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六上语文22《月光曲》朗读+知识点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1-12-24

教材分析全解

电子课本图片

1《草原》

2《丁香结》

3.古诗《宿建德江》

3.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花之歌》

5 七律●长征

6.狼牙山五壮士

7.开国大典

8※.灯光

9.竹节人

10.宇宙生命之谜

11.故宫博物院

12《桥》

13《穷人》

14.在柏林

15.夏天里的成长

16.《盼》

17.古诗《浪淘沙》

17.古诗《江南春》

17.书湖阴先生壁

18.只有一个地球

19.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20《青山不老》

21.文言文《伯牙鼓琴》

21.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23《京剧趣谈》

课文朗读

22 月光曲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1],传说是这样谱成的。


  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去各地旅行演出,来到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从一所茅屋里传出来,弹的正是他的曲子。


  贝多芬走近茅屋,琴声忽然停了,屋子里有人在谈话。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哇!”一个男的说:“是呀,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quàn)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贝多芬听到这里,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失明了。


  皮鞋匠看见进来个陌生人,站起来问:“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贝多芬坐在钢琴前面,弹起肓姑娘刚才弹的那首曲子。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


  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tián)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xiōng)涌的大海。


  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知识点


生字组词:

谱:谱曲 谱写 歌谱 棋谱 乐谱 年谱

莱:莱卡 莱塞 莱茵河

茵:茵褥 绿茵茵 绿草如茵

盲:盲人 盲目 盲道 盲从 文盲 色盲

纯:纯熟 纯洁 纯蓝 纯净 清纯 纯真

键:按键 琴键 键盘 关键 键入

霎:霎时 一霎 霎时间

缕:缕述 一缕炊烟 条分缕析 一丝一缕

陶:陶醉 陶瓷 彩陶 陶器 陶俑 陶土


多音字:

乐:yuè音乐lè快乐

弹:tán弹力dàn弹弓


形近字:

键(键盘)健(健康)

霎(霎时)雾(云雾)

陶(陶瓷)淘(淘气)


词语解释:

幽静:寂静。

断断续续:时而中断,时而继续。文中指琴声不连贯。

清秀:美丽而不俗气。

纯熟:很熟练。

清幽:(风景)秀丽而幽静。

微波粼粼: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恬静:安静;宁静。

陶醉: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记录:把听到的话或发生的事写下来。


反义词:

幽静——喧闹 微弱——强烈

陌生——熟悉 纯熟——生疏

断断续续——接连不断


近义词:

著名——闻名 清秀——秀丽

激动——兴奋 纯熟——熟练

恬静——安静 照耀——照射

陶醉——沉醉


词语搭配:

(幽静)的小路   (清幽)的月光

(美妙)的琴声   (波涛汹涌)的大海

 

课文主题:

本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妙乐曲的创作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源于高尚而真挚的情感。


课内问题:

1、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答:这篇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俩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

2、体会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品格。

答:贝多芬:同情劳苦大众,具有音乐天赋和卓越才华。

兄妹俩:虽然生活艰苦,但热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乐观态度;相互关心、体贴.感情深厚。

3、贝多芬为什么弹琴给盲姑娘听?

答:因为贝多芬听到茅屋里传出自己的钢琴曲,又听到兄妹俩的谈话,他为他们生活在穷苦中却仍热爱音乐、追求艺术所感动,所以要弹琴给盲姑娘听。

4、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一个双目失明的姑娘,这么爱音乐,又这样懂音乐,这是知音啊!正因为遇到了知音,贝多芬才产生要为她弹奏第二支曲子的想法一一创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课后习题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答:弹第一曲因为贝多芬被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所感动;弹第二曲因为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2、反复地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听着贝多芬的琴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天空出现的“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月光照耀,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


3、小练笔:

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示例:

静静的夜晚,我站在窗前,把心情放在吹拂的凉风里,任凭满天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我带上耳机,按下“play”键,听着那自己最钟爱的乐曲。这夜,赠人以思考的氛围,这乐曲,赠人以梦境的温柔。我闭上双眼,一切烦恼随风流逝,只有乐曲使我遐想:我那高高的山梁后面,是家乡那一片可爱的秋……在缓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手掌形的枫树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的下降,一片一片又一片。我完全沉浸在这火红色的世界中,不禁轻轻举起双手想拥抱这奇妙的世界。继续往前走,一条小溪横在我的面前,溪水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的歌唱,唱出了一首《秋之韵》。溪水旁的一丛丛野菊花像在对我微笑,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图文解读

