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册说课稿汇总(文末下载)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3

七年级地理上册微课+课件教案试卷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课本练习题答案

初中地理知识全整理,初中三年不用愁

初中地理地名的八个记忆法,暑期吃透

人教版初中地理期末试题试卷汇总下载

用漫画学地理有趣,匹配90%中小学书

初中历史、地理微课精讲+预习资料汇总

初中生物(微课+课件+教案+练习试卷)汇总

全册说课稿
绪言《与同学们谈地理》

教学目标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

板书: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I.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II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教师总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书p2图片:

I. 从图上看到什么?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II.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III. 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总结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教师讲述: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提问: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回答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 

看p3巴比伦介绍讨论: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讨论: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总结: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讨论:让学生谈谈想法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板书:

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p4标出地话: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板书:

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总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1.1《地球和地球仪》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我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四个环节进行,下面是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认识地球”这一节教材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入手,在地球仪上能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个地点的位置,较全面地介绍了地球,使学生对人类的家园——地球有一个粗略的认识。另外教材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除地球仪外,地图也是一种用来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主要工具。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地球仪、经纬网等四部分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度、纬度和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的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位置。”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地球仪”、“经纬网”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历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浑天说”认为的“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麦哲伦率领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实“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内容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地球仪”部分通过文字和图像两方面来学习。由于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很难看到地球的全貌,需要把地球按比例缩小制成地球模型,由此引出地球仪,进而探讨地球仪上具有特定含义的点、线、面,并且指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不是0°和180°组成的经线圈,而是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原因是避免把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分隔在不同的半球上。最后要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自制一个简易的地球仪。“经纬网”部分,教材说明了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利用经纬网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然后将经纬网从球面“转移”到平面,展示地球表面互相垂直的经线和纬线,使学生初步了解阅读经纬网地图的方法。

  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掌握南北半球,高、中、低纬度和东西半球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地点的位置。

  5、知道地球仪和地图都是记录和传递地理信息的工具。

  6、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2、比较教学法:通过对经、纬线的形状、长度、指示方向等的比较,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地球仪的基础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习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辨图识图是学生应掌握的基本地理技能,也是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探究活动,既考虑到了基础性,又考虑到了实践性和应用性。学好经纬线为以后判别半球位置、方向和确定地球表面任何点的位置等打好基础。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程序】组织教学:

  [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看看窗外的大地,想想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学生讨论回答)“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无法看到地球的真面目是因为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人们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漫长曲折的探索过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球的真实形状。

  一.地球的形状。

  1、古代凭直觉臆测。——“盖天说”、“浑天说”

  2、16世纪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圆球体”

  3、近代精测——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

  [学习方法]让学生独自阅读P14、P15的三篇阅读材料并思考下列问题。

  1、“盖天说”、“浑天说”分别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是什么时候,从哪个国家出发,依次经过哪些大洋,绕地球一周用了多长时间?

  3、第一次证实地球是圆的是什么事件?

  4、地球的真实形状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纠正)

  二.地球的大小:三个重要数据

  平均半径:6371km;赤道周长:约4万km;表面积:约5.1亿km2

  [学习方法]这部分内容少,很枯燥,但是是重点内容。学习步骤:

  1、让学生在填图册的空白图中正确填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2、数字趣味化:①地球表面积约5.1亿km2相当多少个中国?(约53个)②地球平均半径是多少个珠穆朗玛峰(8844米)?(约720倍)③如果你每天来回学校走2公里,要多久才能绕赤道一周?(约55年)

  三.地球仪

  (一)地轴和两极。

  1.地轴:从地球内部穿过地心的假想轴。

  2.北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的最北端(即北方)。

  3.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

  [学习方法]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看哪一组能最快找出地球仪上地轴、南北极、赤道等,并说出什么叫地轴、南北极、赤道等。

