分布是:最底层——第一象限,多用于瓶装饮料茶;中间层——第二象限多用于现萃调饮茶,顶层——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



如何看待三个象限?

第一象限瓶装茶饮。从中国茶的价值模型来看是较低的,通常被认为加工原料茶等级较低。此象限的原料成本一般为20——30元一公斤,甚至更低,成本控制严格且有效,因而此象限的效率模型特别高。如同中国出口茶,很多年维持在2美元/公斤,这就要求效率模型和集约化程度特别高。这种集约化程度从种植和加工开始就要提高效率,该机采就机采,不在乎价值。第一象限从产品属性来看,属工业品属性,议价能力不是特别高,整个产业链透明化。整体来看,第一象限企业规模量大、毛利低。从用户存量来看,90年代开始发育,2000年继续发展,到现在为止基本暂停增长,呈现出高度集中,停滞增长的情形。

 

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无论是拿盖碗、壶、杯子来泡茶,其价值模型相对较高,效率模型和集约化程度较低,甚至会单株采制,例如凤凰单丛,单丛即单株采制。虽产品属性是农产品,但从文化角度来讲,有较高的议价能力。从用户存量来讲,存量和基础大却高度分散,呈现出缓慢增长。

 

第二象限现萃调饮茶。过去不太存在,但随着奶茶铺升级为新式茶饮,例如喜茶、奈雪的茶、因味茶等出现。其效率模型和价值模型处在中间地段,但是集约化程度尚未形成,产品属性为餐饮属性,议价能力未形成,增量用户相对集中在年轻人身上,呈现出快速地集结增长。



三个象限有何关联?

第一象限瓶装茶饮,主要考察茶多酚含量,只要指数到达就可以称为茶饮。它用模拟的方法,用工业香精和糖来平衡茶的苦涩。

 

第二象限现萃调饮茶,通过添加牛奶、芝士、果糖等营养物,使得茶的味道平衡,更容易喝懂。

 

第三象限传统泡饮茶,要求茶叶天生丽质,突出茶的花果本香属性。茶叶的鲜、甜、苦、涩自身达到完美的平衡。

 

打个比方:第一象限如同去酒吧,浓妆艳抹,奇装异服,自由舞蹈;第二象限处在工作状态,穿着清爽得体;第三象限是穿着比基尼的美女出场,要求身材、肤色等协调性统一。在一定程度上,第一象限和第二象限都在学习第三象限的价值模型。

 

茶产业的大致结构:第一象限——工业;第二象限——餐饮业;第三象限——文化业。三个属性虽完全不同,但各象限的表达与呈现都是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全世界70%以上的包含瓶装饮料、新式茶饮等类型的茶饮品,都是要加东西一起喝的。所以这个时代的茶饮消费者,应该怀有包容的心,无论我们喝含茶的饮料,还是传统茶,都应归之为茶饮。

 


出品: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

监制/安明霞   本期编辑/陈浩

电话:010-63744187

投稿信箱:hzchazhoukan@163.com


往期好文推荐

【老罗评茶④】中国茶的“黄金时代”就在今天

【老罗评茶③】如果“跨界”是一出戏,茶如何唱好A角?

【老罗评茶②】“小”罐茶背后有“大”乾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