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9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全册教学设计(可下载Word打印)

青青老师1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12-24


课本目录

1 草原 朗读  预习  精讲

2* 丝绸之路 朗读  微课  精讲

3 白杨 朗读  微课  精讲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朗读  微课  精讲

5 古诗词三首 精讲 清平乐村居  牧童  舟过安仁

6 冬阳 童年 骆驼队 朗读  微课  精品课

7*祖父的园子 朗读  微课  精讲

8 童年的发现 朗读  微课  精讲

9*儿童诗两首 朗读 微课  我 想  童年的水墨画

10 杨氏之子 朗读  微课  精讲

11 晏子使楚 朗读  微课  精讲

12* 半截蜡烛 朗读  微课  精讲

13* 打电话 动画导课  微课  精讲

14 再见了,亲人 朗读  微课  精讲

15* 金色的鱼钩 朗读  微课  精讲

16 桥 朗读  微课  精讲

17* 梦想的力量 朗读  微课  精讲

18 将相和 朗读  微课  精讲

19 草船借箭 朗读  微课  精讲

20*景阳冈 朗读  微课  精讲

21*猴王出世 朗读  微课  精讲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2 人物描写一组 朗读 微课  精讲

黄冈课堂  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临死前的严监生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23*刷子李 朗读 微课 精讲

24*金钱的魔力 朗读  微课  精讲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朗读  微课  精讲

26 威尼斯的小艇 朗读  微课  精讲

27* 与象共舞 朗读  微课讲  精讲

28* 彩色的非洲 朗读  微课  精讲

选读课文

  1 拉萨古城

  2 故事两则

  3 一件运动衫

  4 丰碑

  5 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

  6 我们家的男子汉

  7 孔明智退司马懿

  8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精品资料: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全册教案

电子课本

生字表

生字扩词

词语盘点

知识点归纳

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板书设计

期末复习微课

语文园地汇总

朗读+知识点精讲

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期中试卷复习题汇编

全册课文朗读连播

期末复习资料课件打包下载

全册教学设计

1《草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草原》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第16课。本课以简约的文字描写了美丽的草原风光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的民族风情。课文运用了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静与动的变化、对比中,凸显了草原的风光之美、人情之美。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继续培养学生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事物特点的能力,学习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六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六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语言经验,即头脑中已储存了认识事物的图式、样例或产生式系统,抽象思维能力也达到了较高水平,初步具备了自觉接收、存储、加工信息的能力。教学中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六年级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技能:作为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和情感积累,已初步具备了把握文章关键的语言文字体会事物特点及人物情感的能力。

3、存在的困难:同样,基于生活和情感积累的不够丰富,部分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一碧千里、渲染、勾勒、中国画”等词句缺乏感性认识,导致了理解上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会读、会写、能理解及运用本课的生字新词;2、能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及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2、通过替换、比较等方法体会语言的简约之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领略草原美丽风光的同时产生对大草原的热爱之情。 2、由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民族团结的情感。3、喜欢祖国的语言文字。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1、通过欣赏图片、诵读、想象等方法走入文本的情境; 2、体会民族团结之情。


五、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简介作者 (1)揭示课题:看到课题,你脑海中浮现什么画面? 播放草原风光的视频。 (2)学生、老师交流有关老舍先生的资料

设计意图:每个词乃至每个字都是一幅画。揭示课题后,运用联想以往阅读或生活积累的生活情境迁移到新知,拉近新旧知识的距离,通过欣赏草原风光,把学生带入草原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老舍先生的资料,体会老舍先生不仅是文学家,还是语言大师,为后续教学体会语言文字之美作铺垫。


2.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1)生字词的读与写 ①在下列词语中,请选择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渲(xuān)染 骏 马 彩虹(hóng) 回 味 B. 玻璃(bō li) 摔 交 迂(yū)回 拘束(sù) C. 翠色欲流 襟(jīng)带 羞涩(sè) 勾 勒 D. 马蹄(tí) 洒 脱 一碧千里 群马疾驰 ②指导“涩”字的书写。

设计意图:作为高年级学生已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不需要在课堂上再花费过多时间作具体指导。