  (二)经线和纬线。

  [学习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先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什么是经线、什么是纬线,然后认真观察地球仪,完成用小黑板或多媒体出示的以下表格,最后老师进行讲解更正。

  1、定义:(1)纬线:地球仪上赤道和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2)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列表比较纬线和经线的特点:

  纬线经线

  形状圆圈(每一条纬线自成一个圆圈,纬线圈)半圆(两条相对的经线才能组成经线圈)

  长度半球:不等长,在两极缩成一个点

  全球:纬度相同纬线长度相等。所有的经线长度相等

  指示方向东西方向(横)南北方向(竖)

  (三)经度和纬度:

  1.列表比较经纬度:

  纬度经度

  度数起点线赤道(即0°纬线)本初子午线(即0°经线)

  度数划分由0°纬线向南北各分作90°。由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

  代表字母S:0°纬线向南移的纬度均称为“南纬”

  N:0°纬线以北的纬度均称为“北纬”E:本初子午线以东的180°

  属于“东经”

  W:本初子午线以西的180°

  属于“西经”

  变化规律由赤道0°向北、南逐渐增大到90°由0°经线向东、西逐渐增大到180°

  2.半球的划分:(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两条界线)

  (1)南北半球:以赤道划分。(赤道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它将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2)东西半球:以20°W和160°E将地球分为东西半球。

  (3)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界线为什么不是0°、180°组成的经线圈?

  (四)高、中、低纬的划分:(先让学生通过填图来理解纬度区的划分)

  1.低纬:30°N——30°S之间的纬度。

  2.中纬:30°S——60°S和30°N——60°N之间的纬度。

  3.高纬:60°S——90°S和60°N——90°N之间的纬度。

  四、经纬网(这部分主要利用练习来进行学习)

  1、让学生阅读课文,说出经纬网的含义和作用。

  2、举例说明经纬网判读方法,如:某同学在教室的哪行哪列,然后出示练习巩固:(如右图)

  (1)请书写出B点的经纬度,找出位于赤道上的点、本初子午线上的点、位于北极的点。

  (2)图中A点的经纬度书写正确的是:

  A(40oE,60oN)B(40oW,60oN)

  C(40oE,60oS)D(40oW,60oS)

  3、利用课文P20、21的三幅图说明地图的种类有经纬线直线型、弧线型、直线弧线型等,它们同样是经纬网地图。

  布置课后作业: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用网球自制简仪的地球仪,练习经纬线、经纬度、高中低纬的划分等重要知识,以帮助记忆,巩固本课学习成果。


1.2《地球的运动》

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说课题目是《地球的运动》,在说课的过程中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和指导。 
  一、说教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说学情
   我们的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有个性。虽然初一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地理的基本素养还比较薄弱。但是由于他们渴望学到更多更有趣的地理知识,学习激情也比较高,所以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自由发挥的空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能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能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初步树立正确的科学宇宙观。
四、说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基本情况我把本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能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难点: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五、说教学法、学法
为了使教学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更好地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指导学生学法,重视学习过程"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根据这个标准,我将在这堂课中我将采用引导式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而同学们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对比分析法。学会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互助能力,增加学习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六、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度,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七、说板书设计

地 球 的 运 动

                 自转         昼夜交替          24小时                             
                 公转         四季变化        一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以上是我在预设教学《地球的运动》时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点评,指导。谢谢大家!
(后附教案)

第二节  地    球   的   运   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自转
公转
方向


转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旋转中心


转动特点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节气
春分
夏至
秋分
立冬
月  日




太阳直射纬度




季节
北半球




南半球




受热程度
北半球




南半球


昼夜长短
北极




北极圈以北


北极圈以南


赤道


赤道-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南极


(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地 球 的 运 动  
      地球上的五带: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六、练习与拓展
见《地理填充练习册》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略
八、反思与反馈记录