同步练习1

第一课时一、看拼音,写词语。yuè pǔ    zhù míng   qín jiàn   táo zuì(     )  (        )  (       )  (      )shà shí jiān   máng rén   bō tāo xiōng yǒng(           )  (       )  (                  )二、形近字组词。茵(     )  盲(     )   券(      )  腊(     )菌(     )  育(     )   卷(      )  蜡(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摞一(  )画报    一(  )石子    一(  )帆船一(  )话语    一(  )草滩    一(  )微云一(  )歌曲    一(  )柳树    一(  )涟漪参考答案一、乐谱  著名  琴键  陶醉  霎时间  盲人  波涛汹涌二、绿茵茵  细菌  盲人  教育  入场券 卷子  腊月  蜡笔三、摞 粒 艘 番 片 缕 支 株 层

同步练习2


第二课时一、情感体味(填序号)。A. 遗憾、内疚 B.迫切、渴望 C.诚恳、热情 D.赞叹、惊喜 E.体谅、安慰1. 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弹得,那有多好啊!(    )2. 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3.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4. 不,我是来谈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5. 谈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不会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二、课内阅读。①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的地方升起来。③(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④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微云。⑤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⑥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1.按原文填空。2.用“     ”在文中画出实在事物,用“      ”画出联想的内容。3.皮鞋匠的第一次联想描绘了三幅画面,它们是: (1)              (2)              (3)               4.第②③描写了音乐节奏(      ),第④句表现了乐声(      ),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      )。A.气势逐渐增强  B.轻柔舒缓  C.高昂激越  参考答案一、1.B  2.A  3.E  4.C  5.D二、1.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一缕一缕2. 实在事物: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联想事物: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来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3.月亮升起,海面微波粼粼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   海面波涛汹涌4.B A C

教学设计

文本分析: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熔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对《伯牙鼓琴》的学习,初步体会到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那么,学习本课之后,相信学生对音乐艺术会多一份了解,感受也会更深一层。对于《月光曲》的内容、意境及表达的情感,作者是以生动的文字,借皮鞋匠的联想表达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文本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抒发自己的感想,在研读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再现贝多芬与穷鞋匠兄妹鲜明的人物性格,进而充分领略文本中蕴含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教学目标:

1.会写9个生字,重点理解“谱写、幽静、霎时、陶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反复朗读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再背诵下来。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谱、莱、茵”等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谱写、著名、断断续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教学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自学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初步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引导学生谈感受,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领他们步入音乐艺术的天地。

导语:同学们,享誉世界的音乐名曲历来是一种时代的折射,是作者真情的呼唤,像阿炳一样,19世纪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也曾有过不寻常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个善良、高贵而又倔强的灵魂,走近贝多芬,去读一个关于他创作《月光曲》的动人传说。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贝多芬的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贝多芬的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过渡:对于音乐家贝多芬,大家对他有哪些了解?能说一说吗?

贝多芬(1770—1827)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世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的一生非常坎坷,他28岁时听力开始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跟人交流。他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重重困难,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自学生字,针对容易读错的字音、容易写错的字形做标记。

(2)小组内同学交流,提醒同学读字音、写字形时的注意事项。

◆易读错的字:

“纯、霎”都是翘舌音;“缕”是边音;“券”读作quàn,不要读成juàn。

◆易写错的字:

“盲”指眼睛失明,与“目”有关,不要把“目”误写成“日”;“键”和“霎”笔画较多,容易写错,要特别注意。

2.出示词语卡,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谱写  幽静  皮鞋  盲人  纯熟  琴键  霎时  一缕  涌过来  照耀    陶醉  莱茵河  水天相接   微波粼粼

3.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

(1)通过查资料或查字典记住词语。

[莱茵河]西欧最大的河流,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北麓,流经奥、德、法、荷等国,全长1320千米,流域面积约25万平方千米。

(2)用比较法理解词语。

如:“幽静”“恬静”“安静”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恬静”可形容人的表情、心情,多表示一种给人美好感觉的闲适、安静。

(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指用来进入某些场地的票据。

(4)有的词可以采用拆合法理解。

[水天相接]先理解“相接”,即“连接起来”。水天,就是水和天。把拆开的两个词合起来理解,就是水和天连接起来。

[微波粼粼]粼粼,水明净的样子。微波,微小的波浪。合起来理解为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讲读课文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

(2)引发质疑:文中为什么用“传说”这个词语呢?