(2)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找出描写作者参观顺序的词。


设计意图:本教学环节主要了解学生对整篇课文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的把握情况,一方面因为课文内容较为浅白,写作思路较为清晰,另一方面因为高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强的概括能力。


(3)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在学习的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有效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问题必须来自于学生产生的“真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


3.自主合作,感悟草原之美,语言之约 问:老舍先生到过草原吗?你从哪里知道? 比较句子: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设计意图:老舍先生说:“一字末宜忽,语语悟其神”,一个逗号,一个停顿,写出了老舍先生第一次到草原的事实。 自主、合作、探究 ①请用不同颜色的笔分别画出描写天空、小丘、羊群的句子。 ②读一读:这些句子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想象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1)感悟交流“天空美” 学生交流,随交流出示句子: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①想一想,“更可爱”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草原天空的图片


设计意图:因为大多学生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的天空缺乏真实的感受,所以通过欣赏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草原环境中,对草原天空的“明朗、清澄”之美就多了一份直观的感受。


(2)感悟交流 “小丘美” 学生交流,随交流出示句子: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中国画”见过吗?出示几幅中国画 出示线条柔美的小丘图片。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身处丘陵环境,目之所及更多的是水泥森林及忽高忽低的山峦,对草原的一碧千里及线条柔润的小丘就产生了理解上的困难,对文章把小丘比作渲染的“中国画”同样无法理喻。此时通过展示一幅幅或渲染或勾勒的水墨画,一幅幅线条柔和的小丘图,让学生理解小丘的美。 诵读句子,读出小丘的美。


(3)感悟交流“羊群美” 学生交流,随交流出示句子: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句子中“绣”字用得巧妙,妙在哪里?你能想象出来吗? 出示练习: 忽而,羊群聚在一起,它们好像在绣一朵______花;忽而,羊群分散开去,它们好像在绣一朵______花;忽而,羊群三五成群,它们又好像在绣______花。 出示羊群在草原的画面 【设计意图】:一个“绣”字写出了羊群在草原上的流动之美,“著”一字,而尽得风流。 再次出示句子: “这次,我来到了草原。” 当我们领略了草原的羊群、小丘、天空之美后,再读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什么?


设计意图:这一句不仅写出了老舍先生是第一次到草原,更写出老舍先生的欣喜、愉悦之情,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约,感受“语言大师”的语言魅力。


(4)整体感受草原之美 播放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随着悠扬的马头琴声、老师的诵读声走进文本创设的情境,再次整体感受草原美。


设计意图:音乐是“友善用脑”的重要手段,走进文本所具有的情境,体会文本之美是解读文本所走的必经之路。让学生在音乐中,在诵读中想象、驰骋,不仅拓展了文本情境,更享受了草原的美。 当老舍先生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什么样感受呢?诵读描写老舍先生情感的句子。


4.存疑激思,延伸课后 草原的美还表现在哪儿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下面的文章。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学习的兴趣和问题走出课堂是一节课应有的情怀。领略了草原之美后,继续去探究人情之美,也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5.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第一段。 (2)借助互联网继续探究草原的美。 (3)借助互联网搜集描写草原风光的诗、词,适时举行赛诗会。


六、教学反思


《草原》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草原美景——欢迎远客——亲切相间——热情款待——联欢话别;然后引导学生借助图片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来充分领略草原的自然之美。我觉得这一堂课有以下几个闪光点。


一、、以读为本,读中悟情


《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学本课我始终把朗读放在了第一位。


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自主研读,小组结合问题合作学习:草原的美,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描写草原美景的句子;接着让学生交流说感悟;图文结合理解重点句。最后,让学生美美地读一读:自由地、放声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自己对草原的感受。这样以读为本,学生从读中想象画面,体会感情,感悟意境,促使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景色美。最后在音乐声中展示草原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