1.3《地图的阅读》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3节的内容。教材从联系实际出发,为接下来将要学习的地形图的判读等奠定了基础,起到铺路石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地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记住地图的三要素,学会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图上两点间的实地距离;

2.掌握在地图上根据经纬网或指向标确定方向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地图总结出地图的三要素并能通过练习掌握在不同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引导学生领会并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不同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

【教学难点】

在经纬网地图或指向标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


二、说学情

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开始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有些学生在地图符号的认知和空间关系的建立方面仍然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主要包括多媒体影音教学法、图片资料展示法等。

本节课学法整体上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以谜语引入,学生得出谜底后引出本节课。

通过猜谜语的方式引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


环节二:讲授新课

1.地图三要素

利用多媒体呈现几幅不同的地图,请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找出这几张地图的共同之处。

学生概括出地图的三要素——图例、方向和比例尺后,讲明比例尺表示的三种方法。

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不仅可以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能做到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理得当。

2.不同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

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几幅不同的方向表示方法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地图中如何进行方向判断?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不同地图上方向判别的方法。

接着我将展示一幅经纬网地图和指向标地图,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我们如何在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上进行方向判断。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采用学生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能在讨论探究中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环节三:课堂小结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类型的地图并进行自我介绍,巩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知识。

以为地图进行自我介绍的方式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环节四:布置课外作业

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地图,说说他们找到的属于哪种方向判断类型的地图,下节课进行交流展示。

如此设计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体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整体位于黑板的正中间,这样可以照顾到左右两侧的学生。清晰明了,利于学生掌握。

地图的判读

一、地图的三要素

1.方向

2.比例尺——线段式、文字式、数字式

3.图例

二、不同地图上方向的辨别方法

1.一般地图

2.经纬网地图

3.指向标地图


1.4《地形图的判读》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七年级地理的一个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比如: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通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自己动手制图、分析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本节课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进行讲解,从身边出发,云雾山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方面:


我选择了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的形式。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法方面: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自学探究、合作学习、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和合理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需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化宣传片视频-------地形图的判读


二、概念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


(黑板出示不同海拔的各点,教师讲解)


三、等高线地形图


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 山体的五个部位(本节课重难点)


A、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B、教师逐一讲解


C、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用拳头记忆五个地形部位,然后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


四、练习


五、小结课堂。


请学生自己总结这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是一节新授课,重点内容为山体部位。 成功之处:


1、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结合实际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语言富有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比较积极大胆,个别同学表现非常突出。

3、教学设计上重难点突出,重难点一一突破。


不足之处:


1、小组的合作还是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尽管一再强调,小组之内要在组长的带动下,使组员平行学会,但是可能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总是无法形成合作的最佳状态。

2、教学设计总是不尽人意,虽然,教学重难点有所突出,但是,其他知识只是一语带过,设计不足,还需完善。

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大部分学生(不熟悉学生),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熟练,在山脊山谷的部分忽略掉了一个区分的习题。


第二篇:地形图的判读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人教版教材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


这是七年级地理的一个难点。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 (2)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地的地形部位;

(3)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坡度的陡缓。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比如:手)绘制等高线地形图; (2)通过读图,在等高线地形图中判断地势的高低起伏,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自己动手制图、分析地图,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科学知识的作用。


二、说学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对学习地理热情高,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兴趣,本节课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进行讲解,从身边出发,云雾山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方面:


我选择了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的形式。学生的探究意识很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法方面:


从学习过程来看,学生所用到的学习方法有自学探究、合作学习、读图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等。其中教师需要在合作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组织,做到合理分组和合理分工;教师还要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帮助,需要对学生的比较分析及归纳总结进行引导和提示等。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安化宣传片视频-------地形图的判读


二、概念


1、海拔和相对高度

2、等高线、等高线地形图、等高距。

(黑板出示不同海拔的各点,教师讲解)


三、等高线地形图


特征(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自主学习) 山体的五个部位(本节课重难点)