教师:传说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不一定确有其事,但从这个传说故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情感。也正因为人们对贝多芬的喜爱、敬佩,才有了这样美好的传说故事。

2.引导学生划分文章段落。

(1)第1自然段最后说“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句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过渡。)

(2)课文从哪儿到哪儿写了这个传说?(第2—10自然段。)

(3)那么课文能分成几个部分?试着划分一下,概括段意。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贝多芬,点明题意。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

3.学生默读课文第二部分,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这部分分个层次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

第二层(第3—9自然段):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后又即兴创作并弹奏了《月光曲》。

第三层(第10自然段):写贝多芬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的工夫把曲子记录下来。

4.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读课文,想一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中创作出来的,乐曲表现的是怎样一番景象。画出不懂的地方。

(2)用心感悟课文中人物、环境及音乐带给我们的体验,阅读过程中有问题随时提出来。

预设:学生读课文,提出的个别问题当时解决;共性问题,在全班解决;有关进一步理解课文的问题,教师记录下来,充实到教案中留到第二课时解决。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音乐的创作固然需要深厚的艺术底蕴,但是灵感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贝多芬是一位伟大而充满才华的音乐家,因为一次偶然的机缘,便创作出了一首动人的乐曲。这虽然是个传说,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才华和高尚的情怀。下节课,我们再一起细细品读这个动人的传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学的方式掌握了生字新词,通过多种方法的运用,相信大家以后遇到难理解的词语也能更有技巧性地去理解它们;我们还划分了课文段落,理清了重点部分的层次,这样下节课我们的学习能更有条理性地展开。大家的课堂表现非常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贝多芬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情怀。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第9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初步感知完成句子,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①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②《月光曲》是一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曲子。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有关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表现了他对穷苦人的同情和关爱。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月光曲》的?这首曲子到底有多美?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2.教师动情描述,学生展开想象,进入情境。

教师:这个传说一开始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画面:一个秋天的夜晚,月亮分外清朗。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地流淌着,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同学们想一想,在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以及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一间小茅屋,茅屋的墙壁上最好画上窗户,而且从窗户里透出微弱的亮光,甚至有两个人影。)当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时,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的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一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悠扬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竟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谁能猜得到?

预设:通过教师的描述,学生眼前会呈现出一幅画面,学生听着教师的描述开始进入情境,紧接着启发想象,使画面更清晰,也就更能走进课文了。

3.自读、提问、解疑。

(1)自由阅读第3—8自然段,在课文的相关地方写上令自己困惑的问题,运用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2)学生展示自己刚才在自读时提出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合作探究。教师巡视,随机点拨,并归纳出共性问题在全班交流解决。

(3)多媒体显示预设问题。

预设问题一:究竟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使他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

①让学生反复模拟试读兄妹俩的对话,想象他们的神情、语气。读出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对哥哥的体贴;读出哥哥对妹妹的内疚和关怀。

②想象自己就是贝多芬,听到兄妹俩的对话,自己会怎么想?

示例:在这样僻静的地方,在这样的茅屋里边,有人在弹我的曲子,说明穷苦的人也爱我的音乐;但是他们又这么穷,音乐会的入场券又那么贵,我应该亲自弹给他们听,用我的琴声让他们得到艺术的享受。

预设问题二:盲姑娘的家境如何?

点拨归纳:盲姑娘的家境贫寒,从“茅屋”“微弱的烛光”“旧钢琴”“入场券太贵”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预设问题三: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引导归纳: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预设问题四:贝多芬为什么弹完一曲后又弹一曲?