二、抓住重点词句,读出意境美,理解句子含义。


如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景,我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采取喜欢的方式读文体味,让学生沉浸在这种意境中。让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句,随机出示相应的图片,使学生获得具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草原美景的印象。抓住句中“绿毯”、“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绿色渲染”等词,并说一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景象,从而体会到这绿色把天地都染绿的草原。而在这种境界里人物的情感,我让学生读后体会其中的含义及表达的感情,进一步体会到让作者沉浸其中的原因是草原大自然之美。


主要问题:


1、学生放手不够,思维想象不够丰富,有照搬资料回答问题的迹象。

2、教学目标落实的不实。如;背诵第一自然段,流于形式。课堂上未能及时要求引导背诵。

3、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有待研究。

《2*丝绸之路》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的、沟通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体现了丝绸之路在中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文化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容易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作者首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由点及面由情入理,然后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三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是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1)什么是丝绸之路?

(2)为什么要开辟丝绸之路?

(2)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预设: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你从这个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全班交流。


(1)丝绸之路的巨型雕像,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

(2)由这幅巨雕,联想到当年丝绸之路的商旅不绝的场面。

(3)抓住精神饱满、栩栩如生、满载货物、商旅不绝等词语想象当年丝绸之路的络绎繁华的场面。

(4)指名读这一自然段。


学习2―13自然段:


1.默读课文2―13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的那一幕,你受到了什么?丝绸之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划一划,读一读。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从“不计其数”“浩浩荡荡”“夹道欢迎”“一片欢腾”等词中,体会安息国欢迎场面的隆重。

(2)从两国使者的互赠礼品的场面描写,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友好的往来之路。也体现了这是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3)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奠定了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使他们能够互通有无,赞扬了丝绸之路,真是一条伟大的路。

(通过这一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想象到丝绸之路的热闹与繁华的场面,感受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4.指导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内容,边读边想象当时那种热闹繁华的场景。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意义。


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省略的内容会是什么?

2.这不尽的遐想可能是什么?你也来想象一下,说一说,并写下来。


四、体会写法,品读全文


1.读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在体会一下文章的首尾与中间一部分的联系。

3.再一次品读全篇,感受丝绸之路的伟大历史意义。


五、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关于“丝绸之路”的调查小报告,或者搜集资料做一份关于“丝绸之路”的介绍。


六、课后作业


1.朗读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3.继续阅读了解历史上与丝绸之路有关的著名人物的故事,并准备讲给同学和父母听。


板书设计:


  2* 丝绸之路


西域----------------------中国


 (商贸、文化交流)


 友好往来共同发展


迎接 ── 见面 ── 赠礼 ── 表演


练习设计:


1.请你仿写文中这样的词语。


栩栩如生、(     )(     ) (      )(     )


2.望着这座雕像,我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1)画出句子中的有关联想的内容。用────标出。


摹写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红旗,我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导游,你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吗?现在你就带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们介绍一下。把你的导游词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张骞与丝绸之路


在古城西安玉祥门外的大庆路上,有一座大型雕塑群:西域人与汉人带着满载丝绸的骆驼商队,正缓缓西行。这是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建立丰功伟绩的纪念和歌颂。


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首脑人物凯撒穿着一件丝绸长袍到剧院看演出。谁料,他比演员更引人注目,满剧场的人都把眼光盯在这件从来未见过的丝袍上。当大家知道这是中国生产的丝织品后,又是高兴,又是羡慕。此后,身着中国丝绸锦绣,成了罗马上层人物高贵和权力的象征。中国的丝织品是怎样到了欧洲的?这要从张骞出使西域说起(汉代西域指今日河西走廊以西的天山南北及巴尔喀什湖地区)。


张骞(公元前?——前114年),陕西汉中成固(今城固)人,西汉杰出的外交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公元前138年到11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通西域,开辟了我国和西方的国际陆路交通道路,从此,一条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西亚、甚至欧洲的“丝绸之路”也正式开通。通过这条横贯亚洲大陆古代东西贸易通道,从公元前2世纪到9世纪以丝绸为主的中外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和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特别是对中国蚕桑丝绸技术的西传起了巨大作用。19世纪末,德国地理学家希特霍芬首先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一名称。后来在这条通道上陆续出土了中国汉唐各朝的大量丝织品和其它文物。


 

3、白杨


教材分析

    课文先写了茫茫的大戈壁,三个“没有”指出环境的恶劣,为后文立树、立人做一下铺垫。在众多的戈壁特点中,作者重点抓住沙漠的广袤的黄,为后面写高达挺秀的秀的特点埋下伏笔。

    全文围绕哥哥妹妹辩白杨、爸爸赞白杨,然后插入一段人物当时境况的描写,完成借物喻人中对于人的意图的过渡,最后面对小白杨,爸爸的神情变化,点出新疆建设者的心愿!