A、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任务,然后小组展示成果, B、教师逐一讲解

C、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用拳头记忆五个地形部位,然后请同学上台展示讲解。


四、练习


五、小结课堂。


请学生自己总结这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是一节新授课,重点内容为山体部位。 成功之处:


1、以身边的云雾山为例,结合实际讲解,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2、语言富有激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环节学生比较积极大胆,个别同学表现非常突出。

3、教学设计上重难点突出,重难点一一突破。


不足之处:


1、小组的合作还是达不到最佳的效果,尽管一再强调,小组之内要在组长的带动下,使组员平行学会,但是可能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总是无法形成合作的最佳状态。

2、教学设计总是不尽人意,虽然,教学重难点有所突出,但是,其他知识只是一语带过,设计不足,还需完善。

3、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到大部分学生(不熟悉学生),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待提高。

4、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操作不熟练,在山脊山谷的部分忽略掉了一个区分的习题。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2.1《大洲和大洋》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大洲和大洋》选自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本节教材是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总体描述,主要讲述两方面的内容: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其内容既巩固了地球和地图的知识,又对学生今后学习世界地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说一说我的学生情况。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这个学龄段的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前几节已接触过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半球图等,使学生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学生学习这节课相对容易一些;但由于学生年龄所限,有些内容距其生活较远,需要特别加强直观手段的运用,以便发挥想象,进行思考,从而获得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概念。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海陆分布图和海陆面积比较示意图,知道海陆面积比例及全球海陆分布。

2.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初步养成读图、填图、拼图、绘图等运用地图解决地理问题的习惯,培养用图能力。

2.通过参与讨论探究、合作交流活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地球”“水球”名称的理解,养成热爱科学、积极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精神,体会到要用科学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要充分运用地图和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记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以及它们的分布特征。难点是: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地图法、讨论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说说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从四方面展开我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我采用了创设情景导入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宇宙中的地球卫星图片,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境,直观生动,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出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是有关地球的知识。

环节二:新课讲授

新课教学是本节课的核心和重点,本节内容包括世界海陆分布的特点;七大洲和四大洋。

1.“地球”还是“水球”

关于“地球”还是“水球”这部分内容,我采用课件演示:世界海陆分布图,世界海陆面积比较图,水、陆半球图。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海陆分布的特点,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七分海洋三分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极地区分别是陆地。紧接着引导学生学习课本31页小字部分“人类探索地球面貌的历程”内容,让学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地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提高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2.七大洲四大洋

了解海陆分布的特点之后,我会让学生读书本32页图2.5找出海陆分布的不同形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另外让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上找出世界上最大的大陆、半岛、岛屿。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大洲指的就是大陆与它周围的岛屿。从而进入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学习。

首先我会用课件展示七大洲四大洋空白图,《大洲的分布》图,学生观察各大洲的轮廓并填充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同时我设计了紧紧围绕大洲、大洋的名称及其相对位置及大洲界线的问题,比如:七大洲的轮廓大致有什么特点?主要分布在东半球的大洲有哪些?赤道穿过哪些大洲?等等,学生结合图2.6《大洲的分布》以抢答的方式回答以上问题,通过以上这些问题检测学生掌握各大洲、大洋的名称及其相对位置的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各大洲的分界线,归纳出洲界的划分主要以运河、海峡、山脉进行划分。

最后我会提供七大洲四大洋的数据资料,让学生“辨轮廓,比大小”,得出口诀:“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帮助学生记忆各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

【设计意图】“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相对位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观察地图,填图,设置问题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填图、读图能力。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我会让学生以前后桌四人为一组用5分钟时间共同完成以下3个问题:

(1)观察地球仪,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描述它们的相对位置。

(2)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哪一块大洋或大洲?