点拨归纳:文章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了盲姑娘陶醉于音乐艺术中。她说:“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4.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此时的情感,再分角色朗读第5、6自然段的对话。

皮鞋匠:先生,您找谁?走错门了吧?(意外、吃惊。)

贝多芬: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平静、肯定。)

盲姑娘:弹得多纯熟哇!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激动、兴奋。第一个“您”表示猜想,语调稍延长一些;第二个“您”是做出了判断,要读出肯定的语气。)

贝多芬: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高兴、真诚。)

5.想象情景,升华感情。

(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怎样的情景使贝多芬创作了第二首曲子,即世界闻名的《月光曲》?

①教师启发情感:“诗文不是无情物”,一首名曲的诞生何尝不是如此呢?古往今来,皎洁浪漫的月光最容易催生出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月光曲》也是如此。

②学生活动:共读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段落(第8自然段),感悟交流。

点拨归纳: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是出于对穷兄妹俩的同情;是因为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成为贝多芬先生的知音;也是当时月光笼罩下的美妙环境使贝多芬触景生情。

(出示课件)景——莱茵河畔的农家小院、烛光熄灭、月光融融、清幽雅静。

情——兄妹情深、对音乐艺术的无限向往、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2)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谈谈《月光曲》的内容,体会情境,感知文中第9自然段描绘的画面。

过渡:如此清幽的环境,如此酷爱音乐的盲姑娘,此情此景让贝多芬想了许多,于是他想把心中这份情感借助于这清幽的月光用音乐释放出来。面对清幽的月光,他按起了琴键——听!

(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静静欣赏。)

在这样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了一幅幅画面?兄妹俩身处这美妙的旋律中,他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我们来学习第9自然段。

①学生读语段,想象画面。

②交流语段中的“变”,指导朗读。

交流:月亮的变化(升起——越升越高——穿过微云。)

大海的变化(微波粼粼——卷起巨浪——汹涌澎湃。)

朗读指导:语气由轻到重,语速由慢到快,语调由轻柔徐缓到激昂。

③用简易画创设情景,理解课文词句,体会感情。

第一幅画面:月光照耀,微波粼粼。

教师:(边画边说)月亮应该画在哪儿?为什么要画在海平线上?(引导学生注意“水天相接”。)。听到贝多芬的琴声,皮鞋匠仿佛觉得月亮从大海上慢慢升起,这是一个幽静的大海上的月夜。你们想这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节奏也比较慢,此时他的心情比较平静。)

第二幅画面:月亮升高,风卷浪涌。

教师:贝多芬继续弹着,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微云是什么?这里说是“一缕一缕轻纱似的”,想一想,这里的“微”是什么意思?(薄。)“一缕一缕”的微云又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说老师画。(边讨论边画图。)这时贝多芬的琴声比开始时怎样?(节奏加快,曲调变得激昂。)

第三幅画面: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教师:皮鞋匠听着听着,觉得海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这情景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有没有月亮?从哪儿知道的?(结合学生回答作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过来……此时贝多芬在怎样弹琴?节奏又是怎样的?(贝多芬越弹越激动,节奏也越来越快。)

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体会到画面及乐曲旋律的变化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是一致的,这就是曲为心声。它优美的旋律让我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让我们感受到音乐家深厚的情感,这也是《月光曲》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

④思考:皮鞋匠所想象到的,盲姑娘有没有想到和看到呢?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预设: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句来思考,盲姑娘的脸是“恬静”的,眼睛是“睁得大大的”,可见她也陶醉在了音乐所创设的画面中。“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仿佛”指哥哥看陶醉在琴声中的妹妹,从妹妹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中产生的感觉。他感觉到妹妹也和自己一样,被琴声带到了月光下的大海。这是一个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又是多么光明、美好的景象,这正是兄妹俩所向往的情景。贝多芬的琴声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音乐,真的是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第8自然段。

预设:可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朗读;还可让学生当配音演员,结合课件呈现的画面配上文字。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启发想象,说一说。

教师:当音乐停止,贝多芬悄悄离开后,盲姑娘和哥哥终于从音乐世界回到了现实世界,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将你想象到的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同桌之间合作。

2.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1)引导对比:可试着把联想部分去掉,看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如果把联想部分去掉,文章会显得太平淡,没有那么深刻感人了。)

(2)指导读和写。

教师:读这类文章时,要搞清楚哪些是叙事,哪些是联想,从而很好地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尝试着把现实和联想结合起来。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在文中恰当地加入联想和想象,文章就会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也就会更加丰富、深刻。

(3)教师播放贝多芬的其他名曲,如《致爱丽丝》《欢乐颂》,学生静静倾听,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4)学生配乐读自己写下的文字,其他同学可进行点评。

3.总结思辨,拓展延伸。

过渡: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那么,大家觉得贝多芬做到这一点了吗?在你的心中,贝多芬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吧!