本文写法的独特性在于:借兄妹的争辩写白杨的外形特点:高大挺秀;借爸爸的话描写白杨的内在精神特点:生命力强、坚强等;达到借白杨写人,也就是借物喻人的目的。

    那么借物喻人的写法就是这篇课文不得不教的核心教学内容,这一点从课后第二题编者意图也可看出。

   怎样教呢?怎样围绕这个核心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呢?先看物,也就是文中的白杨,文围绕一个词语写的:就是白杨杨的“高达挺秀”:联系下文:“这么大”,“多高”说白杨高大,“多直”是写白杨挺,“大伞”是写白杨茂盛也就是秀;再联系上文“浑黄一体”中有成行的绿,构成了一道震撼的风景,不就是挺秀的风景吗?

  这是白杨的“外秀”,还有内秀:也就是白杨的“精神品质”。隐藏在爸爸的话中,从来是说始终如一,不动摇;哪儿------哪儿是说适应能力强;不管-----不管是说坚强,不屈服。这一些表面是说白杨,实际是说新疆建设者。那么为什么借这样的物比喻这样的人呢?新疆的建设者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文中略有介绍,但是对于现在的学生是不了解的,这时候就要补充材料,补充材料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迁移运用语言,完成课后小练笔。

   

 3《白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建设边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爸爸借白杨表白心迹的三个句子,学习借物喻人表现方法,体会借白杨比喻边疆建设者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做贡献的高贵品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德育渗透:


    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朗读感悟


学法指导:


    感情朗读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3、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


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4、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二)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板书设计:

写物:高达挺秀  生命力强   小树成长

白杨

喻人:扎根边疆   不畏艰苦   后继有人


教后反思:

   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能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上下文及交流讨论,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通过搜集和交流,了解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2、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作业:先让学生在课前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耕耘手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欣赏的是著名歌手韩红的《天路》。歌曲中的天路指的是青藏铁路。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是当时全国唯一一座未通火车的城市。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背景资料。

1.字词、专业术语的理解:冰碴子、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下马威等。

2.默读背景资料。

三、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 

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四、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1.自学课文:请按阅读要求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整体感悟:你觉得阅读提示中哪个问题对读懂全文最重要?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研讨: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

    出示句子:“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 

    1.研读“困难 1” 

    (1)了解困难:“正在修建的是一条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冰土铁路。”

    (2)体验困难: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 

    (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①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建设者的吃苦奉献精神。)

    ②补充资料,深化认识:课件《生命禁区的早晨》。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师: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

    (2)体验困难:把对你触动最大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并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体会建设者的智慧与力量、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精神。) 

    (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师: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师: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强调了这一点。这句话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指导朗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四次。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既是筑路大军的誓词,也是作者的行文线索。

2、那么你知道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铁路、造福广大人名的路、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东土路、) 

    2、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同学们请根据你的理解,给这条路起一个有意义的名字,并简单说明理由。

(世纪路、天下第一路、奉献路、科学路、黄金路、幸福路、团结路)

3、交流资料:青藏铁路工程足以让世界震惊。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自己搜集的资料。

4、总结:在2005年10月15日,青藏铁路提前三年全线竣工,在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    

    青藏铁路的竣工,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让我们再一次铿锵有力地朗读建设者的词誓。(课题)。

 

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面对困难

恶劣天气极度缺氧 

充满信心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

因微信字数限制,完整版Word文档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6_34_44_

或扫二维码下载


请复制网址 m.1ydt.com 打开下载完整全册word试卷教案及PPT课件点击阅读原文看全部教学内容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