(3)2012年奥运会在哪个大洲上召开?该大洲位于哪个半球?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进行巡视,并给予及时的指导。最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小讨论的成果。最后我会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太平洋:位于亚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极洲之间。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南极洲之间。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

北冰洋:位于地球的最北面,位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间。

北极地区指的是北冰洋,南极地区指的是南极洲。2012年奥运会在欧洲召开,欧洲位于东半球。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环节四:小结作业

对于本节课知识的归纳,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每一个提问到的同学总结一条,让每一个同学都有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机会。

课后让学生完成书本35页的活动探究第四题,完成七大洲的轮廓图。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七大和四大洋

一、地球?水球?

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二、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2.2《海陆的变迁》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初中地理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海陆的变迁》。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的纽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海陆的变迁》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三部分内容,重点让学生体会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类活动造成海陆变迁的实例,板块的运动使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节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内容的延续和深化。学习本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认识全球的海陆面貌,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意识。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我所面对的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学习了“地球与地图”和“大洲和大洋”的相关知识,对地球的形状和海陆分布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但是他们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地理探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需要教师采取自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地理学习能力以及归纳、迁移的地理思维。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同时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
2.通过分析相关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兴趣、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和追求真理的勇气。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难点:通过模拟实验,理解火山、地震的发生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地图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良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求知欲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图片,让学生思考“沧海桑田”这一成语故事所表达的含义,从而引发对海陆变迁的思考,让学生明白地球自形成以来,海陆变迁就一直在不断的发生,由此引入新课——《海陆的变迁》。
环节二:启发诱导——探求新知
接下来进入启发诱导,探求新知的教学环节,我从总体把握知识,着重讲解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以及与地震带的关系。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大陆漂移的视频动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表面上的陆地和海洋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也为后面学习板块运动奠定基础。接着我会多媒体展示《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在认识了六大板块之后,我会大屏幕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形图》,并提出两个问题,一板块之间是怎样运动的?二板块运动对地形有哪些影响?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会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展开教学,请同学们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5分钟,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提示学生结合图例,观察板块交界地带的箭头,并及时予以点拨引导,讨论结束后,在学生代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张裂运动,易形成裂谷和海洋,比如说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碰撞运动,易形成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脉、科迪勒拉山系。
【设计意图】通过这种讨论的方法,可以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对问题的钻研精神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地图法,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紧接着我会通过播放日本地震的视频片段,并引导学生思考地震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紧接着通过展示《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板块内部比较稳定,而火山地震带基本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例如,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
【设计意图】以热点视频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环节三:巩固提高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本节所学知识,我设计一个活动“小小预言家”请学生结合六大板块的示意图,红海和地中海的位置,预测地中海和红海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节四:小结作业
为了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本节课,我采用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沧海桑田、大陆漂移、板块运动进行归纳和梳理,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为了拓展学生对本节知识的理解,我布置了如下作业:搜集本地海陆变迁的资料,写一篇小报告。下节课分享交流。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海陆的变迁
一、大陆漂移学说
二、板块的运动
    1.名称
    2.运动
    张裂——裂谷和海洋
    碰撞——山脉
    3.活动情况
                        
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3.1《多变的天气》

3.2《气温的变化与分布》

3.3《降水的变化与分布》

3.4《世界的气候》

                           

第四章:居民与聚落

4.1《人口与人种》

4.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5.1《发展与合作》


篇幅字数限制
拉到文末下载Word完整文档


下载完整WORD电子版请扫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公众号发送消息

357】这3个数字获取

 ▼

长按点击关注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识别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729.html

初中语文(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资料汇总

初中数学(微课+课件+教案+练习题)资料汇总

初中化学九年级全册微课+课件教案汇总试卷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汇总下载

初中生物(微课+课件+教案+练习试卷)资料汇总

初中历史、地理微课精讲+预习课件教案资料汇总

初中生物7-8年级微讲课+课件教案试卷汇总下载

初中物理全册微课精讲+课件教案试卷知识点汇总

初中全科资料汇总(含教材、微课、知识点、试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