(1)学生自由谈对贝多芬的评价认识。

(示例:贝多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贝多芬的人格是高尚的;贝多芬是属于世界的……)

(2)播放《命运交响曲》,体会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过渡: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激发人们向困难挑战。贝多芬四十多岁时完全失去了听力,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决不能让我屈服!”伟大的《命运交响曲》便应运而生了。现在让我们用心倾听那激越豪迈的乐章,感受他那融入音乐之中的博大的胸怀和不屈的力量。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选一曲自己喜欢的音乐,听一听,你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试着写一写。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重点片段实录: 

◆让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心间

师:贝多芬望了望穷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我们可以从兄妹俩美妙的联想中感受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课文第9自然段读一读,小组讨论,然后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老师的问题。)

生:我觉得“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是曲子刚开始时皮鞋匠所联想到的,这时贝多芬可能是轻轻地按起琴键,乐曲的节奏也比较慢。

师:那表明曲子很舒缓,对吗?(板书:舒缓。)请你读读这个句子,把我们也带到那月光下的静静的海边吧。

生:我觉得月亮刚升起时,照得海面一片银光,这时的月光一定很柔和,那贝多芬弹的曲子也一定很柔和。

师:好,看来这时的曲子是舒缓柔和的。(板书:柔和)那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生读。)

生:“月亮越升越高……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这时的曲子音调应该逐渐增强,声音也高些,节奏也应该快些。

生:我觉得除了节奏加快,它的力度也应该加强了。

生:我觉得这时一定有反复的小节,因为是“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说明曲调有反复。

师:那就是节奏也快,弹得也有劲啦,是吗?(板书:快速有力。)谁来读呢?(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忽然”说明时间很快,所以我读得也快,还有刚才说这时的曲子快速而有力,所以我读“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也读得快,而且有劲。

师:他不仅读得好,说得也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谁来把皮鞋匠看妹妹这一句读一读呢?看这时的曲子又是怎样的?

生:“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我觉得这时的穷兄妹俩已经完全陶醉啦,这儿应该是曲子的高潮部分。

生:我想这时的曲子一定更快、节奏感更强。

师:节奏快了,到了高昂的部分,情绪也就激荡啦。(板书:高昂激荡。)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

师:好,那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自由说、指名说。)贝多芬面对着月光,面对着穷兄妹俩,按起琴键来,一开始他的琴声是柔和的、舒缓的,接着曲子有了变化……

师:无论是平静的大海,还是波涛汹涌的大海,都有月光照耀。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又是多么宽阔自由的天地呀!让我们和穷兄妹俩一起来欣赏一下。

(放乐曲,生闭目欣赏。)

师:听了《月光曲》,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我好像感受着大海的呼吸,倾听着大海的声音。皎洁的月光给海面披上了银纱,美极了。

生:我好像看见一条条鱼儿跃起又落下,似乎正伴着月光跳起了“月光舞”,平静的湖面变得热闹非凡……

生:我好像看见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水手们正和风浪搏斗呢!

……

师: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大家齐读这一段,感受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赏析:第9自然段是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这一段描写文字优美,但内容比较抽象,让学生体会出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不太容易。教师引导学生一遍遍读课文,且适时结合关键字词进行点拨,最后播放《月光曲》音乐,让学生静静联想,说说自己从中听出了什么。这样把用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有机结合,优美的旋律流淌在学生心间,深深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教学的重点得以突破。


生字书写动画


谱写

莱茵河

绿茵


盲目

纯洁

键盘


霎时

一缕

陶醉


全册文档课件下载地址:

https://m.1ydt.com/v/box-6_35_43


或扫二维码下载: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